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猛
我國與西方國家不同,醫療機構的主體是公立醫院,所以承擔公共衛生任務,也是公立醫院公益性質的一種表現形式。公共衛生體系,是各級公立醫院的主要構成,當外界發生慢性病、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公立醫院是抗擊疾病的前沿,院內醫護人員也是沖鋒陷陣的第一批士兵。與社會上的營利性醫療機構不同,公立醫院的財務管理體系有著雙重任務,不僅要確保醫院自身可以穩定、長期地發展,還要以此為基礎,在政府所劃分的界限內將醫療服務的效果做到最大化,即通過高質量、低成本的醫療服務來履行醫院的社會責任,進而保障群眾身體的康健,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公立醫院的收支結余率才會普遍較低。
醫療收入是公立醫院的生存來源。從前幾年我國的衛生健康統計數據來看,公立醫院近9成的收入都是通過醫療獲得的。而每一次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公立醫院的收入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以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為例,此次事件與前些年的“非典”不同,“非典”期間,作為我國首都的北京市,僅將16家醫院劃為“非典定點醫院”,但“新冠肺炎”由于傳播速度過快,且感染性強,短短幾周之內,確診人數就高達上萬。所以,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的武漢市,有48家醫療機構被劃分為發熱定點醫院,共計20000多張床位依次開放。除此以外,為了進一步阻止病毒繼續傳播,不再征用名單以內的一些公立醫院,也關閉了大部分的就醫部門,僅僅留下了急診門診,來保障群眾的生命安全,這直接使得公立醫院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不完全調查研究表明,這段期間,公立醫院的門診就診人數相比從前下降了近4成,超過60%的醫院,在此期間的手術量、住院量縮減到從前的一半。
公立醫院想要順利運行、周轉,充足的現金流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講,公立醫院的貨幣資金來源分為兩類,一是病人付費,二是財政及其他出資人,現金流量匯集后,公立醫院需要進行對外投資、房屋建設、改造維修、購置設備、購置藥品材料、發放人員工資等,一切準備就緒后,由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這是整個醫院的現金流向,也間接證明了借款和財政撥款是公立醫院現金的籌資來源,日常業務即為患者提供服務,是公立醫院主要的現金流來源。因此,當公立醫院賴以生存的業務活動關閉后,現金流動就會呈現出大幅下降的趨勢,再加上受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影響,要在維持自身醫院運行的同時保障基本的疫情防治方面的醫療服務,購買藥品、購置設備、改造病房、發放工作人員補貼等,對公立醫院的現金順利流動也是一場挑戰。
突發衛生公共事件與尋常的醫療服務有所不同,所以公立醫院在面對此類事件時,財務管理方面要做到保障資金及時、限定使用對象、多個部門協同合作以及監督資金等四大方面。首先,資金保障及時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大都受不可抗力影響,在發生前任何人都無法精準預測,所以事件發生后,需要龐大且調動快的資金流來支撐。也正是為確保醫療服務的快速、正常展開,我國衛健委及財政部都發布了相應的通知,須確保資金及時到位,以保障防控經費與緊急救治設備的完善,決不能因費用不足而造成救治不及時與疫情防控不到位等情況發生。
通常情況下,專門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撥的款項與捐贈資金,都有特定的使用渠道,是堅決不可以隨意挪到別處使用的。且在運用期間的每一步都要嚴格按照文件和捐贈者的要求執行。以防治病毒疫情為例,在財政撥款的文件中已然明文指出,所發資金的主要用途為救治患者時的費用補助以及在防治疫情期間為防疫工作者、醫護人員的臨時性補助、實施疫情防控工作所需的設備、藥物的采購、調配經費、隔離病房的建設等。
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院內的部門都是較多的,所以一旦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是對公立醫院各個部門間共同協作、一起對抗疾病的嚴峻考驗。公立醫院按照職能,可分為醫務、財務、科研以及后勤四大部門。其中,醫務部門的主要職責為制定救治策略,調配醫護人員;財務部門的主要職責為籌措資金、保障資金按時到達指定位置;科研部門的主要職責為在疾病發生后精準搜尋病原,研究有針對性的防治藥物、疫苗等;后勤部門的主要職責為搜索防護物資貨源,保障前方資源充足,購置設備,建設病區。各個部門需要負責的事情不同,所需資金也有所差異,所以財務部門要在第一時間做好規劃,將調動匯集的資金用在需要的地方上,從根源規避無序使用、重復投入的狀況。
就突發公共事件而言,無論是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還是公共衛生事件,都會受到較強的社會矚目,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所以在面對此類事件時,相關的資金流向、使用等也會受到廣泛關注,這也是事件結束后績效評價、審計檢查的關鍵之處。當年“非典”期間,審計署就依次對我國包括直轄市、自治區在內的30個省市籌集分配和管理使用防治非典專項資金、社會捐贈款物的情況展開了專項審計,結果表明,存在部分專項資金分配散亂、結算延誤的情況。除此以外,疫情期間公立醫院所接收的捐贈、資金等也需按照相關法規、條例,將受贈資源的使用、管理透明化,實施全民監督。
