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香蘭 劉海寧 蘭海波
摘 要:高校輔導員家訪是家校共同育人的紐帶和橋梁。明確高校輔導員家訪的意義,指出傳統(tǒng)家訪模式存在的問題,結合疫情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的啟發(fā),構建“傳統(tǒng)家訪+云家訪”精準高效的家訪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輔導員進行家訪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家校和諧,共同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和健康發(fā)展,切實提高家訪實效,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輔導員;精準高效;家訪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110-03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我國教育學家陶西平也曾說過:“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
在當代科技突飛猛進、競合意識和時間觀念日趨加強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們的內心世界也會像外面的世界一樣紛繁、復雜。如何走進學生們的心靈,了解他們的另一面,家訪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因此,高校輔導員家訪是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紐帶和橋梁,有助于輔導員了解學生的生活、家庭環(huán)境,同時有助于家長了解學校各種政策,并讓家長、輔導員和學生在教育目的、要求、原則等方面交流思想,統(tǒng)一認識,并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一、傳統(tǒng)家訪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易受地域因素影響,“特情學生”難全覆蓋
大部分高校輔導員采用傳統(tǒng)上的實地形式,面對“特情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學業(yè)情況、心理健康情況、個人行為特點、家庭成長環(huán)境以及自然災害情況等,“特情學生”主要包括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問題嚴重、思想行為偏激、孤兒或單親家庭以及家庭受災學生。從高校生源情況來看,學生來自于大江南北,所以,“特情學生”的地域分布也較為分散。在實地家訪模式下,高校輔導員在篩選家訪對象時,傾向于舍棄距離較遠的“特情學生”。
(二)多面向低年級學生開展,忽略高年級學生訴求
大學一年級階段,正是輔導員加深了解“特情學生”的關鍵時期,較多高校將家訪對象重點投向低年級學生。但現(xiàn)實情況下,大學生心智仍不健全,隨著畢業(yè)的臨近,大學生對就業(yè)、考研、考公務員等選擇的焦慮日趨加重,學業(yè)困難的學生甚至存有難以畢業(yè)的恐懼情緒,心理問題嚴重、思想行為偏激學生數(shù)量會有增加趨勢,而產(chǎn)生新的“特情學生”,這部分學生更需要關注。高校家訪不應忽視這部分學生的訴求,應加強家校的有效溝通,獲得家長的支持,以便探尋幫助學生走出困境的方法或途徑。
(三)家訪經(jīng)費有限,削弱輔導員執(zhí)行力
多數(shù)“特情學生”在各省欠發(fā)達的農村或者小山村,交通很不方便。高校輔導員若選擇經(jīng)濟實惠的火車或長途汽車,中途可能涉及換乘,下車后需要搭乘當?shù)爻鲎廛嚕龅洁l(xiāng)村道路暑期修路或者鄉(xiāng)村其他情況道路改造,致使百度地圖導航的路線可能由于施工而禁止通行,增加了行程的復雜性。由于鄉(xiāng)村出租車甚少,需來程出租車等待而支付一定的誤工費做補償,致使總的成本費用未減反增,同時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此情境下,輔導員可能草草結束家訪,使得家訪流于形式。若高校輔導員自駕前往,加油費往往得不到相應的經(jīng)費支持。因此,從經(jīng)費支持和報銷角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輔導員家訪的積極性。
(四)行程多且復雜,增大輔導員安全風險
根據(jù)實地家訪經(jīng)驗,實地家訪人數(shù)一般在總人數(shù)的5%以上。對于至少管理200名學生的專職輔導員,需要家訪10名以上的“特情學生”,加上行程的復雜性,途中人身安全存在風險,但高校往往因暑期各輔導員家訪時間較為分散等因素,并未針對家訪而給輔導員專門購買人身保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輔導員進行實地家訪的意愿。
二、疫情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的啟發(fā)
(一)疫情形勢下云家訪開展情況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高校不得不采取前所未有的“延遲開學,線上教學”模式。疫情仍需防控,溫情從未缺席。為了解學生假期思想動態(tài),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高校不拘于傳統(tǒng)實地家訪的束縛,開展了2020年暑期“云家訪”,架起了戰(zhàn)“疫”連心橋。
