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濤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48、49 頁例1、“試一試”“練一練”。
【教學過程】
1.問題情境。
談話:(出示文具店情境圖)老師想去文具店買點文具。看圖,根據你看到的數學信息,來提一個數學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組織全班交流)
提煉問題:(1)一本筆記本和一個講義夾一共多少元?(2)一本筆記本比一支水彩筆貴多少元?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進一步研究小數的加減法。(板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初步發現。
(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全班交流)
預設學生計算方法:

提問:觀察兩種筆算過程,你認為哪種做法肯定是錯的?
明確:通過估計,第二種是對的,第一種的結果肯定是錯的,先估后算能快速檢驗計算是否正確。
追問:進一步觀察,左邊的筆算方法有什么問題?
明確:小數加法筆算時,豎式要小數點對齊,這樣相同數位對齊了,就可以計算了。(板書:相同數位對齊)
追問:為什么要把相同的數位對齊才能相加,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引導:同學們都有感覺,但好像說不清,我們能不能結合具體的例子來講,可能更容易表達。
【說明:問題情境又叫問題表征,是人在頭腦中對問題信息進行記載、理解和表達的方式,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本環節從買文具的情境出發,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直覺思維出發,自主嘗試,對比發現,初步感知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通過“為什么要把相同的數位對齊才能相加”的追問,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交流和解釋的過程中,產生對小數加法算理的探索欲望?!?/p>
1.操作表征。
談話: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三種學具,選擇一種學具,和一個同伴一起研究,組內交流你的發現。
(課件出示學具:人民幣、格子圖、計數器,如下圖)

預設學生的情況如下:

2.對比發現。
提問:三種工具的計算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確:人民幣、格子圖、計數器都是把相同的單位對齊加起來。所以相同的數位對齊,其實是為了把相同的計數單位對齊再相加。
小結:剛剛我們說不出來道理,但是通過操作,同學們都能表達一點想法,看來剛剛的操作是有價值的。
【說明:數學操作不僅是“動手做”,還包括“動腦想”“動嘴說”等活動,是一種具象認知。構建操作表征能讓經驗和思維連接,能讓知識和思維融合。為此筆者精心設計了三個操作過程,通過“人民幣”“格子圖”“計數器”的操作過程,經歷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的過程,在多重對比和交流中,發現“相同的數位對齊是為了相同的計數單位對齊”的筆算本質,在讓學生經歷為探索算理和算法的關系做鋪墊。】
1.討論想象。
引導:在加法豎式中怎么保證相同的計數單位對齊呢?
想象:屏幕出現一個加數,想象另一個加數的位置,并用不同的色塊表示不同的數位。(如下圖)

明確:小數點對齊,相同的數位就對齊了,相同的計數單位對齊就能相加了。
(屏幕演示筆算過程)
(學生獨立筆算3.4+6.28、4.33+2.98。屏幕校對筆算過程)
2.發現算法。
出示三道題的筆算過程:

提問:觀察三題的筆算過程,說說小數加法怎么計算?
明確:筆算小數加法時,先將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滿十進一,最后點上小數點。(板書:小數點對齊,低位算起,滿十進一,點上小數點)
3.對比遷移。
追問:觀察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想想小數減法的筆算方法是怎么樣的?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4.75-3.4,并介紹計算過程)
出示4.75+3.4 和4.74-3.4 的筆算過程:

提問:對比兩題的筆算過程,如何筆算小數減法?
明確:小數減法的筆算方法和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相同,也是將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退一當十,點上小數點。(板書:退一當十)
【說明:語言表征是人的記憶系統的存儲形式,主要體現在口頭表達、書面表達中,從操作表征向語言表征轉化是數學抽象的必經過程。本環節,筆者將操作過程向豎式計算轉化,引導學生經歷推理交流、獨立練習的過程,理解“小數點對齊”是為了把相同的計數單位對齊,通過對比理解小數加法筆算方法和算理的一致性,抽象并精致筆算方法,通過4.75+3.4 和4.75-3.4 筆算過程的對比,將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遷移到了小數減法的筆算方法中?!?/p>
1.前后聯系。
(出示整數的筆算方法)
提問: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學生可能會發現形式上的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
昨晚妻子已向他提及這家新開的影樓。天下所有妻子都如她一般多疑嗎?還是他過于敏感?妻子問他,那家高美影樓的老板娘,你認識吧?
明確: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相同數位對齊,低位算起,滿十進一(退一當十)。
2.古今聯系。
談話:其實1700年前,劉徽也經歷了我們的研究過程,他是用算籌擺的,看得懂嗎?
課件出示算籌的計算過程:
明確:算籌也是把相同的計數單位對齊了計算的。
小結:看來我們的研究和數學家不謀而合,是有價值的。
【說明:借助多元表征能幫助學生深入數學的本質,建立數學的知識結構,數學思維的核心特點是要加強橫向和縱向的聯系,本環節,筆者從筆算加減法的算法出發,不僅溝通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橫向比較,理解加減筆算的本質,還進行了算籌計算和數的計算的縱向對比,突出數學計算的一般規律。】
1.想一想。
課件出示9.3+6.98,24+9.9 的橫式,想豎式怎么對齊。

明確:整數加小數時,要注意小數點在個位的后面,省略了。
過渡:闖過想象關,下面進入筆算關。
2.算一算。
7.56-4.564.75+2.65
7.38+2.62
(學生獨立筆算,展示學生的計算過程)
追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明確:計算小數加減法時,結果中小數末尾的0 要化簡;進位不要忘;整數部分的0 不能省略。
3.添一添。
談話:同學們輕松地闖過了筆算關,下面進入估算關,添運算符號和小數點,使豎式成立。

過渡:如果給你橫式,你能添加小數點,使算式符合要求嗎?
黑板貼出算式74+213,課件出示如下要求:
(1)使結果是20 多;
(2)使結果是70 多;
(3)使結果是90 多。
出示添了小數點后的三個算式:

追問:觀察這三個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明確:小數點的位置改變,小數的大小也改變了。
小結:小數點位置不同就會直接影響計算的結果,我們在計算中可不能忽視小數點。
【說明:PISA 2021 數學測評框架強調要重視數學推理和數學建模的考查,多元表征是數學建模和推理的載體。本環節,筆者從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主動解決問題出發,創造性地挖掘教材,通過智力闖關的游戲情境,設計了“想一想”“算一算”“添一添”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不僅鞏固了算法,明確了注意點,而且進一步為培養數學的推理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p>
1.談收獲。
談話: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2.促提升。
引導:你們關注到了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一起經歷了發現學習的過程。
全課總結:小數加減法并不難,這節課我們通過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去發現算法背后的本質,發現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刨根問底,只有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