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洛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術作為美育、德育的重要載體,是涵養孩子“美麗心靈”的,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在美術教學中,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設計,把德育融入進來,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同步發展。
一、小學美術教育中美育與德育的內在聯系
美育與德育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教育的目標、功能上。這兩者都是通過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從而讓學生養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中,德育是通過一系列的規范要求,推動學生形成一定的習慣和品質;美育則是通過作品賞析和作品創作,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變現美的愿望,從而升華學生對美的理解和追求,再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并逐步形成正確的精神導向。小學美育及德育的共同點在于兩種教育都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都在引導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它們都包括心理教育。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通過美育來滲透德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德育在美育教學中滲透的路徑
1、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美術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要努力提煉和挖掘美術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設計相應的德育滲透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環保教育等。比如,在教學二年級第16課《老人與兒童》一課時,在讓孩子觀察老人歲月的刻痕,談談他們身邊老人的時候,就可以穿插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內容,培養尊老愛幼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五年級《老師與同學》一課時,通過老師與同學的生活剪影,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培養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在教學五年級《寓言與神話》一課時,通過為寓言、神話配畫,體會中國古代寓言、神話的內涵,激發學生的藝術情感,領悟傳統文化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總之,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
2、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將德育融入教學課堂
藝術源于生活,要讓孩子在實踐中享受藝術、獲得教育。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其源泉都是來源于生活實際。美術課上的實踐活動是美術課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要特別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情況、心理狀況及其對事物的認識情況,把美育和德育有機地融合。比如,在很多重大節日中,對孩子們進行育人教育、情感教育,國慶節時可以讓學生把觀看威武壯觀的閱兵,以及普天同慶的慶祝活動,用繪畫的方式展現出來,學生感受祖國強大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再比如,勞動節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放學回家為父母親做一件小事,讓學生體會勞動的光榮,然后畫一幅關于勞動的繪畫,表達對辛勤工作勞動的贊美。像母親節、中秋節、春節等等很多重大節日,都可以通過美育使德育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綻放,在未來結出尚德明禮的果實。
3、靈活把握教學環節,巧妙滲透德育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把握教學環節,巧妙地在導入或課后拓展中滲透德育,這些環節的德育滲透應簡潔直接。比如,可以通過繪畫的技能練習滲透德育。繪畫的技能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占著很大比例,如國畫、水粉畫、素描等繪畫內容不同,滲透方式也不一樣。中國繪畫藝術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中國畫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藝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思想。如欣賞“古代傳統建筑”時,老師在講解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藝術風格的同時,告訴學生傳統建筑中所展現的民族代表性,讓學生從中獲得強烈的民族尊嚴及自豪感;也可以講述在戰爭中毀掉的一些珍貴建筑,提醒學生珍愛和平,珍惜現在的生活。還比如,通過鼓勵性評價滲透德育,現階段各學科教育都要求以人為本,將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評價主要是為了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對表現不好的學生要指出其缺點,但也不忽略表揚其優點;要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對美的追求中收獲快樂,為高尚品德奠基。如在講課中提到著名畫家齊白石、畢加索時,講他們的作品開始不被人們接受,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德育內容。
三、結語
“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團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個奇異世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小學美術教學是一個德育教育大舞臺,給學生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哲學家以詩意的語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在美術課堂中,教師不僅可以傳授美術知識,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從而達到在美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目的。美術教師要搭載上時代的快車,將美術活動、美的觀念、審美意識等適時融于美術欣賞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