云家訪主要采用線上視頻家訪(QQ、微信、釘釘?shù)龋┖碗娫捈以L相結合的方式,對所有年級的“特情學生”展開家訪。此外,云視頻家訪和電話家訪所面對的學生畢竟有限,為了從整體上了解學生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在家學習的表現(xiàn),專門利用問卷星設計了面向所有學生家長的云家訪問卷,以期獲取所有學生網(wǎng)課期間表現(xiàn)、疫情期間與父母關系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讓所有家長切實感受到學校和輔導員的關懷,促進家校和諧,營造家校合力育人的積極氛圍,繼而形成了以新媒體技術為主要支撐的“媒介思政”云家訪,進一步提升了云家訪的實效。
(二)云家訪與傳統(tǒng)家訪的優(yōu)缺點分析
疫情期間的云家訪,不再受地域、時間和成本的約束,可以對所有省市所有年級的符合條件的“特情學生”進行云家訪,輔導員與家長云家訪的時間安排相對靈活,降低了輔導員安全風險,節(jié)省了路途奔波時間,增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從家訪信息性質上看,云家訪收集的信息數(shù)量相對偏少,信息質量也因未實地調研而受到影響,但家訪信息載體多元化,可以錄音,可以錄屏,資料容易保存,翻看方便,保障了信息的完整性。
三、“傳統(tǒng)家訪+云家訪”精準高效模式的構建
結合傳統(tǒng)家訪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疫情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難度的考慮,形成“傳統(tǒng)家訪+云家訪”相結合的形式,搭建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平臺,將家訪實效惠及所有“特情學生”。
(一)提供安全與激勵政策支持,提高輔導員家訪積極性
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瑣碎又很費心,涉及學生生活、學習、心理、家庭關系等各個方面,輔導員時刻關注特情學生變動和表現(xiàn)情況,神經(jīng)長期處在緊繃的狀態(tài)當中,治療職業(yè)病的最佳時期是寒暑假,而高校家訪一般在暑假展開,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錢,并將輔導員置身在安全風險的工作,輔導員難免會有懈怠和怨言。高校可從三個層面來解決:一是從安全保障角度,高校為每名家訪輔導員配備相應保險,降低人身風險,緩解其對家訪工作的抵觸情緒;二是從經(jīng)費報銷角度,對合理的食宿和出行費用放款報銷條件,有助于輔導員針對不同類型家訪學生,選擇最佳的出行方案;三是從激勵角度,將家訪工作情況納入輔導員業(yè)績考核和職稱評審體系,從根源上提高輔導員家訪積極性。
(二)做好事前準備工作,針對家訪學生特性確定家訪形式
充分的事前準備,為家訪工作實效保駕護航,具體包括:一是填寫學生大家訪活動登記表信息,學習成績單等,初步形成各類家訪學生資料庫;二是針對不同類別的家訪學生擬出問題列表,并排出主次優(yōu)先順序;三是在此基礎上,從地域、時間、成本、家訪成效等角度,確定對每個學生的家訪形式,實現(xiàn)傳統(tǒng)家訪和云家訪的有效結合;四是提前與學生和家長溝通家訪時間和家訪方式;五是熟悉國家和學校對特殊群體學生的幫扶措施,以及相關的就業(yè)政策和就業(yè)途徑。
(三)及時撰寫家訪日志,提出針對性工作設想
歷經(jīng)大家訪的材料收集、路線計劃、實地家訪或云家訪,高校輔導員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大家訪是一項很有益的活動形式。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增加了輔導員對學生本人情況的了解,也是一個更具體和直接的溝通與交流過程,更加強了對輔導員自身職責的認識。依據(jù)每次家訪材料,高校輔導員應及時撰寫家訪日志,總結每個特情學生背后的家庭影響因素,以及學生在家里的日常表現(xiàn)特點,有針對性地將一部分學生定為重點關懷和關注對象,有些定為資助政策重點考慮對象,有些定為學業(yè)幫扶對象等,精確指導下一步的學生管理工作,將家訪的實效切實反饋到特情學生身上。
(四)定期跟蹤家訪,鞏固家訪成果
特情學生面臨的問題往往比較復雜,經(jīng)過家訪實施相關措施之后,學生學業(yè)、家庭、身心等方面的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需要高校輔導員在大家訪后,定期與學生和家長采取云家訪的形式進行跟蹤了解,在反復的探討、落實、反饋、總結的良性循環(huán)中,持續(xù)改善家訪學生的各項表現(xiàn),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家訪實效。
四、云家訪成效及后續(xù)家訪計劃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大家對于新年的美好期待,走街串巷變成了居家隔離。
學校無法開學進行正常的教學和管理活動,所有的教學和管理搬到線上進行,開啟“別樣”的新學期。疫情之下,學生們居家上網(wǎng)課,通過云家訪讓輔導員對學生的表現(xiàn)、家校合力育人的威力,有了更新的認識,進而有助于高校輔導員有針對性地做好下一步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實時共享,促使學生學會了如何調整和適應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上課方式,在此情況下,當學生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時,通過班級形式的實時經(jīng)驗交流,使學生改變自己的無力,控制暴躁情緒,學會告誡自己,讓他們意識到,沒有人私下生活會像看上去一樣華麗,當年看到別人充實的朋友圈開始更加懷疑自己時,不要焦慮,大家都是在不斷地跌倒后才學會了走路,只要有改變的決心,借助實時共享的工具和技能,任何時候都來得及。
