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芮,陳新梅,趙沐晨,李 萌,王莉茹,許國寧,黃敬璇
(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
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日益嚴峻[1],其中應激事件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2]。大學生十分關注社會熱點,但他們生活閱歷相對較少,很多人缺乏應對危機事件的經歷和知識[3]。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播速度快、彌散性廣泛、無特效藥物等特點[4],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同時疫情暴發正值寒假期間,為控制病毒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5],使大學生居家時間延長。各高校相繼開展線上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常規學習方式,也容易導致其心理狀態產生變化。在此情況下,本研究以山東中醫藥大學學生為對象,調查其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為高校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導措施提出相關建議,對幫助大學生妥善解決身心健康問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調研對象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全體在校生,采用隨機抽樣方法,于2020年7月1日9:00開始通過問卷星發放問卷,至2020年7月15日20:00結束,共收到調查問卷1 502份。
1.2.1 焦慮自評量表 參照焦慮自評量表(SAS,共20題)測定當代大學生的焦慮程度。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60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2.2 學生總體焦慮自評問卷 在問卷內容設計方面,調研小組參考大量文獻,從大學生基本信息、對疫情的認識情況、居家期間的心理變化因素、心理調適和中醫藥抗疫等方面進行問題設置。問卷包含55道題目,可分為5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人口學特征的調查,第二部分是關于調研對象對新冠肺炎認識與防護的調查,第三部分是對調研對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第四部分是對調研對象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的調查,第五部分是對調研對象關于中醫藥防護的關注與認識的調查。
小組成員通過問卷星設置每個IP地址只能作答一次,并將填寫時間小于60秒的問卷篩除。問卷不需要調研對象填寫真實姓名、聯系方式或其他個人信息,確保了調研對象在填寫時無任何顧慮,提高了有效率。
問卷星自動收集調查數據,統計整理,并支持使用SPSS或Excel軟件導出,方便數據處理工作。
(1)小組成員運用Excel軟件,統計學生一般情況及其對新冠肺炎防護相關問題的回答,分析學生基本狀況及對新冠肺炎的認識。(2)小組成員參照焦慮自評量表計算學生得分,判斷其是否有焦慮情緒。(3)小組成員運用SPSS軟件,通過卡方檢驗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因素逐項檢驗,分析結果。
本次調研共收回問卷1 502份,根據質量控制條件將答題時間不足60秒的問卷篩除,得到有效問卷1 486份,有效回收率為98.9%。調研對象一般情況見表1、2。

表1 大學生年級分布情況(n=1 486)

表2 大學生居住地分布情況(n=1 486)
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對疫情基本認識較好,但對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正式名稱等細節掌握不足(見表3)。這與學生對SARS的認識程度相似[6],認識率卻高于SARS。學生認識率提高,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對此次疫情進行了十分全面的講解與宣傳,另一方面與社會科技進步、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有關。此次疫情中,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速度比SARS期間使用報紙和電視獲得信息的速度快得多[7],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全面的信息。

表3 大學生對疫情的認識情況(n=1 486)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總體焦慮自評問卷評分為(38.86±6.22)分,高于國內常模的(33.80±5.39)分[8]。大學生正處于從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新冠肺炎作為一個重大應激源,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造成了很大影響。問卷數據顯示,雖然學生心理狀態總體趨于平靜,但仍有部分學生存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見表4)。造成學生焦慮的原因首先可能是此次疫情具有高傳染性、普遍易感、與普通流感癥狀相似等特點,導致疫情迅速擴散,且學生無法判斷周圍人是否患有新冠肺炎,增加了內心的恐慌,易誘發心理狀態方面的變化;其次,疫情初期口罩、溫度計、消毒液等防護用品供給不足,加劇了大學生面對疫情時的無助感,也容易導致其產生焦慮心理;最后,就學生自身來說,疫情期間居家隔離,娛樂交往受到阻礙,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9],且由于疫情信息過載與謠言傳播,加重了心理負擔,從而產生焦慮心理。

表4 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狀況統計(n=1 486)
本研究以學生焦慮情況為因變量,學院、學歷、居住地、對疫情的認識與防護、與父母產生矛盾的頻率為自變量,采用卡方檢驗方法進行分析。卡方檢驗顯示,學生對疫情的認識程度與其焦慮心理顯著相關(P=0.02),且在疫情防護方面,焦慮學生選擇使用錯誤方式進行防護的比例高于無焦慮情況的學生。由此可知,學生對新冠肺炎的認識程度越高,疫情防護行為越科學,心理狀態波動也越小。此外,卡方檢驗結果還顯示,學歷、居住地、與父母產生矛盾的頻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P<0.05,見表 5)。

