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慧
【摘? ? 要】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要結合時代背景,從學生興趣和需要出發,彰顯學校傳統和優勢,致力于打造課程的校本特色。校本課程開發還要與學校辦學特色相輔相成,能有效體現課程校本化和特色文化內涵。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本課程;開發;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9-0068-02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e
(Yucai School,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CHEN Haihui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starting from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of students, highlighting the schools traditions and advantages, and devoting itself to creating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complement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words】Core Literac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一、當前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現狀
(一)當前有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存在認識誤區
地域、師資和生源等因素導致學校和教師認為校本課程可有可無,認為校本課程只能用來裝點門面,華而不實,還會影響正常教學,因此教師缺乏參與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主動性。開發校本課程不切實際,拋開學生需求浮游于水面,部分教師認為開發課程是專家“內政”,于己無關大紅燈籠高高掛,只注重落實國家課程教學。針對部分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偏差,要引導學校和教師樹立科學課程觀,強化培訓促使學校和教師充分認識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的重要補充價值。
(二)校本課程內容開發單一
校本課程內容開發單一形式化,不能形成有效的學生教育需要和效益。學校要發揮地域優勢和融合文化資源,依據學生成長和發展需要,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課程中要滲透學生科技和環保教育活動內容,滿足學生教育和發展的綜合性、實踐性、選擇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存在隨意性與不均衡性。課程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課時不足或擠占課時,混同地方課程教學,內容狹窄無法二次課程開發,師資崗位變化導致課程開發無疾而終,教材整體設計缺乏系統致使學生選用困難,課程教學不規范和缺乏創新,校本課程使用效率不高,阻礙校本課程的可持續建設等問題。校本課程要在開發過程中積累經驗,要在實施過程中充實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發現,在二次開發過程中再充實和再提高。
(三)校本課程的管理與評價不夠規范
開發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編寫不能畫等號。校本課程開發要從學生需要和生活經驗出發,依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課程目標,結合學生成長和生活實踐組織課程內容。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是動態的發展完善過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不是編教材,校本課程實施也不是教教材,要規范校本課程管理和評價。校本課程開發要在課程標準或綱要指導下循序漸進,用資源建設作為科學支撐,構建整體性和系統性內容,形成科學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
二、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再認識
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和實施是逐步推進的動態過程。課程和教材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成果呈現形式要多樣化,校本課程結構和內容要貼近時代、貼近師生和貼近學校,要用開放而生成,借實踐促發展。著力學生成長需要和發展特點,選擇、整合和優化資源承載,以教學、實踐和探索為抓手,以反思教學和總結完善為實現途徑。重視校本課程審查,保障校本課程質量,教師實踐和反思要與時俱進,真正提升校本課程建設水準和實施效益。
校本課程實施需要完善管理和評價作支撐。校本課程建設和實施要常態化、有效化,要用科學管理和有效評價推動實施,促使校本課程建設走向主動規范,自覺生成整體教育效應。構建教師常態化課程培訓機制,需要通過培訓夯實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基礎,樹立校本課程開發新理念,形成校本課程建設新思路,并統籌管理和有效落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比,有機結合教師研究、學生實踐和課程成果等,實施學生檔案袋評價,激發教師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動創造。借助校園教研平臺開展校本課程研討互動,探索校本課程實施,交流校本課程教學,調控校本課程建設,落實校本課程效益。
教師提升和學校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效益“雙贏”。學校要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完善教材和總結經驗,有效銜接校本課程開發和學校教育科研,真正落實教師提升和學校發展成效。強化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反思和評價,用校本課程實施豐富學生教育教學體驗,發現問題和改進策略,推動校本課程動態建設和長足發展。
要用教研搭建校本課程建設校際互動交流平臺。開發校本課程不能單打獨斗,教師身兼數職也會影響校本課程建設。上級教研部門要做好統籌規劃,不定期開展校本課程教學研討,牽線搭橋校際校本課程建設互動。縣區教研室要成立校本課程建設辦公室,組織城區聯盟校或地鄰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聯合教研組,優勢互補共享資源,優化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
學校應引導家長支持和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校本課程滲透融合了學校辦學理念和文化特色,是彰顯學校文化的自主課程形態,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和提升學校發展是目的。因此,學生發展是校本課程存在的依存。學校要強化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跟蹤推進,豐富完善校本課程的渠道和途徑,讓校本課程和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家長參與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不可或缺,家長職業本身就是豐富的課程資源。因此,家長參與和融合是推進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重要支撐。
三、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經驗總結
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和實施要遵循滿足需求,有效實施,循序推進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要以提升學生學習和發展綜合素養為目標,以直接或間接幫助學生成長為課程內容,以拓寬學生視野和拓展延伸課堂為重點,凸顯校本課程的廣泛性、實效性和基礎性。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和實施要與學習辦學特色相輔相成,有效體現課程校本化和特色文化內涵。
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和實施要形成理念。校本課程開發要對接國家和地方課程,也要有特色區別于國家和地方課程,促進教師對校本課程的再認識。校本課程既包括區域性或學習特色資源,也包括學校辦學理念和學校文化,更包括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特長課程。因此,學校在國家課程教學基礎上要開發和建設豐富多樣、可供學生選擇、有利于發展學生興趣和特長的校本課程。學校要適時開發多樣化的校本課程,豐富學生層次化需求,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要用課堂教學實踐指導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和實施。學校和教師要走出對校本課程的認識誤區,課堂教學實踐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源頭,也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指導理念。校本課程既是師生閱讀案頭文本,也是彰顯學校發展的載體,更是師生成長的創意平臺。因此,校本課程要開發主題單元教育,以年級為階段分類編寫。同時,校本課程開發要發揮集體智慧,分工合作和分類組合有機結合跨學科融合,主題課程模塊滲透。
活動是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和實施的主要內容。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課程開發要多樣化實施活動課程,在校本課程活動中融入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校本課程開發要以興趣活動為重點,融入興趣特長輔導、學科輔導、課外延伸和學術講座等。
四、結語
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要常態化,校本課程實施要高效化。因此,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實施和管理是動態的研究過程,學校和教師要有機融合行動、反思、提升、交流、品味、合作和促進,扎實推動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8]GHB083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屈文裝,王文.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問題,成因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
[2]彭瓊,楊洲.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
[3]鄭學燕,陳婷.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的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理念,目標與實踐[J].甘肅高師學報, 2018(03).
[4]李曉燕.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探索[J].吉林教育, 2010(10).
[5]王生棟,康寶霞.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革新, 2005(05).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