當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即使院方此時現金流入匱乏、資金緊張,一定不要慌亂,將目前僅有的資源合理運用起來,第一時間規劃好應急防控資金的統籌。疫情持續的這段時間內,公立醫院需將社會各界的捐贈資金、財政撥款資金以及自有資金集合到資金池中,而后依據院內各個部門的實際需要來劃分資金流向,其中設備購置、添加藥品、維修改造、人員補助等幾項較重要的活動分配資金時,可適當增加比例,以保障救治所需。院內財務部門也要緊跟病情進程,密切關注院方的籌資流、經營流、投資流等,以便可以更準確地算出資金支出與來源,進而制定出可以應對的策略與方案。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劃清專項資金、非限定性資金二者間的使用界限,專項資金屬于要確保其符合文件規定的同時,還要明確捐贈者的意愿使用方向,兩種條件都滿足時方能依照院方統一部署,進行有效利用,相比之下,非限定性資金就沒有這么多的限制條件。
從疫情階段公立醫院的主要收入來看,醫療收入明顯降低,為保障醫院的正常運行,財政撥款、捐贈的資金逐漸成為了院方的主要收入。就捐贈資金而言,它有著來源多、渠道廣的特點,來源包括社會各層人士、專業的基金會、民間的非營利性組織、企事業單位等,且不同捐款人的使用要求與使用目的也不盡相同。在面對指定用途的捐助款項時,需單獨實施專項管理,以確保各界人士捐出來的每一筆錢、每一項物資都運用到了正確的地方。為保障后續資金的流動有據可查,公立醫院的財務部門可建立EXCEL表格將相應賬目逐一登記,為日后的審計工作、各項檢查提供便利。另外,如果公立醫院具備較好的設備條件,便能夠利用OA辦公、預算管理系統等信息化工具,協同管理各個部門,將現有信息共用、共享。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不確定因素過多,因此導致其傳播的途徑更是數不勝數,例如此次的“新冠肺炎”屬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有呼吸道感染、接觸傳播、消化道傳染及氣溶膠傳播。最常見的是呼吸道傳染,一般是呼吸道的飛沫傳播,所以戴好口罩,注意咳嗽禮儀,是有效阻斷飛沫傳播,保護易感人群的最好方式;消化道的傳播,也就是糞口傳播;對于氣溶膠的傳播,只有在密閉的環境當中,氣溶膠的濃度達到了足夠級別時,才有可能會導致傳播發生,所以不必太過恐慌,只要勤洗手,注意戴口罩,大部分是可以阻斷病毒傳染的,所以降低與外界的接觸頻率是阻擋病毒傳播的最好方式。換言之,通過無接觸方式來監管資金、實現財務報銷是考驗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化程度的一種方式。為防止疫情期間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公立醫院的業務部門在面對大量的緊急購置計劃時,沒有辦法按照尋常的流程實施審批,需要開設綠色通道方可。但如果信息化程度較高時,公立醫院便可通過業務人員拍照,將原始憑證上傳到OA平臺,由平臺內相關人員審批,審批通過后,提交財務付款,完成線上辦理。此舉較好的實現了無接觸報銷,間接降低了病毒傳播率。
公立醫院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需增強自身的防控意識,及時做好風險評估、應對風險的策略。財務部門要在事件發生之初,測算出院方可以承受的風險能力,例如在不對外提供醫療服務的狀況,可以維持正常運轉的時間及最優的現金流量儲備。公立醫院可設置相對應的應急機動預算、基金等,防止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預算不足的狀況。
預先制定出完善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制度,才能夠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拿出科學、及時的防治決策,達到及時控制、有效預防的效果。除此以外,還需設置財務管理系統的應急方案,例如為突發緊急事件設置綠色通道,設置前提為在相關法規允許的情況下,做好相應信息化流程的梳理、建設等。如此一來,即便出現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可以有條不紊地啟動相關緊急流程,避免因系統流程繁雜,造成無法獲取數據的情況。
相關文件指出,公立醫院在承擔公共衛生任務時,需要給予其一定的專項補助,當突發公衛生事件發生后,我國出臺了密集政策,投入了大量資金,公立醫院的財務部門,不僅要密切關注各項政策的發布,做好政策的解讀,還要協助相關業務部門積極申請財政專項資金撥款,確保每一筆資金來源與投入去向,盡量避免不良輿論的出現,推進醫院的未來發展。
從衛生經濟發展方向來看,近些年我國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占GDP比重雖然還是低于西方的一些歐美國家,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我國的醫療衛生效率高、覆蓋廣,體系已經逐漸趨于完善。就此次的“新冠肺炎”為例,在救治的過程中,衛生體系發揮了極大的優勢,“以人為本”的應急管理理念也由此顯現出來,人性化的管理將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我國政府在疫情期間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既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還鼓勵了沖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公立醫院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財務管理水平也由此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