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陳 孝,徐 玲,董國姝
(浙江樹人大學現代服務學院,杭州310015)
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方向盤,是工業企業的主體,承擔著引領經濟和帶動產業發展的重任,是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石。它體現了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科技水平、裝備能力以及綜合實力。2018中國裝備制造業累計投資了大約3.5萬億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達401億美元,約占投資總額的15%,同比增長了32.4%。
浙江省是中國東南部沿海省份,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最為活躍的省份或者地區之一。浙江省的裝備制造業擁有完備的產品和堅實的工業基礎。2013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的裝備制造業企業總計14 496家,占全省工業企業的39%;工業總產值累計達21 51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4%;實現工業增加值3 95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4%。在全國,該行業的規模排名是第四位,江蘇、廣東和山東三省分別名列前三位。[1]
在此背景下,本文對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地位進行客觀的測評,并給出合理的提升策略。
價值鏈這一說法最早在Michael Porter(1985)的著作《競爭優勢》中出現:“公司在生產、銷售、運輸和售后等基本活動和原料供應、技術、人才和財務等支持性活動中構成公司價值創造的行為鏈條,即公司內的價值鏈。”[2]
1999年,格里芬(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框架,把價值鏈與全球化的組織相聯系。[3]
Sturgeon(2001)創新性地用三個維度對全球價值鏈GVC進行界定:組織規模方面,包括參與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性活動的全部主體;地理分布上具有廣泛性;參與主體包括零售商、供應商等。[4]
盧峰(2004)指出,產業、產品間的分工漸漸地變成了產品內部不同工序、程序的分工,這就演化成了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石。[5]
Hummels等(2001)提出了垂直專業化(VS)指數,通過計算出口產品與進口中間產品兩者之間的比值,分析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水平。[6]Koopman等(2014)在垂直專業化(VS)指數的基礎上,提出GVC地位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客觀體現了國家某產業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7]
國內的學者主要基于傳統貿易數據或國內投入產出數據,以價格、復雜度、VS等指數輔助地加以計算。劉志彪和吳福象(2006)運用了垂直專業化指數測算出中國制造業的出口情況;[8]施炳展(2010)用對比產品出口價格的方法對我國制造業國際分工地位進行研究,得出我國制造業出口產品大多數居于低端地位;[9]邱斌等(2012)借助ESI計算了中國近年24個制造行業的地位,結果表明:制造業存在行業差異性。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大多處于較低位置,但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制造企業地位有所提升。[10]
張華明、王曉林等(2016)參考鉆石模型和產業競爭理論,建立了新型評價指標體系用于競爭力的測算。在研究中發現,裝備制造業初級生產要素仍占據主要地位,高級生產要素處于成長階段。現階段,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模式,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提升。[11]
孫靈希、曹琳琳(2016)研究發現,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地位主要是受到制度、FDI、技術、要素和進口的影響。[12]
學術界有很多對浙江省傳統經濟轉型的研究。李偉慶(2015)在思考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對策中指出,浙江經濟在國際經濟萎縮的背景下,增長遭遇嚴峻挑戰,產業結構未進行優化、核心技術不精或者未創新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對比性較弱等問題尤為突出。同時,面臨逐漸上升的勞動成本和嚴峻的環境約束,使得低成本低附加值產品的加工愈加困難。傳統制造業日益面臨嚴峻的挑戰,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加強創新和人才的培養,以此提高工業發展效益,提高經濟的接續發展。[13]
肖抒嫻(2016)提出了浙江省有良好的地理優勢和政策支撐,對于制造業的轉型發展,將會有較好的發展結果。但是要提高產業競爭力,并非依靠這些優勢條件即可完成,需要加大創新,塑造“浙江制造”這一產地品牌。[14]
綜上所述,裝備制造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步步走向轉型升級的道路。而要想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獲得領先優勢,就必須重視先進技術,將兩者融合。因此,深入研究裝備制造業在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問題,并進行合理地解決和改善是十分必要的。
本項目將用出口復雜度指數來測算浙江省裝備制造業的價值鏈地位。出口復雜度的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j代表所分析國家或地區,k代表目標行業,Xj為j國家某行業總出口額,Yj為j國家人均GDP,xjk代表j國家某行業k出口額,xjk/Xj表示j國家某行業k出口份額。[13]
本文選取2012-2017年浙江省及其他地區的裝備制造業數據為樣本(測算結果如下圖所示)。數據均來源于浙江省及其他地區的統計年鑒。

