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吳洲鵬 ,劉曉艷 *
(1.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構思—設計—實踐—運作(Conception-Design-Implement-O peration,CDIO)教學模式是國際教育學改革的最新成果,包括構思、設計、實踐和運作4個方面,重點是“基于項目的教學和學習”,在整個教學項目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認知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1]。目前,CDIO教學模式逐漸應用于護理專業實習、見習[2]與規范化培訓[3]中,多個文獻證實該模式有助于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有助于激發護理工作中的合作意識,提高整體臨床護理教學效果[4-5]。
國內血管外科護士搶救能力培訓多采取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應用視頻、PPT等,且偏重剛定科護理人員的崗前培訓,培訓效果有限[6];而在崗護士培訓主要是模仿、重復的學習活動,不利于應急搶救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培訓效果不佳。本研究將CDIO教學模式應用于血管外科護士急癥搶救技能培訓中,以提高其綜合搶救能力。
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選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血管外科40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同意書。
采用試驗對照方法。按照年資及工作相關情況將40名護士的信息錄入表中,每名護士分配一個編號。奇數號為試驗組,共20人,年齡(28.25±3.65)歲;男性6人,女性14人;護士 6人,護師11人,主管護師3人。偶數號為對照組,共20人,年齡(28.89± 3.26)歲;男性3人,女性17人;護士 5人,護師 13人,主管護師2人。兩組性別、年齡、職稱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血管外科成立專門的教學小組,包括護士長2名、高年資帶教護士2名、護理骨干2名,均為主管護師或副主任護師;血管外科醫師2名,均為副主任醫師。這8名成員全面參與對照組和試驗組的所有教學活動,兩組教學時間均為120學時。
教學小組成員參考現有血管外科疾病搶救流程、規范、應急預案及協和醫院主編的《血管外科護理學》教材,編寫血管外科護理搶救手冊,內容分為4部分:急性下肢缺血等7類疾病,肺栓塞等6種應急預案,出血搶救情況下穿刺抽血等技術操作,血管外科患者院內轉運等6種醫護配合急救操作。
1.3.1 試驗組 采用CDIO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1)構思:教學小組在血管外科護理教學病例基礎上,列舉12項獨立的常見血管外科急癥學習任務,涉及理論知識、搶救流程、搶救物品、搶救護理記錄書寫、搶救專科操作技術、基礎操作技術以及醫護配合7個種類。
(2)設計:①教學小組分成A、B兩個小組,各有1名醫師與3名護士。將試驗組以年資進行新老搭配,分成16個觀察小組,A、B兩組各負責8個觀察小組。②每個觀察小組承擔5~6項學習任務,包括相應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依據、治療與護理措施的理論知識;細化搶救流程,解讀具體步驟,對血管外科醫護人員的工作進行具體安排;完善各類搶救過程中物品的使用,從結構、功能與使用3個方面進行整理;強調搶救過程中護理記錄的書寫細節,根據相應疾病的種類制定護理記錄模板;規范從基礎技術到醫護配合操作,使搶救操作步驟更加細化。③教學小組成員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查找文獻、補充細節,每周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并制作課件,由帶教小組監督、指導及修改。④按照搶救場景的發展過程,各個小組將負責的學習任務進行整合,還原完整的搶救場景,教學小組全程輔導。
(3)實踐:針對12種血管外科急癥搶救場景,分批對試驗組進行培訓,每種場景學習3周。第一周帶教教師將課件提供給試驗組,由小組成員以角色扮演方法進行情景演示,教學護士長與帶教教師現場解答問題;第二周教學護士長對試驗組進行提問考核,以達到鞏固學習的目的;第三周全體成員自由組合練習。
(4)運作:教學小組隨機挑選幾個疾病,現場抽選護士組成搶救團隊,模擬搶救過程,結束后鼓勵護士互相交流,提出問題,并帶領試驗組分析問題,完善細節,總結反饋。
1.3.2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具體如下:(1)護士長與帶教教師分批次講解手冊內容,演示操作過程。(2)將講解和演示內容的文字版資料打印裝訂成冊。(3)將視頻備份在專用計算機上,技能手冊存放于教學文件專區,以便護士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4)每月底護士長負責搶救流程以及醫護配合急救操作的提問考核,帶教護士負責急救技術考核。
1.4.1 理論和操作考核 培訓結束后,對兩組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理論考核采取紙質形式,包括基礎知識(40分)和專業技能知識(60分),限時60分鐘,兩組均由相同教師閱卷。操作考核內容為6項基本操作,每項滿分100分,兩組均由相同教師監考,取6項操作平均分。
