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摘要:“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君子貴和”“慎獨自省”等思想對人們的思想和處世方式有著漫長而深刻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儒家“中庸”思想內涵以及其思想對現實社會的意義方面對“中庸”思想進行論證。
關鍵詞:中庸;現實意義
“中庸”一詞最早出現于《論語》中,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1]意思為,“中庸”這種應是人人具備的最高的道德品行,這種思想所包含的普世價值可以廣泛被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現在大家已經長久的缺乏這種品質道德了。追溯“中庸”思想的源頭,可見于古文《尚書·大禹謨》篇,舜禪位于禹時向他傳授經驗時曾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2]的十六字心傳其中“允執厥中”則很好地體現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執中”即是不走極端,采取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中和之道統治人民。“中庸”思想既是儒家思想的基礎,也是儒家奉行的方法論原則,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對于“中庸”一詞的理解,孔子將“中庸”作為德性要求,反對在行為上走極端,主張“中行”之道。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3]又引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按照程朱的解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叫做“中”;始終如一,保持經常叫做“庸”。由此,中庸之道從其作用而言,在于能夠平衡疏通各種矛盾關系,做到不偏不倚、左右兼顧,消除矛盾,使人的行為規范有序,各種社會活動安穩順利的進行。從社會倫理方面來而言,“中庸之道”作為最高倫理法則就是一方面堅持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否認壓制人的合理欲望,凡事都講求有度,達到“發乎情止乎禮”的適宜狀態。那么,儒家思想中“中庸”具體是什么涵義呢?
一、“中庸”思想內涵
“君子貴和”的修養境界。中庸之道,以一種倫理道德觀念的方法論原則來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庸的基本要旨便是“執兩用中”,“兩”就是指“兩端”,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矛盾方面,“用中”就是指不背離“中道”。要求在思考一切問題時必須堅持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在處理各種矛盾關系時,要兼顧矛盾各個方面的具體情況,在認識和處理對立兩端關系時,要充分把握事物的“度”實現事物的穩定和諧狀態,以此做到不偏不倚、公允中正、準確適度,從而幫助人們確立目標、規范行為、培養人格。儒家“貴和”思想不是盲目的一味求和,而是強調“和不棄爭”的和諧合作精神,主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不棄爭”首先強調的是“和”,以“和”為出發點,最終又回歸于“和”即最終的目的歸宿是“和”。所謂“和”就一般意義而言,是指在不同事物之間或不同要素之間的和諧統一。“和”在儒家的思想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一是指和諧,即是指事物或要素之間的一種協調平衡狀態;二是指合作,即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的行為;三是指謙和,即為人處世的謙讓和氣的態度。注重和諧,強調合作,提倡謙和,是儒家思想的一個基本原則和傾向。儒家“貴和”思想最注重的是合作與和諧,如《論語·八佾》中孔子說:“君子無所謂爭”;提倡“溫良恭儉讓”的品行,儒家對于“和”有更深層次的辯證理解,注重和諧合作的同時不放棄不否定“爭”的作用,即通過“爭”達到“和”,同時倡導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儒家認為“和”與“同”是兩個概念范疇,“同”是指相同事物的簡單疊加,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其結果并不會產生新事物。而“和”的內涵是“以他平他”,即通過不同事物相碰撞產生新的事物的方式路徑。《論語·子張》中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把是否具備“和而不同”的品質作為區分君子小人的標準,作為人處理人際關系以及各項事物的行為準則。人各有異,每個人都是不可同化的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由于所處立場環境不同會出現各種分歧、爭辯,這是正常的現象,儒家是要在是非差別中謀求“和”。同時要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在謀求合作也要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做到不隨波逐流,不喪失自我,秉持正確的思想行為原則。因此,儒家所倡導的“中庸”應當被理解為走“不偏不倚”靈活適中之道的一條規律原則,用守中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這樣不論在哪方面都能成為合格的人。[4]
