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詩寧
習近平總書記4月21日在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考察調研時說:“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于身體鍛煉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的確,就我們學生來說,確實需要“野蠻其體魄”。對于這些,我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我曾在南海艦隊海軍陸戰隊服役兩年,時間不長,但這段經歷讓我終身受益。大家都覺得陸戰隊很威風,扛著鋼槍,英姿颯爽,但這并不是我們的全部。身為一名兩棲偵察隊的偵察兵要掌握的技能很多,例如,三公里長游,射擊,拳術,擒拿格斗,攀登索降,戰術等等。男兵形容我們陸戰隊訓練的詞語很多,“可怕”“痛苦”“終身難忘”,對于我們女兵來說,在這些形容詞前面加上一個“非常”都不為過。戰場沒有男女之分,子彈不會因為我們是女兵而拐彎,只有接受挑戰,才不負保家衛國的使命。我們在這種非人的訓練方式和殘酷的訓練環境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摸爬滾打,站崗放哨,磨煉出頑強的戰斗作風和過硬的軍事素質。
十八歲的我,是一個普通的女孩,正因為參軍到部隊,穿上了這身軍裝,這種無形而又巨大的責任意識,教會我更深刻面對困難挫折,背水攻堅,勇往直前。退伍后,這種正能量的精神依然勃勃生機,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學會自我成長,向著自己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這不單是給我留下一段非常珍貴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鍛造了我,政治上鍛造了我,人格上鍛造了我,體魄上鍛造了我!它使我懂得,“體魄”和“精神”是息息相關的,強健的體魄,是創造文明精神的前提。現在作為一線體育教師的我,怎樣才能有效地把這種理念傳遞給學生?
改善體育教學方法。綜觀這些年來體育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引入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二是開始關注學生的本體感受和個性化的發展;三是學生“只練不樂”的情況有所改善,針對第三點,也是近年來“快樂體育”理論和實踐方法興起的原因。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們對傳統體育教學方法進行了優化和創新,以更生動、靈活、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興趣,讓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也明白其中的運動原理,享受到運動帶來的愉悅感。
例如,把田徑的彎道跑設計成繞同心圓跑。在運動場上以10米至20米為半徑,每隔兩米劃一個圓,學生分組交換進行逆時針繞著同心圓跑。在繞圓跑前,教師先告訴學生跑圓周的動作要領和安全注意事項。學生跑同心圓的技術要領和在田徑彎道跑相似,有了跑圓的體驗,學生學習彎道跑動作技術就相對輕松了。
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體育中獲得的成就感和被認同感是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驅動力,“我習慣去參加體育鍛煉”基本上等同于“我在體育鍛煉中得到樂趣和滿足感”,運動樂趣是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關鍵。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做:①讓學生體驗不同運動的特點。每個運動項目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里面的樂趣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善于提取這些樂趣,讓學生參與其中,培養辨別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的能力,增加對體育鍛煉的喜愛。②把科學鍛煉的理念和正確的體育技能教授給學生。正確的鍛煉方式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教師針對學生身體素質情況,合理安排運動練習強度和密度,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體育鍛煉時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對他們以后快樂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③固定鍛煉時間、強度和次數。大數據時代,一塊芯片,我們的運動情況就會暴露無遺,簡單方便。在資源還沒有全面普及的學校,學生可以書面形式完成“運動打卡”,讓學生在閑余時間也能自主地參加體育鍛煉,并在實踐中檢驗鍛煉效果 ,逐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態度。
在體育課中融入心理素質教育。體育,不止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是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育學習同時,我們充分利用體育運動所具有的特質,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建立正確的規則意識。例如上面的彎道跑技能的學習,學生知道如果自己一意孤行順時針跑的話可能會和同伴產生碰撞,導致意外事故發生,正確的規則意識能幫助學生通過抑制不良的興奮而使自己行為規范。我們體育運動項目很多,體育教師用心教,學生愉快學。在課時有限的前提下,我會利用 “體育小集體”的特點,學生分組在課余時間進行某個運動項目探討性學習,在規定時間內(一般為期三個星期)提交研討成果,小組成員分工明確,不偷懶,有奉獻,這也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更是責無旁貸。未來的路還很長,相信我們體育人會以更積極樂觀的心態,認真負責完成我們的使命。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你我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