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剛
摘要:隨著時代的日益發展,當代大學生要學有所成,有所創新并成為大師級人物,必定要走文理交融的康莊大道—將學科融合,多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而傳統的文理交融模式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新媒體形勢,微信公眾平臺由于諸多的優勢和特點應時而起,可以作為文理交融教學新媒介,為未來文理交融教學提供重要思路,填補傳統文理交融模式在新媒體方面的空缺。
關鍵詞:微信,文理交融,教學
一、文理交融產生的背景
自工業革命開展以來,科技革命的進行導致科技知識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爆炸式增長。文理開始分化,研究開始分支。隨著知識的擴張,研究型人才也是多往知識分化的支端進行細致化、高端化研究。從事某一知識支端的專業型人才增多,而能夠兼具文理的知識復合型人才卻是愈來愈少。由此可見,學科分類以及文理分化是歷史以及時代發展的結果,但融合又是趨勢。楊叔子說過:“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交融是時代的必然趨勢;人文文化是‘為人之本’,科學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主要為后者導向,后者主要為前者奠基;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兩者同源、共生、互通、互補、不可分割。”[1]。魏四成等也研究了對高校和諧教育的內涵,即人文與科學融合教育,同時對人文與科學融合的高校和諧體育教育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2]。
二、文理交融的必要性
1952年中央教育部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北京‘八大學院’等,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為原則,將我國的院系進行了調整,而高等學校在院系上的設置更加貼合國家經濟建設。大學基本上采取文理工分校,而又以科學類增加、人文類縮減作為最終的調整意向,因此大學調整結果具有某一方向的偏向,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教育倡導則顯得愈加空洞化。
目前大學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呈現文理分家。在這樣的模式教育之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面會更具有局限性,這樣的人才要突破自我認知范圍,成為大師級人物確實會有很大的阻礙。據相關了解,能夠獲得理工類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們在人文、藝術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并且這些知識在其通往諾貝爾獎之路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文理融合,學生可以獲得更多交叉學科知識的全方位學習,并促進本學科知識的縱向延伸,實現自我學科的突破。可見,文理交融具有較為現實的重要意義。
三、文理交融目前的教學模式及弊端
近年來,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改革之一就是將符合條件的學校對其學科進行整合,組建了一部分學科更綜合的大學。綜合性學科的大學架構模式為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給予了基礎和平臺。目前的文理交融教學模式基本集中在主修專業課程+輔修課程雙管驅動下。輔修課為學生進行文理融合極大地豐富了選擇空間,學生可在此平臺之上進行自由篩選。這種模式已經為廣大綜合性院校廣泛采納,但是這種模式有其弊端:1、選修課程學生對其了解甚少,選擇課程基本屬于大海撈針,盲目進行,難以達到針對性和選擇性的實質性目的;2、新時代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大幅度增加,網絡正引領著新時代青年前進方向。傳統的模式難以適應新媒體需求,為更好的適應社會變動趨勢,文理交融也需要應時而動,拓寬思路,直擊網絡。
四、引進微信公眾平臺的文理交融教學新媒介
《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對中國網民群體進行了詳細的統計。根據此結果,截至到2017年上半年,學生群體在所有的職業結構中占比為 24.8%,基本實現學生群體全覆蓋。微信在學生群體中又具有較高的覆蓋比例,因此,微信平臺作為手機客戶端以及網絡客戶端口可以成為重要的文理交融宣傳及應用陣地。與傳統的文理交融教學模式相比,微信公眾平臺的開發利用可以為文理交融教學模式產生新思路。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哈羅德·拉斯韋爾于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提出了廣為使用的“5W”傳播模式,即誰(who)、說什么(what)、通過什么渠道(what channel)、對誰(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3]。下面將以5W傳播模式展開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媒介開展文理交融教學進行分析。
1、Who(傳播者):傳播者控制文理交融教學內容
微信作為重要的自媒體平臺,傳播者在文理交融教學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基本把控著文理交融的所有信息。在此平臺上,將充分發揮微信平臺的多種形式的發布信息模式,包括矩陣式標題、信息全文以及超鏈接等,將內容與其進行融合,使其對于學生群體更便捷和實用。傳播者則從具有精通文理交融,并且在教育領域做出一定成績的教育專家進行篩選,對傳播內容進行篩選分類和優化,為學生提供優質的交叉學科內容。
2、What:內容分析強化傳播內容
微信平臺作為文理交融教學內容的饕餮盛宴,一方面需要推出關于文理交融必學內容的基本版塊,內容豐富,能夠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微信平臺反饋學生需求信息,繼而整合學科內容進行相應填充。
同時微信平臺也推廣學術會議講座,開通相應版塊,將本校的專家及教授相關的學術講座發布,讓學生在學習交叉學科內容的同時,繼續感受專家們帶來知識的震撼感受。
3、Which Channel:信息傳達實現一對多精準定位
基于此交流平臺的私密及定向的特質,它可以對傳達信息實現精準定位,只向關注它的特定用戶進行內容發布,信息送達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針對不同學科背景以及有明確交叉學科內容偏好的學生,信息傳送會對其進行篩分,并將相關課程推薦及學術講座內容進行傳送,促使學生實現文理學科的交融。
4、Whom:大力推動信息推進的互動性
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版塊是學生與平臺進行交流的主要功能工具。管理者根據基本問題匯總,列出標準回復,應用于微信平臺;對于自動回復解答不了的,可以手動選擇人工回答,并安排技術人員實時網絡在線答疑。同時,為了增加微信公眾平臺的公眾參與度,還可以設置熱門話題討論,通過話題的討論熱度及討論角度分析文理交融教學的相關問題及改進空間,使其從內容上和形式上均更加完善。
5、What Effect:效果分析強化微信公眾平臺動力
平臺搭建及推廣成功后,會將專家講師及學生兩方面進行匯總,總結經驗,進一步推進文理交融新教育范式的推進。目前我們已經建立河大名師課堂微信公眾平臺,吸引關注量高達近4000,關注比例近10%。通過在微信平臺發布重要的多學科門類的學術信息,渲染學術氛圍,邀請國內多學科著名專家進行講座,開闊學生視野;進行多學科知識簡介,擴大文理交融針對性,為學生提供認知平臺。目前公眾平臺取得良好效果,學生們對于文理交融有了更深的認識,自身也獲得了很大的提升。
綜上可知,大學生文理交融教育因為有微信公眾平臺的新媒介而開拓了新思路—“工廠模式”即傳統文理交融教育模式向信息時代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楊叔子.時代的必然趨勢: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J],中國高教研究,2004(8).
[2]魏四成,魏晨光.高校人文與科學融合的和諧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J],成功(教育),2010:4-5.
[3]哈羅德·拉斯維爾.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