圖 2012-2017年各省出口復雜度對比
通過數據測算分析可得,浙江省總體趨勢為上升,但呈現出不穩定狀態,后期上升趨勢尤為緩慢。浙江省作為裝備制造業出口大省而言,在與本次樣本省份對比的情形下,處于第二位。從圖中可看出,2012-2015年間波動幅度較大,穩定性較差;2014-2015年之間增幅停滯且有下降,降幅為12%;2015年呈顯著上升趨勢,增幅與2012-2014年相比,后期增幅大于前期的增幅,達到43.18%。
近年來,浙江省裝備制造業進行結構轉型升級成績顯著,呈現明顯的升級趨勢。但必須看到浙江省分工地位較低,主要體現在全球工序分工和貿易分工中獲得的貿易利益并不多,目前在整個價值鏈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仍然偏低。
通過上述測算分析,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總體上處于上升階段,整體呈現不穩定的狀態。1985年波特提出了鉆石模型,本部分將利用此鉆石模式來進行說明闡述,結合工業發展現實狀況,選取與影響因素相關的指標,分析提升裝備制造業地位的關鍵因素。
邁克爾波·特認為,國家經濟狀況對企業潛能的激發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最直接且影響重大的因素有六項:生產要素;需求要素;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機會;政府(如下表所示)。
本部分將進行實證分析,選取的被解釋變量為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出口復雜度指數,方程式如下:

t為涉及的時間,ε為模型的殘差項。
利用SPSS軟件,導入數據進行回歸檢驗,通過逐步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影響制造業的關鍵變量共有四個,分別為:外商直接投資、進口額、研究機構、項目支出。
外商直接投資(FDI)通過檢驗,說明直接提升相關企業價值鏈地位的關鍵方式之一就是加強外商投資,投資能夠對相關企業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全新有力的新型設備。但是流進國內的技術非常有限,因此對企業來講需要加強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
進口額(Import)通過檢驗,說明企業參與國際貿易也越來越積極,參與度在逐漸提升,在此對比環境下更能刺激企業的自主創新進步。
研究機構(Institution)通過檢驗,代表了培養該層次的人才,孵化一系列相關的研究機構,對企業自身開展創新,提升在全球價值鏈地位尤為重要。
項目支出(Production)通過檢驗,但是對于提升價值鏈地位表現出負相關,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經費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對于提升價值鏈地位而言,需要將經費用于恰當支出,充分發揮其價值。

表 相關變量及解釋
浙江省全省的裝備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專業化協作水平較低,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非常依賴。優化部分產業結構分工至關重要,優化產業結構有益于促進產業轉型,產業的國際化橫向發展,吸引外部投資,促使浙江省裝備制造業的水平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上擁有一定的地位。
浙江省是民營企業居多的省份,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上夯實民營經濟對裝備制造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強對裝備制造業相關企業營商環境的優化工作。要創新產融合作,優化財稅支持政策,建立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創新,加強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等權利的切實保護。在政策方面鼓勵民營企業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提升信息化和工業化兩者的相融合水平,參與工業基礎能力提升、質量品牌水平提升。[14]
浙江省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業集群,主要分布于溫州臺州區域,杭甫區域等。總體分析其特征,主要體現了其產業聚集群處于初級形態,有待下一步的接續發展。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在法律的范圍內,建立公平、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的經營環境。進一步優化競爭環境,做到獎罰分明,為更多的優質企業發展開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