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航





發散思維之所以能夠具有很大的創造性,就是因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問題時使思維迅速而靈活地朝著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發散開來,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得新穎性的答案。但是,發散思維的創造性又離不開輻合思維,只有通過思維的輻合才能從對各種答案的分析、比較中選擇出其中一種最佳的答案。把握問題實質的前提下,關鍵是要能夠打破思維的定勢,改變單一的思維方式,運用聯想、想象、猜想、推想等盡量地拓展思路,從問題的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或順向、或逆向、或縱向、或橫向的靈活而敏捷的思考,從而獲得眾多的方案或假設。
一、發散思維的涵義
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輻射思維,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求得多種答案。
二、發散思維的特點
發散思維具有以下特點:
流暢性
流暢性就是觀念的自由發揮。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生成并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思維觀念以及較快地適應、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機智與流暢性密切相關。流暢性反映的是發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特征。
變通性
變通性就是克服人們頭腦中某種自己設置的僵化的思維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來思索問題的過程。變通性需要借助橫向類比、跨域轉化、觸類旁通,使發散思維沿著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和多面性。
獨特性
獨特性指人們在發散思維中做出不同尋常的異于他人的新奇反應的能力。獨特性是發散思維的最高目標。
多感官性
發散性思維不僅運用視覺思維和聽覺思維,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進行加工。發散思維還與情感有密切關系。如果思維者能夠想辦法激發興趣,產生激情,把信息感性化,賦予信息以感情色彩,會提高發散思維的速度與效果。
三、發散思維在教學中的應用
我們在查閱大量資料以及根據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小學階段發散思維的培養策略方面我們做了如下的探索。
1.組合思維
從某一事物出發,以此為發散點,盡可能多地與另一事物聯結成具有新價值。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向別人不敢想的,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做別人不敢做的就會成功另一半。”
那么,在聊如何培養之前我們先看看各運動項目大致的思維方式。體育運動中的項目有很多那么項目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必定不同那么田徑項目和賽道是直線的。運動員普遍都有一個直線思維,因為沒有身體對抗,打敗對手的思維是非常簡單的,就是說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高、更強、更快就可以了。他們的性格比較開朗而且表達比較直接有時候甚至有一點偏執。第二種像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沒有身體接觸的一類隔網運動大多數是依靠智力思維來比拼想要打敗對手是除了苦練技術以外,需要在比賽中尋找對手的弱點和失誤,有耐心善于觀察思維也更加靈活,也就是說想法更多一些,這一類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我在學校常年負責校足球隊的訓練工作,結合的足球這項運動,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訓練中關于孩子發散性思維培養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們從器材上說,足球除了踢以外還有什么用途?當籃球一樣拍,當排球一樣墊,當實心球一樣投。我想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是這樣的答案,也有個別孩子給出了下面的答案。
(1)必要時可以用來替代圓規畫圓。
(2)作為禮品送朋友表示友愛
(3)當商品出售獲得利潤
(4)在野外,必要的時候可以救生用的浮球。
(5)可以當作玩具的輪子。
(6)如果足球足夠多的話,可以拼成一條船。
答案遠遠出乎我的意料,只有你想不到,存在即是合理。
我記得有一次帶隊參加5人制足球比賽,中后衛中場拿球,按照常規應該將球快速轉移給同伴,自己繼續保持在中路,注意防守。就在那一瞬間,他做出了大膽的決定,自己帶球沖向了前場,迅速打亂了對方的防守,為我們贏得了機會。形成一次有效的進攻。一次不經意的變化帶來了很好的戰術效果。
籃球進攻教學中的發散思維的應用,1.會引導學生合理的進攻位置,控球的后衛隊員選擇進攻的角度。2.合理的溝通,包括語言、手勢、目光交流等等。3.人和球的快速轉移。4.合適的距離和空間。5.投籃的時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可以有效體改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孩子練習的興趣。結合集中思維的配合,合乎邏輯的判斷、嚴謹有序的推理,逐步培養成穩定的思維能力。
