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進閣
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一個城市、區域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地區活力的主要體現。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產業結構開始步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階段,城市功能也逐漸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而天津市中心城區作為人口集聚的主要平臺,也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集聚地。目前,中心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的九成、新增市場主體的八成都源于服務業,無論是帶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還是改善民生,處處離不開服務業。可以說,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心城區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天津市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20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為9069.4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4.4%,較“十二五”末增長7.2個百分點,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但具體到中心城區,其服務業發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建設繁榮繁華標志區、高端服務集聚區、創新創業活力區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直接影響到天津市城市發展水平的提升,其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據統計,2020年天津市中心城區服務業增加值為3072.47億元,占全市服務業比重為33.88%,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82%。財政收入方面,2019年中心城區財政收入為203.1億元,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為8.43%。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財政收入,貢獻都相對較低。企業方面,規模以上的大型服務業龍頭企業較少。根據2020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廣東、北京、上海分別入圍91、55和47家企業,而天津市僅有19家,且大部分位于濱海新區,中心城區服務業大企業培育略顯不足。
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心城區服務業中房地產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等傳統服務行業增加值占比仍位居前列,以租賃和商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為代表的新動能比重雖逐年上升,但支撐作用仍然不足,占全市其他服務業比重尚不到25%。根據天津市企業聯合會公布的2020年天津服務業100強,中心城區主要分布的是銀行、電信、電力、煙草等壟斷性企業總部,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高技術服務業領軍企業很少,對其他產業的滲透帶動能力不強,產業發展出現了新舊動能“青黃不接”的局面。
2019年,中心城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資產為12387.49億元,占全市比重為37.50%,利潤總額卻僅為75.81億元,占全市比重為16.41%,資產利潤率僅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差距也較為明顯。以上海市為例,2019年其規上服務業企業資產為96781.87億元,利潤為3377.22億元,相當于以天津市3倍的資產創造了8倍的利潤,這反映了天津市特別是中心城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存在資產利潤率低、競爭力不強的問題,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經營效率,增強競爭力,縮小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差距。
中心城區服務業發展的非均衡問題較為明顯,以規上服務業企業為例,從稅收、資產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來看,部分市區差距達10倍之多。同時,在大部分地區規上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為正的情況下,2018年南開區、2019年河西區服務業企業分別出現了高達7.52億元和5.81億元的虧損,發展狀況令人憂心。此外,從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來看,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現象。舉例來說,和平、河西教育資源明顯優于其他各區,教育資源并未均衡分布。總的來說,空間發展非均衡問題限制了服務業資源的共用共享。
制約中心城區服務業增長,主要是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吸引力不夠、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和行政管理上缺乏統籌協調四個問題。
從土地資源角度看,中心城區可用于發展服務業的空間較為有限。天津市中心城區總面積為181平方公里,平均每個區面積為30.17平方公里,兩項均落后于全國大部分主要城市。特別是和平區,面積僅為9.98平方公里,在公園、綠地、道路、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產業用地已十分緊缺。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杭州、南京等發展勢頭較好的二線城市,針對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近年來紛紛調整優化行政區劃(見表1)。天津市卻并未進行相應調整,致使產業用地日益緊張,客觀上阻礙了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心城區與環城四區相比,可供給的土地資源少;與濱海新區相比,又缺乏相應的國家政策;再加上部分城區出現了交通擁堵、基礎設施陳舊、城市界面老化等問題,不僅難以引進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而且現有服務業企業發展壯大后也不易留下。

表1 國內部分城市中心城區區劃調整一覽
從人口集聚角度來看,相對于國內主要大中城市,天津市存在市區人口下降、人口增速放緩、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問題。根據最新的七普數據,2020年天津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為405.72萬人,占全市人口比重僅為29.26%,比六普時期占比下降4.3%。除和平區外,其他五區常住人口都出現了下降,人口外遷明顯。從增長速度來看,在主要大中城市中,天津增速較為緩慢,在京津冀城市群中落后于北京、石家莊、廊坊等城市(見表2)。人才吸引也存在不足,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天津僅位于第20名。在落戶政策上,“海河英才”行動開展以來,截至2021年4月底,累計引進人才38.7萬人。而同時期全國各大城市不斷發力,在政策上不僅“搶人才”,“搶人口”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天津市面臨極為激烈的競爭。總的來看,如果中心城區人口下降,會導致產業集聚不夠,難以發展更加強大、更具多樣性的服務業,不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表2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大中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排行榜 單位:萬人
