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洪
摘 要 2017年高中語文新課標頒布,“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2020年中考,又是全面使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后的第一輪考試。在新的考試背景下,中考語文試卷在命題思路、試卷結構、試題題型和賦分比例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變化和調整。為適應新課標的教育教學理念,把握中考的試題走向,提升教學與復習備考的效率,本文擬從2019、2020年福建省中考語文試題所呈現出的特點進行細致的分析,總結歸納這些新的命題方式對未來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 核心素養;中考;試題命制;教學啟示
一、近年來福建中考試題呈現的特點
1.“立德樹人”,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試題注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關注價值取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教育等人文教育內容融合在試卷中,試題選材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學韻味和文化氣息。
21.為了民族未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創下了??? ①??? 的壯舉。(《紅星照耀中國》)(2020年福建卷)
名著閱讀選自《紅星照耀中國》,體現了中國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
從整份試卷看,除了名著選材體現的革命豪情之外,小語段考查涉及到詩人屈原的作品,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與強烈的愛國情感,文言文閱讀語段展現了人物不慕榮華的可貴品格,文學作品閱讀中李時珍的醫道人心,對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正確的引導作用。《拜謁李時珍》中的傳統醫學,讓我們擁有了戰勝“疫情”的底氣;楚辭唐詩的文學意蘊,為我們注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傳統是網絡文學的“精神血脈》中的當代觀照,使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全卷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傳遞社會正能量,考生在答題的過程中能受到精神感染與熏陶。
2.守正創新,注重能力立意和核心素養的養成
試卷力求穩中出新,堅持守正創新統一,在保持命題指導思想、整體結構穩定的同時,試卷題型、題量、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要求與往年基本一致;考查點的設置切合文體特質與認知規律,題干設計指向性明晰,答案擬制簡明規范。
試卷在重點考查學科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語文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比如,試卷以文質兼美的語言材料創設特定情境,以解決問題來考查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尤其重視創設生活情境,勾連現實生活與語文學習的聯系。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通過擬制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來設置語文任務,考查學生在實踐中解決生活問題的語文能力;寫作試題貼近學生學習生活,保證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強調對象意識,倡導寫有用之文。
19.與2016年相比,2019年公眾對志愿者服務項目的需求有什么變化?請根據材料二簡要概括。
20.如何才能把自愿者服務做得更好?請根據上述材料提出你的建議。(2020年福建卷)
上面兩道是2020年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試題,選材體現對當下生活的關注,特別是符合疫情防控下學生的認知特點。題目設置緊扣時代熱點“志愿者”這一話題,貼近生活,形式新穎,圖文并茂,把生活中常見的聯系方式“工作群”、微信聊天等融入到試題中,是很好的嘗試,富有鮮活的時代感與生活氣息。
第19題能考查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及信息概括能力;20題能巧妙考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題目設置較好地考查了學生對材料信息的比對、篩選和整合能力,以及圖文轉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針對性。試題關注學生思維的分析綜合,注重學科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
比如,2019年的作文題目“最好的作品”,要求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題目內涵豐富,導向明確,題目中的“作品”,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既可以是一幅畫、一件手工作品等,也可以是一件事、一個場景等。文題設置思辨性強,既有開放性,也有限制性。開放性體現在能讓大部分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同時又有一定的限制性,題目中的“最好”和導語中的提示語,則是啟發學生對抽象的內容能自圓其說,形成一定的哲理思考。
3.涵詠文化品味,體現語文學科的文學特性
試題選材富有文學韻味和文化氣息,主要體現在試題的選材和命制上。第一道題就是古詩文背誦默寫,試題精選古詩文名篇名句,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試題題型以填寫上下句為主,兼有情境默寫,難度適中,大部分是課堂上反復強調的。比如,《禮記· 大道之行也》《木蘭詩》、李白《渡荊門送別》、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論語>十二章》等。對古代詩詞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熱情,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內容,體驗詩歌的情感,有利于引導學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學習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不斷學習、熏陶中提高欣賞品味。
2019年中考文學作品閱讀選文《火車上的見聞》,散發著濃郁的文學韻味和文化氣息。題目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題目設置規范,涵蓋內容較豐富,包括賞析句子、分析形象等。設題形式較靈活,題干表述突顯語文學科特質。2020年文學作品閱讀選文是《拜謁李時珍》,選文文質兼美,是一篇懷古寫人的散文,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其中賞析題第12題有兩個小題:
(1)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莊搖搖晃晃。(賞析加點詞語)
(2)李時珍的脊梁始終那么高,又那么低。(賞析句子)(2020年福建卷)
第(1)小題是賞析“枯瘦”這一詞語,第(2)小題是賞析句子,并未說明是從什么角度賞析,對于答案的包容性較大。兩道題是針對詞語和句子的欣賞分析,是中考常見的題型,明顯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質。這類有關歷史人物的文化散文,文筆優美風格別致,語言富有文采,但卻往往讓學生覺得陌生,對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審美鑒賞能力有不小的考驗。所以,從基礎年級開始,就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多讀書,慢慢積累閱讀經驗。這兩年的中考閱讀試題,擺脫了原來僵化的答題模式,是教學上深入閱讀多樣化文本的理性回歸。
4.立足教材,體現良好的教學導向功能
2020年中考試卷立足教材,關注教材資源,在教學上有良好的導向功能。古詩文默寫、閱讀直接取自教材,作文材料源自教材,病句類型與教材“小補白”相一致,文言文閱讀雖取材課外,但考點均出于課內。與教材緊密勾連,旨在引導教學必須祛除盲目刷題、低效訓練之流弊,要特別重視教材,充分發揮教材這個“例子”的作用。作文試題“學習與性格”,導語出自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緊扣平時的教學實際,巧妙創設真實情境,不限制文體,考生可以記敘自己性格養成過程中的學習、生活經歷,也可以探討學習、生活與性格養成之間的關系,學生有話可說,又能區分出不同程度學生的真實寫作水平。寫作上回歸指導學生立足生活,抒寫真實情境下的經歷、體驗和思考。
二、中考試題對教學的啟示
1.重視夯實基礎,逐步提升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應遵循語文教學學習的規律,以夯實基礎為出發點,重點培養學生語文學科必備的知識與基本能力。中考試卷考點設置兼顧語言、內容與形式,以積累運用、信息篩選整合、理解分析、情感感悟為主體,體現基礎性。閱讀,強調基于文本特質設題;寫作,強調為學習、生活需要而作。在此基礎上,引導語文教學要基于學生的生活需要,加強基本讀寫能力的訓練,積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加強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一是要重視“主問題”的問題設置。它能夠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從各個不同角度由淺入深地解決問題,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主問題”是立體的,有張力的,是文本的,又是個性的,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因此,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需要老師提出有品質的問題。同時要加強引導,關注情感體驗,積極培養創新思維。二是要重視多文本閱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語文大單元教學理念注重閱讀教學由單篇走向群文,由零散走向關聯,走向有整體建構的系統教學,在多文本的聯系比較、遷移拓展中實現學生思維能力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統編教材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12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