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語言與生活密切相關,在一個地區生活或學習的人必然會受到此地區語言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西南地區的留學生,在課堂內外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西南方言的影響,特別是在課后的交際中,留學生與當地人的溝通存在著困難,這樣會大大減弱留學生成功習得漢語的可能性,甚至會造成“洋涇浜”現象,即留學生即使處于漢語環境,但依舊一輩子也學不會真正的漢語。
關鍵字:對外漢語教學;西南方言;方言教學
一、漢語教學趨勢
據教育部官方統計,截止2020年,目前各類在校留學生約41000余名,來自世界125個國家,留學生類別包括語言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進修生、高級進修生、研究學者及各種類型的短期學習班學員。其中西南地區的留學生已接近80萬,特別是成都、重慶等西南地區從1982至今相繼與日本、加拿大、土耳其、新加坡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這里工作和學習,來到中國的留學生一方面是看中了中國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由于對西南地區性文化的熱愛,但他們想要融入中國,但第一步必須是要學會語言——漢語。
中國分為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七大方言區,地區與地區語言的差異,課堂上與課堂下的反差導致留學生學習的漢語存在差異,這對留學生學習漢語增加了難度。方言影響了留學生漢語的學習,方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處于怎樣的位置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探討此問題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也有利于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二、西南方言詞對漢語語教學的影響
在實際的教學中,方言的發音特點在對外漢語漢語語音教學中的影響不容小覷,以教授“西南地區長江文化相關的三首詩詞(表1)”為例,留學生能夠朗誦甚至背誦這些背后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詩,但是在發音上卻有些問題。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具體表現在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
(一)聲母
據筆者統計,這三首詩中共有20個聲母,使用表格分類如下:
從搜集到的教學實例以及上課錄像,筆者分析可知:
①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主要分布在zh/z、ch/c、sh/s、r組的字詞“住、只、朝、舟、渚、濁”“水、時、聲、山、沙、霜”“長、成、重、常”“此、辭、彩”“做”“日”。
②邊音和鼻音不分。主要分布在以n、l為聲母的字詞“鳥、年、難”“里、陵、兩、來、潦”。
③同一發音部位的q、x不分。主要體現在“千、輕、清、秋”“休、心、相、嘯、新”。
因此,我們可以知曉,留學生在學習漢語字詞的時候,而對以zh、z、ch、c、sh、s、r、n、l、x、q為聲母的字詞,留學生卻大多不能發出正確的讀音,當然這是由于西南地區本地人也存在平翹舌不分、邊音和鼻音不分等發音錯誤的現象。我們可知在對外漢語聲母教學中,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邊音和鼻音、舌面前音q和x是留學生學習聲母的重難點。
(二)韻母
據筆者統計,這三首詩詞中共涵蓋了27個韻母,使用表格分類如下:
從搜集到的教學實例以及錄像,筆者分析可知:
① 前鼻音韻母和后鼻音韻母不分。主要分布在以in和ing、en和eng、an和ang、ong、iang、uang為韻母的字詞“飲、心、盡、新”“定、陵、輕、病、鬢、停”“恨”“聲、風、登”“岸、萬、山、難、繁”“長、常”“江、相、兩”“霜”“共、重”“”,基本上不存在“ing、eng、ang”音,這是因為西南方言里沒有/ng/這個音,籠統地把后鼻韻的字音讀為前鼻韻。
② 前響復元音讀音混淆。主要分布在以ei和ai為韻母的的字詞“白、彩、哀、來、百、臺”“悲、杯”。
③ 零聲母音節出現增音和減音。例如詩歌中的“我、一、飲”在發音時出現直接省略聲母符號w、y,導致讀音只讀了一半,發音出現缺音現象,導致到發音不標準。。