每個體育項目學習經歷都會有是學習規范技術,用規范技術,依據自身調整規范技術,反復練習行成肌肉記憶的過程。體育教育致力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著力點是體質健康,拼搏精神,公平競爭規則意識以及紀律性。我們會發現體育的育人功能中規則意識和紀律性在學生思維發展過程中更加強調著同一性,也就是依據規則條文和戰術計劃做出有效的執行。而在現實體育競技過程中,競技過程瞬息萬變,正是學生發散性思維和思維變通培養的關鍵時期。
2.平面思維
以構思二維平面圖形為特點的發散思維形式如用一支筆一張紙一筆畫出圓心和圓周。英語教師我們如何能夠在英語教學中,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的表達能夠具有一定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呢?我想從英語教師教學活動設計的角度來說一說英語課上,什么樣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品質,從而讓學的表達更加豐富,更加靈動,更具創新性呢?我們以三個活動為例:
(1)我們先看這個傳球的活動。作為老師我們站在圓圈的中央,我把球逐一傳給學生,傳的時候我說throwtheball,學生接球說catchtheball。學生再回傳,說throwtheball,教師接球說catchtheball,同樣的方式再重復。請大家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誰的練習最多?顯然是教師練習的次數最多,這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如果我們轉變一下思維,教師做好示范后,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進行小組練習,是不是就可以增加學生的練習量了呢?變一對一的師生互動變為生生互動,是不是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從單點思維到多點思維呢。
(2)還以傳球活動為例,我們通常的思維都是接不到球判為失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競爭,學會了技巧。如果我們能夠變一下規則,即學生如果接不到球,判發球人失分,這樣的規則中的活動,學生學會的是合作,是協作,是互助。
(3)顏色主題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顏色與單詞的匹配是教師通常都會做的認讀層面的活動,但是怎樣做才能更有效,更發散,從而更加真實地反饋學生的認讀水平呢。通常教師的做法是將顏色一對一地讓學生進行粘貼匹配,或者連續匹配,但由于是一對一,即顏色也是一個,單詞卡也是一個,很有可能學生匹配到最后是使用排除的方式做對的匹配。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在匹配過程中,由單點選擇到多點匹配,即顏色單詞不止一個,與相應的顏色進行匹配。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變一個低階思維的活動變成了一個中等思維水平的活動。而且,有效地檢測了學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單詞的認讀,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效。
簡而言之,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載體,活動中傳遞給學生的應該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遞給學生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更理想的狀態是將人本教育、文化滲透其中。
3.多路思維
解決問題時不是一條路走到黑,而是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語言類教學會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需要我們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異想天開、奇思妙想。下面想和大家交流兩點:
第一點就是:要淡化標準答案,鼓勵多向思維,讓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
很多語文老師都知道,《想別人沒想到的》是北京版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有位畫師要考考他的三個徒弟。就給每個徒弟一張同樣大小的紙,讓他們畫駱駝,看誰畫的駱駝最多。
大徒弟用細筆密密麻麻地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想:紙只有這么大,于是他畫了許許多多駱駝的頭。
小徒弟當然是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他只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不斷的山峰,一只駱駝從山中走出來,另一只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若隱若現,恰恰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這就是發散思維在生活中的體現。
第二點想說:培養發散性思維最大的絆腳石——就是思維定勢。