表5 影響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因素
通過對山東中醫藥大學學生的調查可知,大部分學生(85.2%)表示會主動關注與中醫藥抗疫相關的信息。卡方檢驗結果顯示,是否關注中醫藥抗疫信息與學生就讀學院顯著相關(見表6)。

表6 各學院關注中醫藥抗疫的學生人數
3.1.1 學歷 調查數據顯示,焦慮學生占比本科生高于研究生,本科生情緒波動更大。分析原因,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經歷的豐富,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逐漸增強[10],外界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逐漸減小,學生心理抗壓能力增強,能夠更為客觀地對待突發性事件;另一方面可能是研究生學歷的學生所學知識更為廣泛,對疫情的認識更為科學全面,能夠減輕對疫情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
3.1.2 居住地 調查數據顯示,居住地為大城市的學生焦慮情況最為明顯,這與大城市的特點有關。首先,大城市經濟發達,吸引大量外來人員,人口流動量大[11],感染風險較高;其次,大城市交通發達,公眾活動范圍較廣,接觸人員較多,感染風險增大;最后,大城市網絡發達,公眾獲取疫情信息的渠道較多,學生難以妥善處理自身在短時間內獲得的大量信息,極易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引起焦慮情緒。
3.1.3 家庭因素 根據調查數據可知,學生與父母產生矛盾的次數越多,其心理受到的影響越大。首先,這可能是由于家庭作為社會組成最基本的單元,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環境,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次,大學生與父母產生矛盾,容易降低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影響學生的幸福感[12],不利于身心健康;最后,父母與子女產生矛盾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仍是雙方缺乏溝通。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可有效減少雙方產生矛盾的頻率,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3.1.4 中醫藥抗疫 中醫學院、藥學院、針灸推拿學院、護理學院、眼科與視光醫學院等與醫學相關的學院學生關注中醫藥抗疫信息的比例較高,這種學院之間的差異源于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職業認同感是學生對職業的感受和認知的體現,也是其對自己未來職業的期待與承諾[13]。學生所學專業與中醫藥密切相關,在職業認同感的作用下,其主動關注中醫藥抗疫的可能性更大。國家運用中醫藥進行抗疫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對中醫藥的自信,有效調節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實踐證明,將中醫藥運用到抗疫過程中,使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患者,在縮短病程、延緩疾病進展、降低死亡率方面效果明顯[14]。中醫藥抗疫的顯著效果也堅定了學生的抗疫信心,有效減少了負面情緒的產生。
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識雖較SARS有所提高,但仍需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新冠肺炎認識不足極易導致其防護松懈,不利于疫情防控[15]。雖然我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國外輸入型病例與本土無癥狀感染者人數仍在增加,對待疫情防控,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因此,高校可通過針對性宣傳,如張貼宣傳標語等,使學生掌握全面正確的防護知識,保持警惕心理,做到防護常態化。
高校應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出正確評估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如開展一對一心理輔導、開設心理團體訓練課程等,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心理變化,助力大學生身心健康。但基于對學生心理狀態影響因素的分析可知,造成學生心理狀態變化的因素不盡相同,高校應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本科學生,學校可開展疫情知識宣傳講座,加強學生對疫情的正確認識,也可舉辦手抄報征集活動等,督促學生主動查詢抗疫信息,獲取正確的防疫知識。對于居住在大城市的學生,學校可加強對其健康狀況的詢問,建議學生減少外出,并開通熱線電話,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幫助學生正確辨別過載的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因家庭因素產生焦慮情緒的學生,學校可通過聯系家庭成員開展家校合作,解決學生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減少負面情緒,幫助其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
中醫藥在此次抗疫中凸顯的優勢有利于中醫藥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中醫藥高校可對此次疫情中中醫藥抗疫人員、事跡、療效等進行大力宣傳,加強學生對中醫藥防護的認識和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指導學生運用中醫藥知識進行防護。此舉一方面能增強學生的抗疫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對中醫藥的宣傳與推廣。中醫藥是祖國醫藥文化的瑰寶,中醫藥高校理應將此傳承發揚。
雖然疫情期間大學生心態總體趨于平和,無嚴重焦慮心理,但該問題仍不容忽視。各高校應針對不同學歷、居住地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影響因素,開展廣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不同層面的心理健康支持,提高學生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心理問題,助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