④ 無卷舌音。留學生不會發卷舌音。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留學生在學習漢語字詞,對以ng結尾的字詞都出現了語音的偏誤,并且零聲母音節出現發音不完整的現象,這與西南地區本地人的學習普通話的偏誤基本一致。由于方言的影響,我們可知在對外漢語聲母教學中,前鼻音韻母和后鼻音韻母、前響復元音、零聲母音節、卷舌是留學生學習韻母的重難點。
(三)聲調
據筆者統計,這三首詩的聲調分類如下:
在搜集到的兩所大學的上課錄像中,筆者發現留學生在讀音上,陰平調、陽平調與普通話差別不是基本無異,但留學生在發音調時,聲調的起調點普遍要偏低一些,特別是上聲調和去聲調的讀音與普通話差異較大。
根據西南地區的發音特點(表5),將西南方言調值與普通話調值進行對比發現:四個聲調除了陰平調值一樣外在音高變化曲線沒有區別,只是存在音高和音低的細微差異外,而陽平、上聲、去聲不僅調值曲線存在差異,而且音高和音低變化也基本不在同一曲線,可以得知,相較于普通話,西南方言的聲調調值較低,調值普遍不超過4,西南方言的發音起點要低一些;調值的領域比較窄,起伏變化相較于普通話較小,幾種聲調比較緊湊;降調相對于聲調而言多于升調,音高要低于普通話。
三、方言影響下漢語教學的對策
(一)樹立概念
對于留學生而言,他們以為的漢語可能是一種概念上的語言,漢語具體怎樣形成與分布,他們不了解,他們甚至以為只要是中國人所說的就是標準的漢語。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很正常的,這也是方言對對外漢語教學所造成的最大困擾所在,因此,在教學初期,對外漢語教師就應給留學生樹立明確的方言和普通話的概念,為留學生適當點明他們之間的關系,減少方言對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干擾。
(二)讀準字音
①聲母和韻母、聲調是學習漢語的基礎。對外漢語教師在教授聲母時,需以領讀和帶讀的方式對每個聲母和韻母進行仔細辨音,使留學生從一開始就學習正確的發音,然后由單獨的音素擴展到完整的音節,例如“z、c、s”擴展到“zi、ci、si”。
②豐富教學形式。教師可以通過教具和多媒體展示方言聲母、韻母、聲調的錯誤發音方法,精準展示正確的發音方法,對于在方言影響下發音困難的聲母和韻母,可以適當的采用夸張發音的方法,讓留學生找準發音點,達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例如用紙片吹動法展示留學生對于方言中送氣音“j”與不送氣音“q”的具體區別,對于送氣音“q”可以夸大送氣動作,讓留學生感受正確發音。
③突出方言中重難點的教學。根據西南方言發音的特色,教師根據留學生學習語音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重難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對方言中聲母、韻母、聲調的重難點進行反復強調并引導學生多次練習。例如韻母“an和ang”、聲母“j和q”,對于同一發音部位的聲母,教師可以采用標準讀音和方言讀音對比的方法,讓留學生感受方言和標準讀音的具體區別,找準發音部位。
(三)課下延展教學
①在課堂后,為了減少方言的影響,教師可以為留學生找一些聲母歌曲,和一些適合漢語初學者聽的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或者一些方言讀音和標準讀音故意轉換的視頻,例如電臺節目“漢語口語速成”,讓學生了解正確的讀音應該是怎樣的,從而減少方言的影響。
②教師可以針對留學生方言的發音偏誤,編寫一些順口溜,幫助留學生識記正確讀音,例如“z、c、s平聲母,發音不用卷舌頭,zh、ch、sh、r往后走,發音舌頭卷起來,zi、ci、si(zhi、chi、shi、ri)是音節,發音需要響又長”,運用學生的無意識記,使留學生用有趣的方式分清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四、結語
主流的漢語教學是針對標準的漢語而言的,在實際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接觸的漢語是留學所在地帶有方言特色的漢語,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導致了對外教學中方言對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干擾和誤差,同時對方言地區的對外漢語教學進程起到了負遷移影響,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度增大,在留學地區生活難度增大。我們應該遵循的是以普通話為主導,同時進行方言的教學,更好地適應漢語環境。
作者簡介:
王詩琪(1997—),女,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語言要素,單位:昆明理工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