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紅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人文學院公共英語教研室,內蒙古包頭市 014010)
在當代的社會體制和政治格局下,在整個世界的歷史和現代形勢的要求下,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問題,立身之本。高校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為誰學,怎樣學等問題,牢牢把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俗言道,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思政教學尤為如此。因此,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是長久之戰,要深刻理解思政的當代意義,要全面認識其內容,從各個角度促進思政課程的建設。高等教育課堂全面推進思政課程就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戰略,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和方法,使價值觀人生觀貫穿于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之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專業知識精通,國際視野開闊,人文底蘊深厚的優秀人才。
思政元素適時適地地融入每一堂課的語言教學活動,爭取每一堂課都有收獲。在每一單元設計出具體的思政內容主導文章、視聽說課堂傳授與教學活動、練習作業、最終的輸出性內容與成果。大學英語教學是學生在大學階段必修的重要課程,也是學生在國際化社會必須重視的課程。大學英語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達到跨文化國際交流對英語人才要求的標準。近年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各行各業對復合型人才尤其是跨國際文化交流人才需求不斷增長,極其渴望既有專業知識又具翻譯能力的高端引領者。
英語語言翻譯一般是英漢文化的紐帶,大學英語翻譯課堂因其獨特性,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文化方面的內容。文化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風俗等,覆蓋面廣,內涵豐富,是人們獲得才能、規則、習慣,適應社會環境的重要部分。對教師來說,中國文化素材的提取更為容易,無論是現代的網絡,多媒體,QQ,還是傳統的報紙雜志書籍,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舉不勝舉,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選擇性更多更廣更肆意。通過課程及課堂設計,在傳授西方語言文化的同時,適時地融入思政內容,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在英語中融入中國元素,改變英語只單純用以了解西方文化思想的教學,可增加翻譯內容的多樣性,翻譯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又能滲透中國文化,把學生個人的成才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務,達到育才的根本目的。
學習英語習慣用英語講述西方文化,但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地理環境、人情風貌多種多樣。讓學生通過翻譯了解英語語言知識,同時又欣賞中國文化,會增加翻譯學習的趣味性,提高民族自豪感。
蘇州園林是世界著名的古建筑,是中國園林的代表,分為拙政園、留園、滄浪園、獅子林四個部分,其曲徑通幽,小橋流水,配以假山、翠林、花草,又不乏碧荷連片,錦魚戲水。每次欣賞都讓人煥然一新,忍不住流連忘返。(Suzhou Gardens are the famous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gardens.They’re divided into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the Lingering Garden,the Surging Wave Pavilion and the Lion Grove Garden.They are decorated with lotuses,swimming fish,with paths winding into beautiful places,tranquil rivers going through bridges,accompanied by artificial hills,green trees,flowers and grass.Every time visitors will be refreshed by Suzhou Gardens,making them staying there as long as possible.)
在課堂中對這樣典型的翻譯事例進行分析,輔之以PPT或多媒體,既使學生學到了英語方面的知識,知道中國地理方面的內容,又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各個階段的歷史又各具特色。用英語講述中國歷史文化不僅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還會使外國人知悉中國文化。
2020年7月的大學英語六級翻譯題和中國歷史緊密結合:《三國演義》(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是中國一部著名的歷史小說,寫于14世紀。這部文學作品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為基礎,描寫了從公元2世紀下半葉到公元3世紀下半葉的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小說中刻畫了近千個人物和無數的歷史事件。這些人物和事件雖然大多是基于真實的歷史,但都不同程度地浪漫化和戲劇化了。(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is a famous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a.Set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this novel describes the war among the three kingdoms of Wei,Shu and Wu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cond century to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hird century.It depicts nearly a thousand characters and countless historical events.Although these characters and events are largely based on the real history,they are romanticized and dramatized to varying degrees.)
通過對這方面知識的講解,無疑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從而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
培根的散文文筆優美,語言流暢,可謂英語文學中的瑰寶,而王佐良的漢語翻譯也一樣出色。在講授培根作品時,同時穿插王佐良的翻譯,必是文學之美的享受。同樣,莎士比亞、拜倫、濟慈、愛默生、惠特曼的散文也都各具特色,它們的漢語翻譯也同樣深入人心,在欣賞意境優美、引人入勝的原著時輔佐以更勝一籌的中文翻譯,會使翻譯課堂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國文化可以幫助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關于中國書法,第三單元關于孝道,第四單元關于七夕節,第五單元關于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第七單元關于絲綢的翻譯就是中國文化的典型,類似其他有關中國文化的翻譯數不勝數,這些都是了解知悉中國文化的典范。
中國古文有時很難一眼就明白其中之意,相對而言,英語翻譯通俗易懂。用英語理解詮釋中國文化,能進一步理解掌握英語知識,也對中國古文略見一二。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So all the people involved,including their poems,would be recorded.Even if the era and things were different,it’s identical for people’s thoughts 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had such sentiments.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Go back! The field was to be weeded,why not go back?Why were sadness and misery so dominated if one’s thoughts were enslaved by body?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Be put in the vast world like a mayfly,so small like a drip in the sea.
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使學生具備相關領域必要的知識,同時亦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政治素質過硬,理想信念堅定,思想覺悟高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祖國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高等教育則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各個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讓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涵養三者緊密結合。
因此,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適當融合中國文學、社會、歷史等精髓內容,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家國情懷,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熱愛中華優秀文明文化并感受其偉大力量,更加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愛國熱情,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高素質應用型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