上大學學習心理,老師搬來一個大箱子,一上課就問:咱們班誰離奇最大,然后請出力氣最大的男生走到臺前,幫他搬箱子。結果怎么樣呢?男孩子鉚足力氣一搬,卻發現這是個空箱子。其實老師并沒有說這個箱子很沉,她只是問了誰力氣大,大家就不約而同地想到箱子沉。正像法國貝爾納說的:妨礙學習的最大障礙,并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語文課堂上的可發散的素材比比皆是。因為具有發散性思維,詩人李白吟誦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美國科幻小說家布朗寫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短短的25個字,卻有著濃濃的科幻味道。
最后想說:一個人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語言是思維的外化,讓我們引領著孩子們走進神奇的語言文字,讓孩子們的思維飛起來。
4.立體思維
思考問題時跳出點、線、面的限制,立體式進行思維。在語文習作教學中,也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下面,我來介紹兩個基于統編語文教材的運用頭腦風暴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教學實踐案例。
我們都知道統編教材從三上才有習作,這第一篇習作《猜猜他是誰》教材中呈現的形式就是頭腦風暴的樣態,便于學生發散性思維。
我們三年級老師是如何教學孩子學習這第一篇習作的?我想,我們在教學這篇習作的時候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中的單氣泡圖,完成頭腦風暴。其實,統編教材以此開啟學生的習作之旅并不是讓我們教會學生學習寫人作文的程序性知識,而是讓學生在起始的第一課對于習作表達充滿濃厚興趣,樹立習作就是記錄生活的意識,愿意去觀察身邊的小伙伴。
通過這兩幅學生繪制的習作思維圖,您是否發現了不同?我們介紹一個人,是必須要介紹外貌嗎?我想,正如剛才楊主任說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習作的框架也不是唯一的。如果我抓住一個最鮮明的特點,這個人物是否也能鮮活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呢?這只是和大家探討。
這里需要提醒老師們特別注意,頭腦風暴是數量至上,教師要延遲評價。不要說了三個就開始問學生哪個更合理、更好。我們的習作教學要追求學生真實生活狀態下的“自由”而不是“奉命”。正如王主任所說:由一個起點,到一個終
點。這樣點對點的教學會把學生的思維局限了。再來說說,統編六上的習作單元“圍繞中心意思寫”,我也同樣用了氣泡圖打開學生的思路、選材。
不管是方面(場景)還是事件,學生對哪個字有感觸,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什么就用氣泡圖記錄下來。這樣頭腦風暴調動了學生更多的生活體驗,給予學生更多創意表達的可能。當然,頭腦風暴是一種發散思維的培養,緊接著第二步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借助思維圖來幫助學生構架自己的習作提綱了。這樣創意就被條理化了。
5.側向思維
從與問題相距很遠的事物中受到啟示,從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小學英語教學本身就強調交流與對話,語言是用來傳遞思想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活動和問題設計,創設真實的情境,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我分享一個一年級小朋友的課例,上周學習第一單元句型Look,Mum.Thisismydesk.學生會讀后,為了學生們能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我走到學生的課桌前,鼓勵學生們說Look,MissZhang.Thisismydesk....當走到第三個學生時他說Look,MissZhang.Thisismybook.這個學生沒有再重復前面的內容,雖然只換了一個詞,他追求不同,體現思維的變通性。在他的帶動下,學生用pencil/ruler、pencil/case等詞來交流和表達。在本節課中另一個句型Ilikethedog.It’scute.我出示一個玩具狗并提問Doyoulikethedog?前三個同學都是重復教材中的句子,第四個男生說Ilikethedog.It’scuteandbeautiful.用兩個形容詞表達,我很欣喜,因為他用了兩個形容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給與表揚和小組加分的獎勵。在我的引導下,其他同學用不同的形容詞small,cool,beautiful等來表達。學生主動運用課內外語言,表達豐富,思維活躍,就如楊老師提到的“要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
作為英語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發展,教育學家杜威曾說,思維決定著人們的體驗和感悟,所以在兒童非常小的年齡時培養他們思維的習慣與品質是非常重要的。他還說學校必須為孩子做的事就是關注他們的思想,發展他們的思考能力。
感謝各位老師,從自己的學科出發,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將發散思維的特性、培養策略和實踐途徑進行了分享。鮮活的案例,深邃的思考,問題的再思考,都讓我們對發散性思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關注。相信在未來的課堂中、教育中,開出更鮮艷的思維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