技術方面,科技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天津市中心城區的科技創新活動,使其無法為服務業新動能培育提供有力支撐。根據《2019天津科技統計年鑒》,R&D經費、R&D人員、財政科技支出、有效發明專利數等各項指標,除南開區稍好外,其他各區均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見表3)。作為創新源頭的新經濟企業數量也明顯不足,根據《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天津市僅有9家獨角獸企業,遠低于北京82家、上海44家、深圳20家、杭州25家,且幾乎全部位于濱海新區,中心城區數量為零。總的來看,中心城區在促進區域科技進步方面影響力較低,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產業集聚地。

表3 天津市中心城區主要科技指標
近年來,無論是“十三五”時期規劃的“十大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2019年出臺的《關于促進市內六區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還是最新的天津市“十四五”規劃所提的“一核、三帶、六園區”,六個中心城區都有各自的產業定位。但由于缺乏市級層面統籌協調以及各區政府受經濟發展考核評價影響等原因,在招商過程中相應規劃并未得到很好地執行。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為例,由于天津市規定對整體搬遷進入本市或新注冊落戶本市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形成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地方分成部分,執行市區財政分享。各區為了擴充稅源,在未充分考慮產業定位的情況下,針對企業紛紛提高返稅率,形成不良競爭。這種局面的長期存在,不但會導致稅收流失,天津市服務業的規劃布局也難以實現。
“十四五”期間,面對“津城”“濱城”雙城發展的新格局,天津市中心城區應發揮優勢、把握機遇,從拓展土地空間、加強人口集聚、科技創新發展、引進龍頭企業、體制機制優化等五個方面入手,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多措并舉,解決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一是加強老舊城區搬遷改造,優化城區基礎設施,通過“騰籠換鳥”盤活存量,為產業發展留出空間,保障服務業重點產業發展建設。二是鼓勵土地復合利用,提高土地使用強度,利用工廠廢舊廠房支持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健康養老、現代文創等服務業發展。推動存量老舊商務樓宇改造升級,為其活化賦能,從而吸引優秀企業進駐,實現提檔升級。三是加強火車站、地鐵、輕軌等站域綜合開發。學習上海、香港等地的TOD開發模式,加大地下空間、地鐵上蓋、車站周邊的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商業綜合體、商務樓宇、酒店及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現代服務功能。四是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下,適度考慮中心城區的合并或外擴,從而擴大發展空間,降低土地成本,便于招商引資,促進服務業發展。
進一步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強化城區承載能力,為人口的集聚創造良好環境。一是要創造出服務態度好、服務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的公共服務環境,提升宜居性。不斷擴充重點學校、三甲醫院、體育場館、文娛設施等優質資源供給;積極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借助“城市大腦”等AI技術平臺,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數字化、信息化水平。推進“一網通辦”“一門辦理”的舉措,優化公共服務流程。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承載能力。按照建設暢通城市、海綿城市的要求,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停車場、公交專用道路、排水泵站等改造工程,補齊城市發展短板。大力完善聯通中心城區及環城四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借助智能交通等技術手段,加強交通信息服務,壓縮環城四區進入中心城區所需的路程和時間,方便現有城市建成區人流物流聚散,從而形成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城市交通體系。
明確科技創新發展的總方向,集中力量發展有高知識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一是積極支持創新型服務業企業,助力正在實施的科技項目實行產業化。特別是對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項目,在政策方面要重點傾斜,在融資方面要放寬要求。努力促使附加值高、帶動性強的高技術服務業企業在中心城區生根開花。二是打造新經濟試驗場。充分利用城區集聚程度高、人流物流量大的優勢,營造創新包容審慎的監管制度和寬松的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培育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推動“首店經濟”,支持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中心城區首發和示范應用。三是針對企業創新人才缺乏、創新力量薄弱的現狀,整合市區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力量,搭建技術共享平臺,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創新問題以及轉型發展問題,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堅持招大引強培新,打造服務業產業集群。一是在招商上注重“引強選優”,更加注重企業的產業前景,著力引進發展前景廣、帶動能力強、產稅規模大的國內外龍頭企業、新經濟企業等,打造一批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市場主體。二是培育壯大一批中小微企業,針對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創業型企業,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幫助破解“融資貴”“融資難”問題;政府方面通過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將其打造成為細分行業增長點。三是建立以河西陳塘科技商務區、南開環天南大知識創新集聚區等現有園區為主體的招商引資方式。讓園區以企業的身份出現于市場之中,通過建立企業主導模式,根據區域發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引導相關企業落戶,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在政府統籌協調、稅收分配、考核體系等方面優化體制機制,為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一是充分發揮好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作用。建立全市統一的招商引資合作平臺,利用市級專項資金引導和杠桿撬動作用,實現各區分工和資源合理利用,防止產業結構雷同,實現錯位發展。二是完善企業稅收分配制度。按照保證存量,調整增量的原則,以招商引資的增量稅源為重點,協商各區調整完善財稅利益分配辦法。三是改變招商行政主導模式,綜合運用市場、產業、政策、法律等手段,通過強化約束,引導服務業產業布局協調、合理、互為補充。四是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經濟發展考核體系。立足于實現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城區服務業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等功能作用,結合各區實際,探索建立以個性化指標為主、基本指標為輔的考核評價體系。同時完善各區財政管理體制,規范資金管理,從而減少招商引資中過度競爭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