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潞鳴
摘要:在藝術與設計領域中,二者的關系一直是被領域內人們所關注的。藝術飽含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與文化,以獨特的形式記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設計通過總結與傳承藝術形式與精神,實現突破與創新。藝術與設計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分明的,也是微妙的,既可以認為二者具有歷史統一性,也可以認為二者成就彼此。本文針對藝術與設計的關系進行研究,淺析二者關系。
關鍵詞:藝術;設計;關系
藝術通常被這樣描述:“物質不能決定藝術,藝術是超越物質,超越社會的存在。”藝術具有獨立性,也具有成就性,它能夠成就設計,而設計也包含著藝術,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充分體現了藝術的形式應用。設計能夠靈活應用藝術各種形式,所以設計既是藝術的延續,也與藝術相輔相成。因此,想要作出好的設計,就需要將藝術融入其中,才可以使設計的質量得到拔高,在滿足功能性需求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這也是消費升級時代,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消費升級就是審美升級,設計的藝術性使人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創作者的審美追求和精神志趣,從而能夠更好地感受設計作品的內涵和美感。
一、藝術的獨立性
“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抽象的詞匯,它所包含的東西是多樣的,是多元的,既包含著精神,還包含了思想。并且,藝術相通的,不單獨描述為美術、音樂或者文學。馬克思曾經這樣描述過藝術“藝術的繁榮時期與社會發展是不成正比的,不會因為物質的發展而成就藝術”由此可知,藝術雖然是社會的產物,但與社會的發展并不是正比前進,藝術對于現在來說,依然是一種高不可及的范本,擁有的魅力是永久的[1]。換種說法,藝術并不能由物質來決定,有著超越社會、超越物質的價值。這種說法在人們的意識中占據著一定的地位。當然也可以認為藝術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站在哲學的角度來探究藝術的形態與含義,藝術包含了人類精神文明與個人情感,是一種心靈的體驗,也是一種情感的釋放,藝術作品則是人類精神、情感的載體與渠道,由此可以理解為藝術就是個性的載體。
在當今社會中,藝術被人們理解為意識形式,并覺得意識需要表現形式的承載,并為藝術套上了與群眾產生共鳴的標準。通過與群眾之間的共鳴,互換群眾內心的聲音,來體現藝術的價值。這對于藝術來講,既是開放的,也是獨立的,通過共鳴,可以不分階級,不分水平的幫助人們釋放情感,不論痛苦、壓抑,還是快樂、憤怒,都是人們的情感。讓個性在共性中充分體現出來,彰顯藝術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從而強調藝術性[2]。
但是,這種個性在藝術的領域中真的能夠象征藝術性嗎?個性是所有藝術家都具備的天性與天賦,如果藝術家不具備個性,那么也可稱之為匠人,而不是藝術家。但是藝術并不是對個性的盲目追捧,更不能象征藝術性,而藝術特性必須體現在共性中,不然就無法體現出藝術行為。在現代化社會的視角下,藝術逐漸變成了一種綜合性強的抽象意識形態。在表現形式方面,藝術就需要不斷與群眾產生意識上的交流,從而激發共鳴,釋放人們的思想與情感,無論是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思想,都會通過與藝術的共鳴而被釋放,從而實現個人的升華。同時,藝術也應當堅守獨立性,不能一味的注重與群眾產生共鳴,否則就會變成迎合大眾與嘩眾取寵。
二、藝術與設計的歷史統一性
作為一門專業的藝術設計,既包含著和專業技能特有的實用性,又包含了藝術的抽象,以及精神至上的層面。如果不談“藝術設計”這一名詞,可以將這個活動理解為是人類經濟社會進化的必然產物,是隨著精神文明的進步與文化的變革而出現的。針對設計來講,有學者認為這是人類在生存期間產生的造物活動,充分的體現了人類的功能、審美等價值觀念,這種活動具有審美的屬性,以及精神價值,其本質是屬于藝術的。換一種說法來講,藝術設計可以充分的反應人類物質生產的程度以及社會的科技水平,能夠將意識形態一一顯露出來,與人類社會中的文化、經濟等內容密不可分。在傳統社會中,許多制品既能被認為是工藝品,還能被認為是藝術品。雖然傳統社會中許多動機并不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對于制品優先考慮的是實用性。但是這種行為對于審美的要求并不是很重視,有時只是單純的欲望滿足。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教堂建筑等可以充分的體現這一點,將設計與藝術綜合起來,所用的彩繪玻璃、雕刻以及壁畫等都屬于古典藝術形式,而當時對于藝術來講,是人們在審美上的需求,一度別當做信仰、神學的存在,群眾為之所崇拜[3]。
