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翰 董俞佑
摘要: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思考進步的工具。此外,它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制定國家標準語言的目的是以立法的形式建立某種語言作為國家的官方語言。本文從政策規劃、社會需要、人民需求三個方面,對新時代推普工作的必要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時代;推普工作;必要性
自1935年全國推廣普通話工作進行以來,歷經了近90年的時間。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鄉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普通話的推廣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這與地區文化、歷史背景或年齡層次等因素有關。根據目前推普工作的形式,本文將從政策規劃、社會需要、人民需求三個方面來闡述推普工作在當今社會必須持續推進的必要性。
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思考進步的工具。此外,它也是文化的載體和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制定國家標準語言的目的是以立法的形式建立某種語言作為國家的官方語言。世界上有160個國家制定了語言法規或有關規定,共有84個國家建立了以一種語言作為國家官方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后,專家學者通過認真探索和研究,最終確定了以普通話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語言并給與了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標準。
中國在憲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規定,普通話和標準漢字具有“國家標準語言”的法律地位。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因此,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多種多樣。普通話的推廣和使用可以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融合,并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我們承認語言的多樣性,但作為一個國家、一個大國,它也應該在語言方面有制度上的統一。
促進普通話推廣也有利于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國際影響力。在我國與世界各方往來日益頻繁的今天,在溝通政策、金融租賃、貿易流動、基礎設施連接和文化交融等方面都需要靠通用語言來搭建橋梁,增加普通話的報道以及運用現代媒體的傳播,可以為中國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樹立有責任有實力有文化底蘊的大國形象,形成文化力量。
在社會中,人民是組成社會生活的主體。從人民生活角度出發,也能進一步更好的闡明普通話推廣的必要性。我國人口眾多,有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56民族,在各民族優秀的文化積淀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方言。不僅是在各民族,各個地區之前也同樣會因其共有的文化,而形成了一些地區間特有的地區方言。隨著媒介、交通的發展,人民創造日益繁多,各地區間的文化、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會倍數增加。所以統一的語言能更好的打破地區與地區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等的信息壁壘,是我國社會共同繁榮的必要保證。
為了調查我國人民對于普通話推廣工作的認可程度,我們做了一份調查問卷。涉及四川、山西、江蘇、天津、貴州、重慶、河南等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方言分區不同的各區域,收集到145份有效樣本。
根據調查有8.28%不喜歡、不習慣說普通話,28.97%的人喜歡聽但不習慣說普通話,18.62%的人想說普通話但不擅長,44.14%的人喜歡聽也習慣說普通話。可以看出只有8.28%的受訪者對使用普通話持負面態度。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普通話的使用持積極的態度。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愿意聽且愿意說普通話。
調查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身邊有推廣普通話的活動,你會愿意參與嗎?對此,77.24%的樣本表示愿意參與該活動,22.76%的樣本不愿意參與。大多數樣本都愿意參與,這表明社會大眾對與普通話推廣的接受程度較高,普遍持歡迎態度。在145個樣本中,15.17%的樣本認為其普通話水平非常好,25.52%較好,48.28%一般,11.03%較差。0.69%的樣本認為學習普通話很困難,25.52%的樣本認為學習普通話有點難,51.72%的樣本認為學習普通話較容易,以及22.07%的樣本認為學習普通話非常容易。也就是說,大多數樣本都認為他們學習普通話并不難,但是其自身的普通話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結果表明,大多數樣品都具有學習普通話的需求和空間以及條件。也進一步說明推普工作具有前景好、民意高、任務重等特點。
綜上所述,推普工作的進行是政策所訂,發展所需,民意所求,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有必要深度開展。工作的推廣應注重方法方式,考慮民眾的時間經濟成本,同時要兼顧普及效率。可以將線上線下教學深度結合打破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壁壘做到隨時都能學,學的夠標準。
參考文獻
[1]普通話推廣與應用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王文章.從社會發展看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Z].文化研究,2019,10:128.
【作者簡介】杜思翰(1999.04-),男,漢族,河南省開封市人,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