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澤
對于那些對表演藝術稍有涉獵的人來說,位于美國的這兩個藝術表演中心——卡內基音樂廳和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可謂是赫赫有名。這兩個藝術中心,一個位于世界的十字路口——紐約的時代廣場附近,一個位于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兩者都受到了世界所有藝術從業者的青睞。雖然它們不在同一個城市,但紐約市的卡內基音樂廳和華盛頓特區的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在他們的劇院和音樂廳中都已經展示了許多具有高品質和廣泛范圍的藝術項目[1]。因此,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藝術地位和體量上來說,卡內基音樂廳和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都是可以進行較量和匹配的。甚至,在他們官網上展示的使命宣言也有著非常相似的目標,那就是:向盡可能多的觀眾展示精彩的表演,為年輕音樂家提供教育公益項目,讓學生深入參與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并促進新作品的創作。對于這兩個如此著名的藝術中心來說,其相異之處的比較和分析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在本文中,筆者將主要從其二者設立的公益項目方向來對其進行比較,旨在加強國內大眾對兩者了解的同時,也將對其未來的公益類項目發展方向作出淺顯的評估,并衷心地希望能為中國的新興藝術中心的公益化發展給出一點個人觀點的相關引導和啟示。
據美國的導引星網站(Guidestar.org)所顯示,卡內基音樂廳在2018年的總收入為 2.4億美元,資產總額為 6.7億美元,而肯尼迪中心在當年的總收入將近五億美元——幾乎是卡內基音樂廳的兩倍——但資產總額卻要低于前者,還不到六億[2]。雖然他們的預算大不相同,但通過之前的數據可以看到,他們的年總收入都已經過億。這樣高昂的年收入對于國內讀者來說,可能很難想象其出自非營利性藝術機構之下。但非營利性機構(non-profit organization)并不像其名字暗示的那樣,并非不可以通過演出進行營利賺錢,但其賺錢的目的要區別于普通商業化組織,為社會和公益做出服務。美國的非營利性藝術組織往往對美國社會貢獻巨大,不僅每年創造巨額財富,提供數千萬個就業崗位,還可以推動藝術普及和教育,甚至對藝術發展產生后續深遠影響[3]。卡內基音樂廳和肯尼迪中心都展示表演藝術。但如果更細化地來劃分的話,卡內基音樂廳主要以音樂表演為主,而肯尼迪中心除了音樂之外,還展示舞蹈和戲劇作品。他們兩者也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在維護美國表演藝術的自豪感和聲譽方面有相當的權威,并被藝術家廣泛認為是值得高度贊揚和尊重的藝術演出場地。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藝術機構的使命宣言都明確地提道對教育工作的重視,并提供了后續的相關計劃和承諾。卡內基音樂廳提出,除了在舞臺上提供美妙的音樂演出以外,它還提供可供未來持續發展的音樂教育計劃,并將為培養新的藝術作品做出努力。同樣地,肯尼迪中心也宣布將大力支持藝術家創作新作品,同時在為國家藝術服務等方面發揮指導性的教育作用。下面筆者將分別對這兩個藝術機構所提供的項目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評估。
卡內基音樂廳提供了廣泛供選擇的教育計劃,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下一代音樂愛好者甚至是專業的年輕音樂家。該組織為K12學生提供了四個主要項目來激發他們的音樂興趣:聯合(Link Up)項目,音樂探索者(Music Explorer)項目、音樂教育工作者研討會和 玩轉音樂(Play USA)項目。
在這些教育項目中,筆者認為最有吸引力的項目是他們獨具特色的聯合項目。在此項目中,三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卡內基音樂廳,并將在各個音樂演奏家的指導下,跟隨著管弦樂隊的演奏進行模擬集體合奏。這一課程不僅幫助他們提高表演技巧,還可以在整個管弦樂隊的真實演奏中實踐,為他們未來的樂團演奏提供經驗基礎。卡內基音樂廳通過該計劃與 115個管弦樂團合作,覆蓋全美國、全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教師[4]。毫無疑問,像這樣覆蓋范圍廣泛的計劃和樂團基礎支持當然可以實現該組織“將音樂的力量盡可能帶給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觀眾”的目標。