“過猶不及”的適度原則。儒家認為要做到“中和”的關鍵在于把握合適的“度”將自己的欲望、行為、思想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但是隨著物質世界的豐富,人的欲望也被無限放大,享樂主義的人毫無節制揮霍無度,拜金主義的人追求華而不實,進而激化社會矛盾,人們的心態極度不平和。所以我們要推崇中庸之道,喜怒哀樂有節,功名利祿有度。“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君子是懂得順天時、保人和的道理的,能做到順其自然、舉止有度;小人反中庸,違背規律、肆無忌憚。中庸是教人合理適度的釋放自己的情緒,在抒發人們合理欲望的同時,提醒人們適度使人奮進,貪婪使人墮落。要做到“中立不倚”“和而不流”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僅要堅定立場,舉止有度還要有一顆包容心,能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與自己的不同,謹記“過猶不及”“君子貴和”的道理。
“慎獨自省”的修養形式。中庸之道對中國人的思想的影響是深刻且久遠的,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這種力量的發揮不是以行政法律的方式,而是在人的精神思想上進行作用,提高人們思想覺悟自覺地形成社會良好風氣,維系國家安定。《中庸》第一章便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是指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要保持君子修養,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行,嚴格要求自己的所行所思,時常的反思提醒自己君子之道“不可須臾離也”。真正的君子能夠通過“慎獨自省”提升個人修養,完善自我人格,自覺地遵守中庸之道,這樣的的君子存在于社會中既不會對社會造成損害,又能夠引導他人提高道德修養,對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忠恕自得”的處世方法。《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得自得焉”是指君子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交際交往時能夠做到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在要求別人的時候先嚴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對每個人的愛都要像愛自己一樣,用真誠忠恕去感化、引領他人。簡言之,就是要人們做到“忠恕之道”,品行不斷地向中和靠攏,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人與人和諧共處、社會平和穩定,這樣可以化解諸多不必要的矛盾紛爭最終達到“素其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至誠盡性”的道德追求。《中庸》認為“誠”是修身的第一原則,是道德的立基之本,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中庸》)“真誠”是一切的基點,沒有“誠”任何物都不足以形成,君子更要以“誠”為本,通過“誠”達到自我的完善。“誠”是孔子極力推崇和欣賞的一種君子品格,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篇》)孔子在這里將人的誠信比喻成古代車駕的關鍵部件,車駕沒有輗、軏不能在路上行駛,人沒有誠信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可見“誠信”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必不可少的品行。“誠信”既是中庸之道的出發點,也是中庸之道的歸宿點,在《中庸》中,不僅將誠看作為人類最高的品質,又上升到可以用來預示一個國家的旦夕禍福的作用,將誠媲美為可以贊化大地,與天地參的力量,可見儒家對誠這種品質的重視與推崇。
二、“中庸”思想的現實意義
從社會角度而言,中庸之“君子貴和”思想重視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提倡和諧友愛精神,倡導“貴和”思想中的“和而不流”“和不棄爭”等思想,在謀求“和”的同時不喪失自我價值,推崇“忠恕”思想推己及人、寬和處世的行為方式,做到善待他人友好相處,這不僅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而且為當代人際關系的友好互動提供了一條行為原則。
從個人角度而言,中庸之“慎獨”思想,指出在獨處的時候也不會絲毫放松對自我的要求,自律、自警,時時刻刻的嚴格要求自己,這才是君子之道。中庸之“至誠盡性”講求注重人內心的態度,從內心深處提升自己完善自我。“至誠”要求行為坦蕩以誠待人,“盡性”則使人舒展自己的本性,充分發揮發現自己的能力,在思想修養和道德品格上達到“至誠盡性”的狀態,在行為上奉行守誠的本心,進而達到信守承諾、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中庸之道無論從方法還是目的,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作用。如今,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為代表的中庸之道,我們要站在全新的歷史角度看待它,揭開被歷史長河蒙上的灰塵,將之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與價值,對其進行正確的認識和利用,現代意義的“中庸之道”揚棄了儒道兩種哲學中偏重于社會性和自然性的極端,以一種新的面貌,即一條有效的在對立兩端之間找一個均衡的支撐點,并以支撐點為中心使雙方歸于統一,這種取中,不走極端的方法能夠防止人在紛亂復雜的社會中迷失自我。總之,儒家“中庸”思想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遵循“中庸”思想的同時,我們要做到革故鼎新,不斷地結合社會的實際情況,適時的從中悟出更多符合現代社會“中庸”思想方法。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王世瞬、王翠葉.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長沙:岳麊書社,1985.
[4]王炳照、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