1.4.2 小組搶救情景綜合評價 教學小組預設新的場景,兩組分別以抽簽方式形成4個組,每組5人,組成搶救團隊進行考核。教學小組按照綜合評價標準量表進行綜合評價。該量表在已有的綜合評價量表基礎上修訂,包括病情變化應急能力、搶救流程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搶救物品使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護理記錄書寫能力6個維度27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差”至“優秀”依次為1~5分,滿分135分。量表6個維度的內容一致性系數為0.805~0.846,說明內部一致性較好。KMO值為0.806。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n試驗組對照組20 20 t值P組別 理論考核85.26±5.27 76.57±5.60 6.841<0.01操作考核91.80±2.54 90.89±2.66 1.477>0.05
調查顯示,除護理記錄書寫能力維度外,兩組綜合評價標準量表其余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綜合評價標準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綜合評價標準量表得分比較(±s,分)
維度t值P病情變化應急能力搶救流程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搶救物品使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護理記錄書寫能力總分試驗組(n=20)21.87±1.34 16.01±1.28 16.55±1.14 22.79±1.80 17.44±0.53 16.56±1.14 110.14±3.28對照組(n=20)19.43±1.62 12.86±1.07 14.00±0.82 19.29±1.11 14.43±0.98 16.14±1.35 95.14±4.21 3.053 4.961 4.869 4.288 7.133 0.645 7.418<0.05<0.01<0.01<0.01<0.01>0.05<0.01
目前醫患矛盾頻發,工作壓力較大,導致護士不斷流失,尤其是年輕護士[7]。CDIO教學模式通過構思、設計、實踐、運作4個步驟,將護士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主動學習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一個血管外科疾病搶救場景內,護士需要主動參與,充分將理論知識、操作技能以及搶救流程融合在一起,自覺將知識融會貫通。本研究中,試驗組護士需完善相應疾病搶救細節,整理出單項學習任務的培訓課件,這間接地督促其通過參考書籍、數據庫資源和網絡資源進一步學習,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結果顯示,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實踐技能學習中,護士從被動學習者變成培訓者,以團隊形式將自己參與整理的搶救知識對其他護士進行培訓,充分提高了護士的教學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提升了溝通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操作考核成績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原因可能是:(1)本研究中所有護士均為血管外科專科護士,本身就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在科室常規質控中急癥搶救操作是必考項,護士對操作內容比較熟悉。(2)單純操作考核內容簡短,方法單一,在考試前只需要花費很短時間加強記憶就可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單純操作考核結果并不能作為護士技能評價的唯一標準,本研究中試驗組搶救流程應用能力、搶救物品使用能力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血管外科護士搶救技能的提高不能依賴單純的操作培訓,而需要培養其多方面的能力。多項研究證實,CDIO教學模式可以綜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包括團隊合作能力、分析總結和創新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信息素質以及臨床實踐能力[8-10]。
本研究中,CDIO教學環節通過急救情景再現實施分步驟培訓,引導護士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采取正確的搶救措施,將各項操作無縫銜接,在緊張復雜的情景中全面提高護士的綜合搶救能力。多次分批培訓反復強化護士的學習意識,護士與教學小組共同討論,提高了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搶救情景綜合評價結果顯示,除護理記錄書寫能力維度兩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外,其他5個維度得分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為:(1)在血管外科日常工作中,急危重癥患者數量較多,責任護士書寫護理記錄頻繁,書寫熟練。(2)護理文件的書寫質量是科室常規質控檢查的重點內容。(3)急危重癥患者護理記錄具備法律效力,護士重視程度較高。
綜上所述,將CDIO教學模式應用于血管外科護士急癥搶救技能培訓中,改善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