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閔 珊 康蘇媛 姚瑞娟
高新技術企業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是培育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生力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有助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天津經濟提質增效,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高新技術企業是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對企業創新能力、研發投入、科技人員等方面水平進行綜合評價認定的。對于企業來講,取得高新技術企業這塊“金字招牌”,不僅能享受到稅收的優惠政策,更有利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大做實新動能“底盤”,補齊天津創新主體不足、科技型企業質量不高的短板,進一步壯大和提升天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群體數量和發展質量,2020年,天津制定了《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 (2020—2022年)》。在政策的帶動下,高新技術企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培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具體來看,呈現以下特點:
天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422家,比2019年凈增1316家,同比增長21.55%(見表1)。
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經濟總量持續上升。2020年,火炬年報統計的7352家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1483億元,同比增長14.35%;上繳稅費總額334.61億元,同比增長6.2%。
天津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成果顯著。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申請為38408件,同比增長19.65%;期末擁有有效專利145280件,同比增長26.19%。
雖然天津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但對標先進地區,仍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
受國內外經濟形式的影響,天津市場主體的數量增長緩慢,截至2020年底,天津有市場主體近140萬家,其中,企業64萬家,同比增長6.67%。一方面,天津新注冊企業數量不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源頭比較匱乏,優質的新興企業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產業結構偏重的問題,機械、鋼鐵類企業偏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類企業數量與先進省市相比有明顯差距。2020年,天津每萬家企業中的高企數達到116家,這也意味著高新技術企業潛力已挖掘將近,亟需用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新的思路尋找企業增長點,擴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
雖然天津有三六零科技、曙光信息、中海油服等大型企業,但這類大型骨干企業的數量并不多,大多數的高新技術企業規模都比較小。2020年火炬年報統計的7352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企業16家,50億元至100億元企業20家,10億元至50億元企業140家,2億元至10億元企業487家,5000萬元至2億元企業1002家,5000萬元以下企業5687家。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近年來,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力度不斷加大,2019年,《關于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13號)將小型微利企業的標準放寬,減稅幅度加大,這對小微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有所影響,導致了到期應重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流失較多(見表2)。

表2 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對比
針對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潛力不足的問題,應引育并重、發揮優勢產業引領作用,加大招商力度,使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面對市場主體源頭儲備不足的嚴峻問題,要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外地產業、人口、創新等要素到天津集聚發展。要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干預和管制;完善政府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工商、會計、稅收、信息服務等一條龍的政府集成服務;加強城市配套服務環境的改善,創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吸引更多人才和勞動力到天津創新創業。
積極落實科技創新政策,搭建企業與政府、金融機構、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之間的服務交流合作平臺,將科技型企業培育作為一個持久的動態過程,逐步培育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前移,聚集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吸引優質孵化器落地津城,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孵化鏈條,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同時要加強政策宣傳、政策落實和監督檢察,切實優化政策服務軟環境,營造有利于企業成長的政策環境,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夯實基礎。
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的企業資源,深入分析入庫企業信息,圍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的“8個條件、8項材料、8大領域”,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在研究開發組織管理、知識產權申報、高新技術產業分析、財務賬目管理完善、高企政策深入解讀等方面,“一企一策”制定服務套餐,切實發揮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導向作用,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和重點領域龍頭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圍繞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聚焦天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重點領域”,突出重點、分類培育,瞄準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推動高企聚集發展,支持打造有靈魂的創新聚集區。在電子信息領域,聚焦以“PK”體系為代表的天津濱海信息安全產業園、西青人工智能產業園等聚集區;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寶坻九園工業園著力打造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聚集區;在生物與新醫藥領域,經開區打造泰達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武清區打造國際健康產業示范區;在先進制造領域,培育形成北辰高端裝備、濱海高新區新能源與電動汽車、開發區智能裝備、西青區關鍵零部件等一批產業聚集區,打通智能制造產業上下游對接瓶頸,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
天津要在京津冀城市群建設中發揮好承京啟冀的“二傳手”作用,在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的同時,加強對河北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協同發展新格局。一方面,利用北京原始創新中心對天津的輻射和擴散作用,積極吸納優質科技和產業資源轉移,吸引高端人才來津工作,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天津要利用優勢,與河北錯位發展,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加快建設我國北方國際航運樞紐;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形成更加健康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