(二)家校溝通,使學生意識到學習和閱讀的重要性
通過學生在大三這一學年的成績來看,看到學生們的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學生們已走過大學生活的3/4,經(jīng)歷后他們意識到,大學應該好好學習,不斷閱讀,提升自己,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義。而不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有的學生深切感受到,在娛樂至死的年代,當你沉浸在手機、電腦虛無的世界中,你是在用最寶貴的時間做交易,大學是學生最應該閱讀,最應該學習的時間,如沉浸在虛無之中,那么當你走過這些彎路的時候,多年以后再次回想,后悔當初,明白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不是沒有達成豐功偉業(yè),而是“我本可以”。疫情期間的家校溝通,可以進一步端正了學生們的學習態(tài)度,尤其是在大一、大二學習困難的學生,大三學年的成績有了質的提升。
(三)父母陪伴,是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藥
結合云家訪數(shù)據(jù)來看,疫情期間的父母陪伴,改善了90%以上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關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生心中的陰影,并學會了感恩。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深入分析之后,會發(fā)現(xiàn)根本起因均來自于家庭的不和諧。正如家訪中所聽到的《小王子》的故事,小男孩想要與狐貍交朋友,被狐貍拒絕了。隨著小男孩學習如何投入時間,與狐貍建立了朋友聯(lián)系,但當小王子將要離開,狐貍哭了,“我雖然難過,但卻得到了很多好處,比如當風吹麥浪,那金黃色的麥浪從此變的與眾不同。”其實處理家庭關系也是如此,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才能收獲親情。
(四)后續(xù)“傳統(tǒng)家訪+云家訪”相結合跟蹤家訪,鞏固已有家訪實效
依據(jù)“傳統(tǒng)家訪+云家訪”精準高效模式的構建體系,從地域、時間、成本、家訪成效等綜合角度,結合不同類型特情學生的主觀和客觀因素,確定后續(xù)跟蹤家訪的具體模式,旨在了解實施相關措施之后,學生學業(yè)、家庭、身心等方面的問題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在與家訪學生家長反復的探討、落實、反饋、總結的良性循環(huán)中,持續(xù)改善家訪學生的各項表現(xiàn),鞏固和提高已有家訪實效,真正達到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等目的。
參考文獻:
[1]? 梁敏,陳佳.糾正教師家訪過程中的偏差[J].教學與管理,2019,(20):10-11.
[2]? 何衛(wèi)寧.“傳統(tǒng)+現(xiàn)代”家訪:激活教育的每個細胞[J].人民教育,2017,(Z2):99-102.
[3]? 賈連芝.高校輔導員家訪機制優(yōu)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6):97-99.
Analysis on th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Home Visiting Mode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DONG Xiang-lan,LIU Hai-ning,LAN Hai-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jiazhuang Tie 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Abstract:The home visits of college counselors form the link and bridge for the joint education of home and school.It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home visits for college counselors,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home visit mode,and combines the inspiration of home visits by college counselors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to construct“Th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home visit mode of“traditional home visit+cloud home visit”helps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conduct home visits,promote home-school harmony,pay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ome visits,and form educational synergy.
Key words:counselor;precise and efficient;home visit mode[責任編輯 馬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