摘 要:“五育并舉”凸顯了勞動教育在全面培養人的教育體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凸顯了勞動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拓展社會視野提升服務自覺、積極適應時代要求的獨特育人價值。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比對了中央文件對勞動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并試圖提出改進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職院校;策略
一、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歷來重視通過“教勞結合”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目標。但是,現實中,勞動教育在高職院校卻處于邊緣地位,是當前教學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缺乏系統性地組織和實施。由于勞動教育地位的弱化,出現了大學生不喜歡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等現象,甚至形成了消極或錯誤的財富觀、勞動觀和人生觀。
(二)勞動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有待加強
勞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也是人發展與進步的根本動力,勞動教育則是系統地踐行勞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據相關研究,勞動教育與大學生勞動素養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但高職勞動教育內容和結構存在一定偏差,亟需優化。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的內容陳舊,并與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相脫節。此外,高職勞動教育與中學勞動教育的銜接性不足,導致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連貫性較弱,高職勞動教育內容與新時代勞動發展趨勢和最新科技發展的關聯度有待加強。
(三)勞動教育實踐的科學性有待提高
由于重視程度不高、內容設計缺乏系統性,高職勞動教育在具體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比如,一些高職開展勞動教育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系統組織、長期計劃,以及實際操作性;一些高職勞動活動存在娛樂化現象,并演變為觀光旅游、考察參觀,勞動教育的社會實踐內涵與意義淺表化;還有一些高職將專業實習或暑期社會實踐視為勞動教育,或過于注重勞動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情感的培養,勢必會導致學生在職業道德、意志品質、適應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提升,會使學生在從事普通勞動工作時不自信甚至自卑。此外,高職勞動實踐基地和勞動場所明顯不足,遠遠無法滿足勞動教育實踐的需求,制約了勞動教育實踐的開展及其質量。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改進勞動教育的依據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涉及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等各個方面。全面加強勞動教育,需要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強化綜合實施,拓展教育途徑,努力形成協同育人格局。
《意見》出臺后不久,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是《意見》的重要配套文件,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進行了集中闡釋和分類細化,對新時代職業院校如何規范、科學安排勞動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其一,從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思想性、社會性和實踐性要求來看,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只是在形式上有相似的方面;從勞動教育的內容來看,職業院校不僅要注重勞動技術技能層面的培養,還要以技術教學為載體,在培育學生勞動情感、勞動素養、勞動能力、勞動價值觀等方面更下功夫。職業院校要結合專業特點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勞動技能水平的同時,使學生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具有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這才能解決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是什么”的問題。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一定是高職院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
其二,從新時代勞動教育重在把握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培養的角度,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重點內容,即通過日常生活勞動的持續開展,校內外公益服務性勞動的定期開展,以及實習實訓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真實參與,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使學生深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人人皆可成才、各類職業皆可出彩的勞動“獲得感”。這就解決了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教什么”的問題。
其三,從新時代一般勞動教育的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辦法來看,《綱要》針對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具體開展提出了獨特要求。《綱要》從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總體規劃設計與實施機制的宏觀層面,到建立勞模與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建共享勞動實踐基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立師資交流共享機制,加強勞動教育研究與指導,完善課程資源開發,健全督查督導與激勵機制等具體內容,都作出了明確規定。這就解決了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怎么教”的問題。
三、改進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注重發揮學校主導作用
學校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開展勞動教育,培育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勞動意識,使學生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樹立正確擇業觀,具有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奮斗精神,懂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學生具有強烈社會擔當意識和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堅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統籌安排課內外時間,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引導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開展全員培訓,強化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提升開展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對承擔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注意區分對象,因人施教,高職院校應組織學生走向社會、以校外勞動鍛煉為主。
一是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加強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情感培養。要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公共基礎課和各門專業課程,同時在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中突出勞動教育的內容要求。可通過與企業在專業課程上的協同創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吃苦耐勞、嚴謹細致勞動態度的獨特價值,引導樹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創新優化勞動教育的培養方式,根據實際開發智慧勞動、創意勞動、志愿勞動、勤工儉學等專門勞動課程,將日常生活勞動、校內外公益服務性勞動、實習實訓生產勞動與鄉村振興、抗擊疫情、“魯班工坊”等專題相結合;或通過專題講座、主題演講、技能競賽、成果展示、項目實踐等課外校外勞動實踐形式,將勞動教育與學生勞動體驗深度融合。
二是高度重視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切實加強條件保障與專業支持。職業院校要結合區域實際與自身特點,從總體上加強對勞動教育的整體設計和系統規劃,形成具有職業院校鮮明特點的勞動教育總體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勞動教育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與校企合作的管理機制,從機構設置、責任分工、組織協調、資源整合,到師資培訓、過程管理、檢測評價,充分調動激發企業行業和社會資源,完善共建共享勞動教育資源的協同實施機制;開展教職工勞動教育全員培訓以及勞動教育專業課教師的專項培訓,提高勞動教育的專業化水平,為整體提高勞動教育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注重發揮社會支持作用。
開展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練意志。這需要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為勞動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職業院校可利用現有的綜合實踐基地、勞動實踐場所,建立健全開放共享機制。針對學生求知欲強、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鼓勵高新企業為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新形態、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團組織以及社會福利組織可動員相關力量、搭建活動平臺,共同支持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公共場所等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
(三)強化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家庭要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家長要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
參考文獻:
[1]檀傳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 培養有勞動素養的時代新人[N].光明日報,2020-03-27
[2]高曉麗.“五育并舉”背景下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在依據與策略[G].思想理論教育.2020(10)
[3]徐鑫.勞動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對策研究[G].職業教育研究.2020.(10)
[4]張利云,李小波.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路徑研究[G].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09)
[5]凌新文.高職院校構建勞動課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思考與實踐[G].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2)
作者簡介:
李雪(1990——),女,天津海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20年度課題“新時代‘五育并舉背景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路徑研究”(2020-2-41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