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鑫,賈連群,冷 雪,曹 媛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臟象理論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遼寧 沈陽 110032)
黨的十九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明確了創新在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中的不可或缺性與重要性,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勢在必行。《“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1]指出,中醫藥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具有引領生命科學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和“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通過科技創新發掘中醫藥科學內涵,推動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是實現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高校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搖籃,中醫藥專業學生是中醫藥發展的中堅力量與儲備人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具有創新意識,也有一定參與科研項目等創新活動的意愿,但是整體科研能力不足[2]。一項對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本科生的調研結果顯示,從整體水平來看,本科生科研能力較為欠缺,究其原因,大部分學生認為與實驗教學內容設置不能追蹤前沿熱點、實驗教學資源不夠豐富等因素有關。同時很多學生表示希望能夠擁有接觸科研的條件和機會,以培養個人科研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3]。對云南中醫學院學生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學生了解科研內涵,對科研活動興趣濃厚,想參加科研相關知識講座,但大部分學生并未發表過論文,對自己科研實踐活動的參與度也不是十分滿意[4]。所以,在創新驅動戰略背景下,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應成為重要環節。
筆者現就職于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臟象理論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帶領大學生進行科研實踐過程中,對于大學生培養模式與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悟。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臟象理論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占地面積3 030平方米,有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230臺(件),擁有分子生物學與形態學功能區、中醫臟象機能功能區、細胞成像與功能分析功能區以及中藥分析功能區4個科研技術攻關團隊,同時組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室,定期組織大學生開放日活動、大學生走進科研系列活動,成為“遼寧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創新研究基地”。豐富的科研實踐資源與優越的科研環境為大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提供了便利條件。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創新能力尤其是創新實踐能力不足、綜合素養較低、創新意識欠缺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因此,項目組認為將高校豐富的科研資源與教學資源相融合,以項目為導向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項目與教學課堂、文化素養、創新意識、科研實踐“四結合”,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積極探索科研前沿,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以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加強項目為導向的科教融合,加強實驗室對本科生培養的有力支撐,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知行合一,讓重點實驗室不僅在科學研究中發揮作用,也為課堂理論教學和社會服務提供有力支撐,是中醫藥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結合實驗室工作經歷以及帶領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體會,基于創新驅動戰略背景,對以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以項目為主線的“一主線四結合”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見圖1)進行梳理探討,為中醫藥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圖1 以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以項目為主線的“一主線四結合”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專業理論課程體系是本科教育的根本所在,目前中醫藥課堂教學采用傳統教師直授模式。即使教學處于由“以教師為主導”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過渡的階段,學生科研能力與創新精神仍然較為欠缺,相對于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更關注成績的高低。就目前的課程體系而言,對學生理論培養更有優勢,而獨立思考處理問題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5]。“項目+教學”一體化培養模式以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將豐富的科研資源與一線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在大型儀器觀摩第二課堂以及實驗室相關選修課教學中,將科研項目實例及科研成果融于其中,豐富教學內容。在大型儀器觀摩第二課堂等操作性較強的課堂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將項目內容與大型儀器實驗技術相結合,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掌握大型儀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應用范圍;對于實驗室相關選修課如科研儀器入門指導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將在研和結題項目作為應用點,融合項目成果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結合科技前沿拓展思維,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
精神力量是一個民族的自立之根、自強之本,如果一項事業沒有精神支撐,不可能得到持續長久的發展。綜合素養是大學生科學認知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科研項目是實驗室第一生產力,而文化素養是科研項目實踐的基礎,因此重點實驗室是大學生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項目+文化”一體化培養模式以實驗室為依托,定期開展實驗室開放月系列活動、科研講座、實驗儀器技術培訓等,加大學生科學素養培養以及中醫傳統文化宣傳的力度,使學生發現創新來源于文化,發現中醫大家的文化理念以及科學家攻堅克難、腳踏實地的探索精神與他們的科研項目密切相關,科研項目的實踐過程離不開文化素養的積淀,提高學生對道德取向、科研價值以及社會責任感的認知,以此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科研項目體會團隊合作,增強合作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個人創新的源泉。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參與科研項目、參加科研訓練過程是激發學生科研興趣與創新熱情的重要途徑,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發現、分析并有效解決問題,同時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項目+創新”一體化培養模式以重點實驗室為依托,繼續開展大學生走進科研系列活動、實驗技術及大型儀器操作培訓活動。邀請參加過此類科研活動的指導教師和學生,多學科、多專業師生共同參與,圍繞中醫藥以及現代生物醫學的前沿熱點問題,聯系課堂所學專業知識,闡述科研項目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支撐作用。鼓勵學生在活動和互動中培養科研思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增強創新意識,樹立對本專業的信心,開闊視野,進而提升創新能力。此外,通過分享各自研究領域的發展與瓶頸問題,通過多學科融合與跨專業思維碰撞,迸發出新的靈感。
科研項目是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與有力載體,積極推動了大學生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培養。科研項目實踐過程與傳統教學模式能夠相互補充、彼此促進。目前,由于實踐活動形式單一、開放性低,尤其對于本科生來說,可以參加的科研項目十分有限。學生思維創新與學術創新是創新能力提升的本源所在,在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還不太成熟時,還不清楚自己在科學研究中的興趣點。學校應鼓勵學生,讓學生及早接觸科學研究,提升科研參與度,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指導他們選擇自己的課程以及科研方向,為本科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創造各種便利條件。
“項目+實踐”一體化以實驗室為依托,圍繞實驗室現有的研究方向成立項目興趣小組,一方面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的參與程度,讓學生在參與科研項目過程中,體驗團隊成員密切合作的團隊精神,近距離接觸本專業領域的頂尖人才。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技術、場地、實驗儀器設備、管理等支持和服務,教師圍繞科研項目的立題依據、標書撰寫、項目實施、總結報告書等全方位指導,輔助感興趣的學生在中醫藥基本理論、中醫臨床應用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同時,通過科研項目實踐,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參與“挑戰杯”與“互聯網+”等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比賽完善科研項目設計,熟悉項目申報書的撰寫、路演、答辯等環節,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綜合能力。此外,還可以利用項目搭建供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全力支持學生參加校內外前沿學術會議,為學生提供交流經驗、開闊視野、共享資源的機會,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創新驅動戰略背景下,中醫藥院校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借助遼寧中醫藥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優勢資源,通過對“一主線四結合”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梳理探討,以拓寬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路徑,充分將科研項目與教學、文化、創新、實踐有機結合,交叉融合,資源共享,初步構建契合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模式、新體系,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的中醫藥創新人才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