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綺華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因為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多半是老師講,學生聽。效率很低,學生容易厭學。根據語文新課標:“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 這個目標需教師自身多讀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成為涵詠和鑒賞者。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中,師生一起溝通古今中外,深化文本的精神。那要做好這一點,最好的途徑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帶著自己的理解,真實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下面我
將結合四年級《精衛填海》為例談談做法。
一、結合課題,引出想象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包含文章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把握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是理解文言文文本的首要任務。我的設計如下: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一)讀課題,邊讀邊想
1.精衛填海,這是一篇神話故事,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生:(1)精衛是誰?(2) 她為什么要填海?(3) 她是怎樣填海的?
這里,學生結合想象,讀課題后進行了提問,這樣學生就在提問中,把握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帶著想象和激發出的興趣,學生馬上自己津津有味地讀課文。
二、結合圖片,激發想象
課文《精衛填海》中,有一幅插圖,一只色彩艷麗的鳥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銜石填海。這是表達精衛填海的決心所在。我這樣設計:
1.出圖:精衛是什么呢?
2.誰來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幅課文插圖
生:精衛是神話中的一種鳥,體型不大,形狀像烏鴉,它羽翼鮮艷、白喙赤足。(從課文角度)
生:它的眼睛睜得又圓又大,非常憤怒。(從神態)
生:它的羽毛很鮮艷,五彩繽紛,很美麗。(從外形)
生:它張開雙翅,奮力煽動,嘴巴叼著小石子。(從動作)
師: 她是怎樣填海的?
生:精衛羽毛色彩艷麗,奮力張開雙翅,嘴叼著石子,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填海。
這個設計,利用課文的插圖,學生發揮想象,理解了“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這一文本句子意思。
三、結合文本句子,運用想象
傳統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覺得文字枯燥乏味。教師對此感到棘手和苦惱,為了不耽誤教學時間,又能考出比較好的成績,教師字字落實的原則,采用“串講”“逐字逐句翻譯”的教學方法,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再加灌輸時強調忠實于文本注釋,往往不利于培養學生懷疑和探究的精神。我在教學理解“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一句中是這樣做的:
師:此時,精衛出現了!(羽翼鮮艷、白喙赤足)的精衛……
(怒目圓瞪的精衛)……
(嘴里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的精衛……
(在風浪中振翅高飛)的精衛……誰能用怎樣的精衛,帶領大家讀。
(3位學生)
生齊讀: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師:我想問問精衛,你為什么要填平浩瀚無邊的東海?
生:大海奪去了我的生命,我要報仇!
師:精衛鳥帶著復仇的決心,經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頭來填平東海。
我想再問精衛鳥,你經常會是什么時候來呢?
生:每一天,只要找到……不分晝夜……
師:白天填,晚上填,天晴的時候填,下雨的時候填,精衛鳥不依不饒,生齊讀:……現在,我們還能簡單的理解為經常嗎?
同學們,太陽剛剛升起,精衛就在:
夜色漸漸黑沉,精衛鳥還在:
天上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精衛鳥仍然在:
海面巨浪翻滾,遮天蔽日,精衛鳥依舊在: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精衛鳥依然在:
師:同學們,讀到這,想到這,我相信在你的心中已對精衛鳥的形象越來越清晰,出示最后一句:日復一日……這才叫常……這是一個經常概括得了,形容的了的嗎?
師:隨著日復一日的推移,精衛的羽毛從羽毛鮮艷,慢慢變到“如烏”,它像鳳凰涅槃一般,成長為真正的斗士!
在這個設計中,學生運用想象,從知道精衛如何填海,到深入理解精衛填海的精神,層層遞進,想象豐富。老師設計也很巧妙,把精衛形象做了變化。先是色彩鮮艷,慢慢羽毛變短,逐漸過渡到黑色。在一次次想象朗讀中,精衛形象一次次變化,最后成為“如烏”的勇敢小鳥,成為精衛。
三、結合人物形象,拓展想象
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人們把“精衛填海”神話歸于不同的神話類型。顯然“精衛填海”神話屬于典型的變形神話,且屬于變形神話中的“死后托生”神話,即將靈魂托付給現實存在的一種物質。不僅如此《精衛填海》還屬于復仇神話,女娃生前與大海無冤無仇,但是卻不慎溺水身亡,如此與大海結下仇恨,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
為了豐富精衛這一人物形象,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師:同學們,讀古文就要這樣去讀,我們要邊讀邊想象。精衛鳥每天往返于西山與東海之間,把銜來的小石投擲于東海,波浪滔天,無邊無際的東海每天都看見瘦小的精衛鳥,
輕蔑地說……(生).兇狠地說……(生).咆哮地說……(生)
師:一天天,一年年,東海看著疲憊的精衛鳥翻起巨浪。
生:我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把你填平。
填空:東海遇到一只(勇敢的、充滿決心、斗志盎然、不依不饒,滄海變桑田,海枯石爛,)。精衛的精神概括成兩個詞語,板書:堅強不屈、堅韌不拔
在一次次想象對話中,學生們自由大膽地深入想象,使精衛形象有層次地變化著,從彩色變成黑色,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更加豐滿。
接著,我讓學生們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很多學生都能運用想象,把大海、精衛、國王等人物,組織通順的語言講述出來,課堂效果自由、開放,學生暢所欲言,學習積極性很高。
這節課,教師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我塑造的均等機會,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能顯露頭角,體驗成功。
通過想象,能更好地體會古代優秀作品蘊含的智慧,給只注重文言知識的課堂插上一雙五彩斑斕的翅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古人的偉大魅力。這就是想象,它是一把打開小學生學習古文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