雖然在傳統時期藝術設計并不能作為一門獨有的專業課程,但是許多術語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雛形,在不同的時期中體現,并不斷被修改、完善,由此而演變為當今的專業課程,代表的是人類歷史發展上設計與藝術不可分割的統一性。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現實與意識充分的結合,將實用性與美觀性融在一起,為物質賦予了精神力量,這是人類在設計活動中基本維持的一點。隨著社會的劃分與發展,設計和藝術逐漸分離,并分化為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是結合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二者在本質上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影響、彼此成就。就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一樣,在藝術領域中既是雕刻家,又是畫家,在實用領域里,既是建筑家,又是物理學家,是時代下綜合性的全才。
針對藝術與設計之間的關系,部分學者認為藝術可以被認為是以實際為基礎,經過審美的調整而變為了設計。而設計,始終都是將藝術審美作為指導的擁有實用價值的一種藝術形式。簡單來說,藝術的產生并不是無目的的,無論是傳統藝術還是現代意識,都建立在了時代與人產生的意識、思想與活動中。也就是講,藝術雖然在物質發展之上,但仍舊受到時代、意識等多種方面的影響[4]。
在討論藝術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要承認二者確實是擁有獨立性的。藝術雖然包含了設計,但并不能被認為是設計,而設計雖然包含了藝術中,但也并不只是藝術。所以,可以理解為二者既互補,又能成就彼此。
三、藝術與設計彼此成就
藝術所主張的是個性的張揚,以及思想、精神的寄托與傳承,主要的價值就體現在了個性的共鳴之中。所以理解為,藝術的價值就體現在于群眾的共鳴中。設計是我國歷史發展中出現較晚的名詞,在傳統社會中,設計多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有目標、有主體。所以,做設計需要充分的結合設計需求,了解社會內容,不僅要抓住市場的趨勢,還要掌握目標群體,然后經過設計者的藝術思維與創新等,將藝術與設計充分的融合,從而達到目標。失去藝術的設計,是無法產生共鳴的,不能提高設計的價值。而失去設計的藝術,將明顯降低實用性,且減少了與群眾之間的共鳴,無法發揮其作用[5]。
站在當前時代的視角下,探討設計與藝術的關系,首先要明確設計的定義,設計決定了藝術是否能夠體現出來,能不能將藝術的思想表達出來。無論是社會各階級、層次的人們,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自己的設計。而經過歷史的沖刷,那些設計中藝術感不足,不耐人尋味的設計,會逐漸被淹沒,替代的是思想新穎、藝術感強、經得住推敲的優秀設計。好的設計師對自然最真實的回饋,是藝術最好的表現,既能包含自然、模仿自然,也能將藝術中的真理一一體現出來。藝術與設計師彼此成就的,主要體現在城市的創建規劃、建筑設計等等內容中,都是設計者經過對藝術的鉆研與研究,通過與實際的設計效果結合,實現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應用,提升了設計的藝術氛圍,加強了藝術感覺。由此可知,藝術與設計除了彼此存在著獨立性,也是彼此成就的[6]。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意識到了藝術可以與建筑結合,通過結合,可以由建筑來傳達某種思想與意識。所以人們相信,人性與藝術等都會通過日后的某種形態表達給人們。而這種形態就是當今的設計,將藝術的思想、形式、人性等內容充分融合在其中,從而讓設計與群眾產生共鳴,實現設計的進步與藝術的創新。
結束語:
從本質上來講,藝術與設計既是獨立存在,互不干涉的,又是彼此影響,相互成就的。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設計可以被認定為人們將藝術轉變形式,添加實用性與目的性等特質,從而轉化為設計。也可以被認定為,是藝術的衍生品,核心內容就是藝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藝術與設計之間確實存在著聯系。強化設計的藝術性,可以提高精神層次,與群眾產生共鳴,而通過藝術與設計之間的聯系,能夠在藝術原有形式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震亞.設計與藝術的關系漫談[J].湖南包裝,2021,36(3):4-4.
[2]萬煒.視覺傳達設計在傳統印染藝術中的運用[J].印染,2021,47(8):87-88.
[3]馮斐.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內蘊的融合[J].今古文創,2021(33):95-96.
[4]蘇丹.校企合作下藝術設計畢業設計課程成果轉化研究[J].中國包裝,2021,41(8):72-74.
[5]張羽.數字媒體藝術中的影視廣告設計探討[J].科技風,2021(23):81-83.
[6]錢丹.混合現實工作室在環境藝術設計實踐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2021,50(8):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