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
當前,隨著農村務工人員向發達城市的流動,特別是年青務工人員外出量的不斷增多,致使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加大,在這種中國鄉村的背景實際下,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成了剛性之需和時代趨勢。作為一所農村寄宿制小學,如何針對當下農村的背景實際,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的育人?我認為寄宿制小學應該從家庭育人、學校育人、社會育人相結合的思路進行,從情境、時段、內容、形式、指向、浸染六方面去思考,從而破解農村寄宿制小學育人的實施路徑。
一、如家文化的育人情境
家是一個兒童心靈的港灣,家是一個兒童情感的搖籃。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第一個面臨缺失的便是親情,打造家一樣的溫暖校園,營造家一般的溫馨校園,讓兒童的心靈靠港,讓兒童的心靈棲息,是寄宿制小學首要考慮的育人路徑。
二、24時文化的育人時段
寄宿制學校不同于城鎮的小學,學生的衣、食、住、行和學習全部在學校。作為我們學校就要從24小時進行全時段、全方位育人的角度進行思考,那么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和城鎮學校的通校兒童相比,和正常家庭的通校兒童相比,24小時,作為我們學校應該把兒童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呢?這是給我們寄宿制學校提出的宏觀命題。
24小時育人文化就是要把時間進行合理的切割,把文化浸潤到24小時中,設置24小時文化育人的時間表、內容表、規劃表、路線圖、情境圖。
24小時文化可以分為課前文化,課上文化,課后文化三大時段,根據側重有意向的對兒童進行文化浸染。24小時課前文化重在兒童習慣養成、規范培養、紀律約束、制度建立等方面,將《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融入其中。
三、厚重文化的育人內容
知識要寬厚,文化基礎知識的寬厚不是死學知識,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疊加。寬體現的是面廣,厚體現的是涉獵的多。如何做到寬厚呢?在學校首要的就是要讓兒童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通過讀書導讀課,讀書推薦課,讀書展示課、讀書匯報課等對兒童進行讀書興趣培養,讀書習慣養成。也可以利用閑散時間進行校園讀書,開展校園內林間晨讀、課后服務讀書,走廊讀書屋讀書、電子閱讀器讀書,移動電子書屋讀書等進行大量閱讀。同時結合讀書按照學段開展讀書手抄報大賽,書簽制作大賽,讀書筆記大賽,讀書卡制作大賽,自編自制活頁圖書大賽等活動,拉動兒童閱讀的興趣和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能力要深重,人民網曾談到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蹦芰Φ纳钪夭皇菣C械能力,不是死記死背能力,更不是應試能力。而是核心素養中提到的自主能力,科學探索能力,學習方法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關鍵能力。
四、靈動文化的育人形式
靈動文化的本質在“動”,在“動”中富于靈性。要讓兒童運動起來,律動起來、韻動起來,情動起來。讓兒童的身體富有靈性,讓兒童的眼神充滿靈性,讓兒童的內心豐盈靈性。
靈動文化育人的形式與途徑很多。我們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活動??梢栽O置大課間韻律操,體操,律動操,軍操,武術操等,通過體育與藝術的融合,拉練學生的體能,熏染學生的靈性。
五、情懷文化的育人指向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是我們培育人才的標準和方向。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p>
作為學校,要把情懷文化浸潤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梢砸劳鞋F有資源,東北抗聯中涌現的英雄人物,傳頌的英雄事跡,遺留的紅色基地,紅色物品等,這些內容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抗聯紅色文化教育。也可以讓學生讀紅詩,唱紅歌,講紅色故事,跳紅色舞蹈,將紅色文化根植到我們兒童的血液中。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史可以說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還可以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兒童的艱苦耐勞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紅船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抗聯精神,長征精神等,以此滋植紅色情感,厚植家國情懷,根植民族情結,培植人類情誼。
六、社會文化的育人浸染
社會是每一個兒童都要參與實踐的大平臺。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缺失的就是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作為學校就是要為兒童搭設參與社會實踐的平臺,搭建兒童社會實踐的跳臺,搭架兒童社會實踐的展臺??梢蚤_展養老院敬老活動,鄉鎮小小志愿者活動,體驗農民種植采摘活動,小記者采訪活動,售賣員體驗模擬活動等,為留守兒童填補本該在家庭中應該得到的機會,為兒童的社會實踐能力進行補貼。
擁有本該擁有的幸福,補貼本該擁有的缺失。用如家文化,24時文化,厚重文化,靈動文化、情懷文化與社會文化去浸潤鄉村小學的寄宿留守兒童,用文化的絲絲暖陽照射進每一個鄉村留守兒童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