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峰 劉子沁
摘要:本文以淮北師范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為例,基于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教育教學現狀的考查、思考和研究,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并作以淺析。
關鍵詞:戲劇影視文學;教育教學改革
影視文學專業作為近年來發展勢頭較快的新興專業之一,已經成為各高校爭相開設的專業。不僅專業類藝術院校開設,很多綜合類大學,甚至職業學院也紛紛開設了此專業,可為良莠不齊。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去向基本上是電視臺、文藝事業單位、文化傳媒公司等,這就需要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與較豐富的理論知識。
一、加大實踐在教學內容中的占比
無論是什么樣的課程都需要通過實踐的方式才能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傳統教學中我們通常只重視書本知識,而在實用主義教育觀的影響下,我們又偏向于學生的個人經驗。這都是違反了教育規律的活動,割裂了直間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內在聯系,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實踐在教學內容中必須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傳統的社會了,時代在發展,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實踐占比。現在運用新媒體的技術將知識通過圖片,視頻,三維動畫清晰的展現給學生看,將學生腦子里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更好地讓學生快速掌握所學內容。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雖說是偏文學偏理論化的專業,但是單純的理論教育教學往往收效甚微,比如電影學里有一個蒙太奇,可能書本上給出了很官方很清楚的解釋,在學生腦海里可能對于蒙太奇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加上實踐課程,教師在剪輯課上再對這個概念用多媒體的方式給學生們呈現并且可以讓學生們動手操作這個手法那就會讓學生對這個概念更加的清晰明了,由此可見實踐的重要性。
在戲劇影視文學改革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將課堂不僅僅局限于教室里,把課堂帶出來,帶到大環境下,讓學生去感受生活,教會學生用鏡頭的方式去表達出自己對于生活的觀察及感受,這樣寫出來的劇本才能體現生活氣息,貼合實際,這才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優秀的培養目標。大多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都是通過藝術統考而進入這個專業的,相較于文化課來說,實踐性教育教學更符合藝術生的培養規律。
二、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
因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創立的時間不長,導致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在培養經驗方面也顯得不足,專業性上有所欠缺。這不僅需要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創新性,同時也需要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素養。為了迎合新媒體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求,大多數綜合類院校都開設了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但是其培養模式并不成熟,許多教師專業性不強,師資分配比例也很不科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不僅需要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戲劇理論等這樣的文化課教師,而且急需一批實踐能力強,經驗豐富的一線工作者。
那么如何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素養?第一,聘請具有創作能力的教師,輔助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教學工作。從專業的教學手段出發,訓練學生的創作能力。學校應在政策導向上鼓勵教師發表文藝創作。第二,多與專業藝術院校的教師進行教學經驗交流,每學期定期舉辦交流會,可以邀請專業藝術院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教師到校講座交流討論,讓我們的學生也了解到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是如何學習專業的,取長補短。第三,聘請在一線劇場工作的具有大量實踐經驗的劇作家,導演等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課堂授課,以此傳授給戲劇影視學專業的學生大量創作經驗,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三、加強專業設施和基地建設
對于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這種本身就是實操性較強的藝術專業,專業基礎設施和實踐平臺至關重要。學校應結合教育成本和整體條件,最大限度地提供專業基礎設施和設備。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身條件和專業優勢,提供更專業的學習平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最大限度地將其優勢發揮出來,開拓和建設實訓基地應是當務之急。在教育過程中加大教學實踐環節的內容,應該從戲劇影視作品的策劃創作制作到推廣整個生產流程入手,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得到實際操作的訓練。學校在建設實踐基地的同時,應該充分發掘企業作為資源平臺的優勢,努力實現校企業雙贏合作。企業可以幫助提高畢業學生的就業率,校方也能夠為企業增加專業型人才,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
校內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校可以創立與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相關的社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發揮空間;有利于提高學校活動的豐富度,在如今推廣素質教育的時代,也便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加強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相關社團的管理,社團指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興趣愛好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社團活動。社團活動應該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從而促進志同道合的學生互相進步,共同成長。校方應該對社團舉辦的活動給予大力的指導與支持,根據本校戲劇是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購入基礎設施,讓學生都能利用到基礎設施,以鍛煉專業實踐能力。
基金項目
本文系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2020jxtd231)、淮北師范大學質量工程項目(2020xjxyj03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王宗峰(1973.11-),男,安徽濉溪人,博士,淮北師范大學教授;劉子沁(1999.10-),女,安徽合肥人,學士,淮北師范大學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