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 強 周 賀 楊華丹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在稅收、投資、外貿、就業、創新等方面,廣泛影響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民營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市場創新、制度創新,推動轉型升級,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提高市場競爭力,民營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突破,但同時,受新冠疫情等內外部不利因素影響,民營經濟也走過了一段冰火淬煉的歷程。
2020年天津經濟稅收數據顯示,天津民營企業對地方稅收貢獻超過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創造了40%以上的出口貿易額,對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科技實力、擴大社會就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十三五”時期,天津民營經濟實現稅收從2016年的1322.2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1678.2億元,年均增長6.1%,高出全市總體稅收增幅4.9個百分點,且每年增幅均高于全市總體增幅,對全市稅收貢獻率由43.5%提升至52.6%,若不考慮新冠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民營經濟稅收2016年至2019年年均增長10.7%,高出全市總體稅收增幅6.3個百分點。天津民營經濟稅收規模不斷壯大,稅源質量不斷提升,收入增速在全市領跑,為稅收持續增長奠定堅實基礎(詳見圖1)。

圖1 民營經濟稅收與全市稅收增幅走勢圖
天津民營企業不斷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通過科技創新、市場創新、制度創新推動轉型升級,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拓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中90%以上為民營企業,有效發明專利中80%以上為民營企業科研成果。“十三五”時期,天津民營經濟在新產業新業態領域的稅收增幅達到20%以上,R&D投入強度提高了0.3個百分點,全要素生產率由8.05升至8.36,2020年民營重點稅源企業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應用軟件等行業的研發費用投入均增長了10%以上,民營企業不斷開發新技術,涉足新領域,推出新產品,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隨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激活了雙創引擎和民營經濟市場活力。2020年民營企業戶均注冊資本超過1000萬元,年營業收入過億元的企業中60%以上為民營企業,“十三五”時期天津稅務機關注冊登記的新辦民營企業年均增加5.3萬戶,民營企業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2020年,天津民營企業出口貿易額增長21.0%,快于全市出口19.1個百分點,占全市的比重為43.5%,民營企業外貿出口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全市外貿出口的壓艙石。民營經濟蓬勃的發展活力是天津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受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市場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加之新冠疫情沖擊,部分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利潤減少,造成一定的失業人口的增加,不利于經濟社會穩定,而天津民營經濟通過規模的擴大、投資的增加,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民營企業職工人數增加9.2%,分別超過國有和外資企業職工人數增幅5.2和4.6個百分點。就業穩則民生穩,民生穩則社會穩,民營經濟對經濟社會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民營經濟也極大的豐富了市場供給,新型服務業態、新型零售網點的不斷涌現也在服務城市發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時期,在優化營商環境、放開民營市場準入、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舞下,天津民營經濟駛入跨越發展的快車道,在稅源數量和質量發展上成效明顯,產業能級不斷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20年,民營經濟第三產業實現稅收1330.2億元,占全部民營經濟稅收的79.3%,較2016年提升超過10個百分點,與第二產業稅收(347.4億元)比例接近4:1,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及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實現稅收占比較高,第三產業已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引擎器。“十三五”時期,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技術等現代服務業占民營經濟稅收的比重顯著提高,移動通訊、電子商務、數字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民營經濟產業布局日趨優化(詳見圖2)。

圖2 2020年民營經濟行業稅收分布圖
在全市2020年納稅百強企業中,民營企業達到31家,比2016年增加13家,實現稅收203.2億元,占全部百強企業的18.4%,比2016年提高7.3個百分點,6家民營企業年納稅額達到10億元以上規模。民營企業納稅百強入圍門檻比2016年提高0.3億元,企業平均稅收收入比2016年提高0.4億元。重點民營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科研人員,技術創新意識強,產品技術含量高,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優勢,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支柱。
減稅降費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逆周期調節的重要工具,民營企業成為減稅政策的主要受益主體,2020年,民營企業享受減稅降費新政減免稅費金額121.8億元,占全部減免稅額的66.6%,減稅幅度達到6.8%。減稅降費是用財政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收益的“加法”。2020年民營企業營業成本率較2016年下降1.6個百分點,財務費用率下降0.4個百分點,利潤率增長1.5個百分點。
稅源質量是企業經營運行效果的綜合體現,可以通過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稅收貢獻能力來衡量。通過民營經濟稅源質量評價,可以全面揭示、披露民營企業的經營、財務及稅收狀況,并能夠從宏觀上判斷民營經濟的基本運營狀況和發展趨勢。利用民營企業財務申報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的結果顯示,2016年至2020年,民營企業稅源質量分別為65.6分、75.5分、80.6分、86.2分和81.9分,除了受新冠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十三五”時期民營企業稅源質量穩步提升,民營經濟整體運行向好。
天津民營企業展現出了較強的基礎優勢和發展潛力,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通過對重點企業進行調研,民營企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短板,需要采取更為有效的方法、有力的舉措助推民營經濟持續高效發展。
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入圍數量高達96家,長三角地區另一經濟強省江蘇有90家入圍,廣東和山東分別有58家和52家入圍,京津冀經濟圈的河北省也有32家入圍,而天津僅有9家企業入圍,實現的營業收入和稅收也較發達省份差距明顯。因此要積極推進科技、制度、管理創新,統籌建立健全資金、人才、服務體系,制定重點培育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天津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培育大型龍頭企業,為民營經濟再發展打造強力引擎。
天津民營企業財務數據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天津民營企業利潤率較國有和外資企業分別低0.3和5.1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效率提升速度明顯低于規模擴張程度,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投入資本回報率、資產運營效果等也與國有和外資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聚焦重大戰略新興產業,依托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培育研發與轉化功能平臺,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疫情沖擊下的民營企業最危險的是資金流動性不足,企業融資成本過高,通過調查發現企業融資手段較為單一,獲取資金的主要方式以自籌和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為主。因此要積極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發揮資本市場股權融資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等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加大債權市場融資力度,在控制好風險的前提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