當然,除了為音樂學習者提供教育項目,卡內基音樂廳還為年輕音樂家提供相關支持計劃:通過為他們創作新作品提供幫助,來實現培育音樂家音樂未來的目標。未來音樂計劃讓 14 至 19 歲的年輕音樂家將個人的音樂創意想法變為現實,并為他們提供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的舞臺和機會。如果年輕的音樂家想獨立完成屬于自己的音樂藝術作品,卡內基音樂廳還將提供合奏團來為其教授創作和表演原創音樂的技巧。此外,卡內基音樂廳已經通過專業項目和計劃,每年在紐約市圖書館、收容所和社區中心舉辦多達五十多長年度音樂會,對音樂教育工作者和音樂演奏家們都進行了出色的培訓,并努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提供后續支持。
與卡內基音樂廳相同,肯尼迪中心同樣將目光投向了盡可能覆蓋多地域的教育影響,并提供相關教育項目以履行其作為藝術教育領導者為其國家服務的使命[5]。藝術橫跨美國計劃(Art Across America)服務對象包括來自美國各地的學生管弦樂隊,并為他們提供與著名音樂家合作的機會,旨在通過舉辦精彩紛呈的音樂會來激發全美國地方社區的音樂活力。在此計劃中,管弦樂隊的學生可以向他們心中著名音樂家學習演奏技巧,主辦地區的其他學生也可以在多個音樂會中欣賞到高品質的音樂和藝術演出。肯尼迪中心去年在三個城市舉辦了五場 音樂會,并計劃在之后增加更多本地化的演出地點。該計劃可以提升華盛頓特區甚至整個國家的本地社區音樂氛圍,覆蓋全國的藝術學習者,這種廣泛的地域覆蓋范圍同樣是卡內基音樂廳所渴望的。
除了上述的計劃之外,肯尼迪藝術中心還提供探索藝術相關項目,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工作坊、公開排練和大師班,親身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來。對于那些在未來致力于藝術創作的學生來說,這可能是了解一個作品從萌芽到舞臺呈現全過程的寶貴機會。此外,肯尼迪藝術中心的看看歌劇(Opera Look-In)和學生彩排(Student Dress Rehearsal)的項目也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多觀看和參與演出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計劃全部都是免費公益性質的項目。
雖然卡內基音樂廳和肯尼迪藝術中心的公益項目已經極大地實現了其為廣大觀眾服務的目標,但對于貫徹其所展現的使命宣言,兩個機構都還有一些不足需要改進。首先,與卡內基音樂廳的公益類項目相比,肯尼迪藝術中心更多關注的是成熟的藝術家而非青少年音樂家[6]。如果肯尼迪中心在未來可以為年輕藝術家提供更多供其發展的項目,那么藝術類新作品的多樣性可能會得到改善,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新一代作曲家也許身負著令人耳目一新的啟發性和未開發的創造力,如果可以為他們提供幫助,他們可能會為世界帶來更多新鮮、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
其次,我們可以注意到,雖然這兩個藝術機構對于全世界的觀眾來說都很知名,但能觀看其現場表演的觀眾只能是那些能有機會去到音樂廳所在城市的人,而這類觀眾比起全世界的人口來說畢竟是小眾群體。因此,讓全世界感興趣的觀眾都能欣賞到高水平的演出是很必要的,而這顯然只能通過網絡技術手段來實現。雖然在其官方網站上也有一些音樂會的現場直播,但目前只提供音頻,不提供視頻——雖然聽覺部分在音樂中肯定至關重要,但我們也不可能忽視視覺效果所帶來對藝術效果的潛在影響。沒有機會來到現場的觀眾如果看不到整場音樂會的視頻,可能會感到失望,并不能達到其所期望的身臨其境的觀看效果。在此,筆者衷心期望這兩個藝術機構可以通過將 AR 技術與其古典音樂廣播相結合來改善其遠程觀眾的體驗。
在全世界藝術愛好者的心中,肯尼迪中心和卡內基音樂廳毋庸置疑都是美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和權威機構的代表,是藝術未來發展方向的明燈。通過他們所呈現和籌備的范圍廣泛的各類演出,還有其所設立的多種多樣的公益項目,也不難看出他們在盡可能地為更多的觀眾提供感受藝術的機會。
但是,在筆者看來,如果在上文提道的其二公益項目的相關不足之處可以進行改進,如,和AR技術的進一步合作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以及更多地關注新作家的培育,以促進新興藝術作品的發展。那么在不久的未來,卡內基音樂廳和肯尼迪藝術中心不僅可以提升其在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也可以促進全世界藝術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為整個藝術領域帶來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