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歡
數學教師經常關注和交流的一個熱點問題便是學困生的學習問題。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一般還是體現在情感上,而教學方法上體現較少,特別是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對學困生的關注還不夠。我們的課堂能否在面向全體的情況下,更關注所謂的學困生——“困在哪兒”“如何解困”,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更適合這些學困生學習,不至于非要到課后再去補。
“想你錯,你就錯?!边@是在教學中學困生最常見的現象,學困生很容易掉進命題者的陷阱。年輕教師經常抱怨:我明明已經告訴他要小心,他還是錯了!其實,這很正常,對于學困生,提醒的作用并不大,因為他們的思維是相對滯后的,抗干擾能力較弱。甚至,善意的提醒有時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所以,何必非要往學生一定會錯的這條路上走呢?完全可以換個思路,一條適合學困生的路。例如,一次課堂中,出示題目:98×74。學生試做,再交流。

師:這兩種方法,哪種簡單?學生都覺得第一種方法簡單。這時,有一學生(屬于學困生)非說第二種好,其他學生都笑了。筆者當時未作處理,緊接著做類似題目的練習。在練習中,筆者發現幾位學困生還是做錯,并且用的是方法一。而之前那位學生用方法二,又做對了。究其原因,方法一對學困生來說有兩個難點:一是帶減法的乘法分配律,學生不容易想到,他們習慣上還是會拆成兩個數的和;同時,即使想到了,也會不小心將98 拆成(98+2)。二是類似7400-148 的退位減法,學困生很容易出錯。而方法二雖然計算復雜點,確剛好將這兩處難點規避了。
有了前一個班的教學經驗,于是,在第二個班級,筆者沒有去排斥方法二,而是將兩種方法進行了對比,讓學生思考方法之間的異同點。在學生了解兩種方法各自的優勢后,再個別提醒幾位學困生——“老師向你們推薦……”,而其他學生一般都會自覺選用方法一來解題。經過這么一個小小的教學變化,這個班的幾名學困生的正確率明顯要高于上個班級。學困生什么最缺?他們最缺的是“成功”。在我們明知學生會出錯的情況下,我們所做的,往往是提醒學生要小心。其實,可以換個思路去考慮——既然學生極可能會錯,那不如換一種不容易錯的方法教給那些所謂的學困生。具體策略如下:
1.方法的分層。
先來舉個例子:在教學正、反比例判斷時,往往都是讓學生從兩個方面思考問題,一是兩個量是否是相關聯的量;二是兩個量是乘積一定,還是比值一定。然而,這樣的要求對于學困生來說,顯然是過高了。他們很難判斷是否是乘積一定,還是比值一定。特別是,遇到此類問題:5a=4b 或,判斷a 和b 成什么關系?學困生更難解決。那么,如何教學才能讓學困生更容易去判別呢?這里,筆者采用了方法的分層,教學效果較好。把判斷分為三個層次,水平一:如果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也變大,則很有可能是正比例;如果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卻變小,則很有可能是反比例。雖然此方法并不嚴謹,但對學困生來說要容易操作。水平二:采用數字代入舉例法,然后觀察數據的變化情況。水平三:能直接判定是乘積一定,還是比值一定。
這種分層的做法,是在滿足全體學生學習需要的前提下,放寬了對學困生的要求。學生可能無法達到第三個層次的要求,但是憑借用一、二兩個層次也能正確判斷大多數的問題,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成功。其實,上文提到的簡便計算例子,就是采用了方法的分層。只會拆分成含有加法的乘法分配律是一個層次,加減都會的是第二個層次。
2.設計帶有明顯暗示性的對比練習。
在教學時,對比性的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然而此類對比性的練習是比較大眾化的,對于學困生來說未必一定有效。其實,可以稍微改動一下,變成帶有明顯暗示性的對比練習。例如,這是小明做的兩道題,請你先判斷對錯,再做第三題。

前兩題已經給出了答案,學困生在解題時,看到第一題,可能會認為是對的,然后繼續看第二題,會發現前兩題的答案竟然是一樣的,而題目又有點不一樣,這樣就產生一個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又回頭再去思考第一題。這種通過第二題來暗示學生第一題的練習恰能彌補學生看題不仔細、做題想當然的缺陷。當然,不是說這種帶暗示性的對比練習一定比一般的對比練習好,而是這種練習可以作為一般的對比練習中的一部分,從而既考慮了全體,又照顧了學困生。
在課堂教學中要突破“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注重過程教學原則,這已經被廣大教師所認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有的學困生就是不理解過程,又或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這時,教師應該怎么辦?筆者認為,重過程無可厚非,還需重歸納、重模式。
曾聽一同行說起:教學解方程8x-4=20。教師花了好大力氣,費勁腦汁去教他的學生,課后也補了好幾次??捎形粚W生總是出錯。這時,旁邊一位老教師招呼學生過去,對他面授機宜。不一會兒,學生回來說會做了,教師頓覺奇怪,又出了幾題,竟然都對,驚呼奇人。原來方法很簡單,那位老教師讓學生省略了中間的過程,直接x=(20+4)÷8,每一題都是一步到位。這時,教師趕忙詢問學生:你覺得這種方法好嗎?學生說:好。教師又問:那原來的方法你覺得怎樣?學生說:一會兒兩邊乘,一會兒兩邊除,一會兒兩邊加……我搞混了,不知道先干什么了。在這里,我們不禁要思考:這位學生為什么會喜歡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表面上,他覺得之前的方法容易混。其實,他所喜歡的是一種解題的模式。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這樣一個環節,也許會對這些學困生有所幫助。教師可以問:如果把我們剛才解方程的每一步過程,列成一道綜合算式是怎樣的呢?這樣的問題,對于優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提升拓展,而對學困生來說,他能記住最終的一個模式,這也是一種收獲。
能記住解題的模式,也會用這種模式解決問題,對學困生來說就是成功。在以后不斷解決問題中,或許能逐步理解其意義,從成功走向成功。當然,這里提及的重視模式,不是生搬硬套,最佳的策略還要善于找規律,善于總結歸納。例如,有教師在教正、反比例的判斷時,往往出示大量的判斷題,讓學生判斷是“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或“不成比例”,練了又練,教師辛苦,學生累,效果卻不佳。特別是一些學困生,碰到此類題目錯誤率仍然較高。其實,可以在學生練習之后,再補一個環節,將每一題分分類。通過分類讓學生明白,這么多判斷題其實有絕大多數都是屬于三大數量關系(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效率時間總量)的問題和幾何圖形(周長、面積、體積)的問題。通過分類發現規律、歸納規律,既有利于其他學生對問題理解得更加透徹,更有利于學困生對問題類型的辨別,從而方便判斷。
當然,課堂教學中的學困生問題還有很多,學困生的轉化教育工作可謂任重道遠,這需要我們教師的智慧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