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岳飛
摘 要 為探討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邊城》一課時,筆者貫徹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嘗試進行教學的創新,在課前準備中,幫助學生梳理整合,完成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在課堂導入中,通過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在課下閱讀欣賞中,引導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抓住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 核心素養;《邊城》;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對其內涵進行了具體的解釋,總體來說,語文核心素養包含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在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如何開展語文教學,將核心素養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就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筆者嘗試著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大膽創新,在此,筆者以《邊城》教學為例,探討一下在閱讀教學中貫徹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實踐操作方法。
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在小說《邊城》的教學中,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輔助下,筆者帶領學生領略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古城——那清澈見底的河水,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綠意逼人的竹篁,那土生土長的愚夫俗子,那質樸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課前準備:梳理整合,完成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當一片翠竹,一溪碧水,一座白塔,一群凡夫俗子由多媒體展示在你的面前,你是否感到一絲春風拂面。
知人而論世,有的而放矢。在《邊城》教學的課前準備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筆者讓學生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完成了以下幾個預習任務:課前利用互聯網搜集湘西古城的相關圖片,有條件的同學可以自行打印出來,以備課上奇圖共賞;整合作者沈從文的生平經歷及創作的相關資料;利用網絡,收聽小說《邊城》的朗讀音頻;有條件的同學可以觀看電影《邊城》。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準備充分,加之多媒體展示的豐富信息,課上交流進展得非常順利。有的學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湘西古城的優美圖片;有的學生則搜集整理了沈從文的生平經歷及創作,并制作成一張張知識小卡片;也有學生把沈從文的一些小故事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大家一起分享。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它指出了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的課堂提問也需要提前設計。
在課前準備時,筆者在班級釘釘群里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你認為翠翠是個怎樣的女孩?你認為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學生通過釘釘群提交作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維習慣與思維方式。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回答,而不應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口袋;教師的分析講解可以生成新的教學內容,這有助于做到教學相長。
語文核心素養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現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邊城》教學的課前準備階段,由于有了多媒體的幫助,節省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累整合與交流溝通能力。通過學生主動積極的梳理整合,并轉換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從而完成了語言的建構。
二、課堂導入:進入情境,促進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湘西。在《邊城》教學環節的導入部分,筆者用多媒體展示了有關《邊城》的風景圖,并配以輕柔的音樂,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豆綠色的水,明朗的天,落日余暉,薄霧白云,一幅幅純美的自然畫面讓人流連忘返。學生和著音樂的節拍,不禁癡迷其中,仿佛置身于沈從文先生魂牽夢縈的湘西。在學習翠翠與儺送的經典對話環節中,筆者讓一名女生與一名男生面對著多媒體的視頻展示,分別飾演這兩個人物進行表演,其他同學注意視聽結合,對同學和表演加以評論。由于視頻音樂等手段的輔助,兩名學生想象著自己的身份處境,揣摩著當時的心境,將小說片段演繹得非常形象逼真,翠翠儺送的形象呼之欲出。
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知識學習是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框架與體系的過程,它不是由教師把問題簡單地拋給學生,學生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應是被動地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建構自己的理解與意義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高屋建瓴,善于啟發引導,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能力。學生只有善于開動腦筋,才會有意外的發現和驚喜,因為美是一種邂逅,是一種機緣。正如村上春樹所言:凌晨四點鐘,看見海棠花未眠。
在小說《邊城》的教學環節,筆者設計了這一個問題來啟發學生:假如你是翠翠,或是儺送,你會選擇誰呢?在設疑發問時,筆者積極啟發引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教學中,筆者始終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在第一位,這樣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得教學過程一直處于快樂的合作之中。
在《邊城》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嘗試著交給學生一把鑰匙,讓學生借助多媒體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架構體系,逐步提高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賞析能力。學生在學習課文《邊城》的同時,通過語言的運用,通過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的開發,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敏捷靈活而又敢于創新。
三、課下欣賞:提升審美,傳承優秀文化
翹首遠方灘,守望一生夢。課下,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電影《邊城》,以此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們看得目不轉睛,看后,每個同學都深有感觸。尤其是結尾的獨白: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它給每一位學生都留下了想象的審美空間,耐人尋味。大家對翠翠的未來有著不同的見解。因此,筆者讓學生每人圍繞影片為《邊城》中“最喜愛的人物”寫一首詩。有同學這樣寫道:一條溪,淌了千年,卻沖不淡那一份執著的情;一首歌,唱了千年,卻唱不盡那一段含蓄的愛。一個是豪放豁達,一個是美麗溫柔,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有的同學則這樣寫道:凝望你善睞的雙眸,不知雙眸里,是否有盡?也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不曾回來的歌聲啊,是誰為你把靈魂浮起?是誰為你把眉頭緊鎖?是這一溪碧水,還是這一片篁竹。古渡船來來回回,而你卻只做著相同的夢。翹首遠方青浪灘,守望一生不悔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我們要把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統一起來,真正發掘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興趣,注重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學生的應用與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強調,學生要能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同時,還應注重語文的審美教育,逐步通過審美體驗與審美評價等活動形成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
而《邊城》中體現出來的優美健康的人性通過電影畫面的呈現,逼真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如春風拂面,似細語呢喃。學生不自覺地把語文中的美,語文中的人文性內涵潛移默化地傳承下去,從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在小說《邊城》的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著使用多媒體等教育技術手段,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收獲了無與倫比的視覺與聽覺體驗,教學課堂精彩紛呈。
教育學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學最優化是從解決教學任務的有效性和師生間教學的合理性著眼,有科學根據地選擇和實施該條件下的最好的教育方案。而合理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正是為了尋求教學的最優化。
總之,通過小說《邊城》的教學,通過多媒體手段的輔助,筆者切實地感受到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逐漸增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亦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日積月累,但筆者相信積跬步終至千里,積小流終成江海。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研究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