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凱晴,龐曉麗,張 弛,白 琳,吳曉琪,謝曉蕓
(韶關學院醫學院,廣東 韶關 512026)
人口老齡化加快給醫療養老護理行業帶來機遇,目前我國家庭結構多為“4-2-1”模式,單純的家庭養老已無法滿足復雜的家庭養老和醫療護理需求。老年人患病時間較長、患病率較高、并發癥較多、治療難度大,對長期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加[1]。韶關市是粵北地區一個欠發達城市,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不完善,醫療條件相對落后[2]。截至2020年9月底,韶關市60歲以上老年戶籍人口為57.48萬人,占全市戶籍總人口的17.1%。因此,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老年護理行業,加快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采取區域化的養老護理事業建設十分必要。當前,關于欠發達地區養老護理的相關研究十分匱乏,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韶關市養老護理人員職業現狀及培訓需求,為推動韶關市老年護理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采取方便抽樣法選取韶關市8家養老機構以及3所醫院共150名養老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9份,有效回收率為86.0%。
1.2.1 調查工具 查閱養老護理相關文獻,依據《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自行設計養老護理人員職業現狀及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問卷由3部分組成:(1)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籍貫、文化水平4個條目;(2)目前養老護理行業發展現狀,包括單位性質、聘用方式以及成為養老護理員的原因等12個條目;(3)養老護理人員培訓需求,包括培訓需求程度、參加培訓的目的、可以接受的培訓頻率和時長等8個條目。
1.2.2 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以無記名方式開展,調查前向受訪者說明調查目的、內容,現場填寫問卷,當場回收。
本研究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雙錄入校驗。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以構成比進行描述,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顯示,韶關市養老護理人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性占96.9%;以>45歲者為主,>55歲者占12.4%;初中及以下學歷者占82.9%,且以本地人為主(見表1)。
表1 養老護理人員基本情況(n=129)
2.2.1 工作情況 此次調查發現,韶關市養老護理人員聘用方式主要為合同工,以初級職業資格從業者居多,有29.5%的人未取得資格證(見表2)。養老護理人員主要工作內容(見表3)。
表2 養老護理人員工作基本情況(n=129)
表3 養老護理人員主要工作內容(多選)
2.2.2 就業目的與工作滿意度相關性分析 超過半數養老護理人員選擇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原因為工作地點合適、為老年人服務很開心(見表4)。被調查者均對目前工作表示認可,22.5%的人表示非常滿意。89.1%的人的家庭成員對其工作持支持態度。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0小時的占56.6%,同時照顧老年人數量大于5人者占69.8%,57.3%的養老護理人員薪資達到3 000元以上(見表5)。
表5 養老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及相關因素
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檢驗進一步分析其工作滿意度,尚不能認為養老護理人員每天工作時長、平均月收入以及目前照顧老年人數量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性影響,但家庭成員支持情況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性影響(見表6)。
表6 工作滿意度與相關因素的Kruskal-Wallis H秩和檢驗
2.3.1 培訓意愿 調查顯示,62.7%的養老護理人員在進行老年護理工作前參加過老年護理相關培訓,63.6%的人培訓需求非常迫切,27.1%的人表示可有可無。不愿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為與工作時間沖突和需要自行承擔費用(見表7)。
表7 養老護理人員培訓意愿
2.3.2 培訓需求(見表8)
表8 老年護理人員對培訓的需求(多選)
3.1.1 就業門檻低,人員結構不合理 此次調研結果表明,韶關市養老護理人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整體年齡偏大,學歷層次較低。養老護理是一項既細致又繁重的工作,一些失能或者有心理障礙的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依賴性較強,需要為他們提供保姆式日常生活照料[3],常常要搬運行動不方便的老年人,因此男性比女性更具優勢。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只有極少數男性愿意從事老年護理工作。
養老護理人員學歷低是行業普遍現象。長久以來,由于社會對養老護理的認知存有偏差,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護理人員不愿意從事養老護理工作,使得養老護理人才嚴重緊缺,就業門檻一再降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共同頒布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將養老護理員的準入標準從初中學歷變為無學歷要求。在實際工作中,老年人由于全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多數患有一種或多種疾病,一旦生病或發生意外,康復期相對較長,且容易出現多種功能障礙和遺留各種后遺癥[3],這就對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一方面,需對當前養老護理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鼓勵掌握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從事養老護理工作。
3.1.2 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人員配比不科學 56.6%的養老護理人員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0小時,一名養老護理人員同時護理10位以上老年人的現象并不少見。《民辦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規定,護理人員與其服務對象的配比分別為:服務對象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理的,配比不低于 1∶8;需要半護理的,配比不得少于1∶5;需要全程護理的,配比不低于1∶3[4]。老年人需要家庭關懷和親人的幫助與照料,而在一些養老機構中,由于親人不在身邊使得這種心理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容易使其產生孤獨感[5]。合理的人員配比不僅可以減輕養老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也能更全面地顧及老年人的心理變化。但高強度的工作使養老護理人員應接不暇,全面照護的設想難以實現。
3.1.3 工作滿意度較高 養老護理人員照顧的老年人越多,收入就越低,獲得的主觀支持也就越少,工作壓力也就越大[6]。該地區養老護理工作強度大、時間長的現狀與國內大多數調查結果相似,但前者工作滿意度較高。其中,表示滿意的占58.1%,非常滿意的占22.5%,高于顧桐語等[7-8]的調查結果。調查顯示,該地區養老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高的原因有:當地經濟欠發達,就業機會少,老年護理工作就業門檻低,給下崗或無業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收入相對穩定,大部分養老護理人員年齡較大、文化水平低,對職業發展及福利待遇要求不高。研究發現,養老護理人員月收入高于2019年韶關市最低薪酬標準規定的1 210元,99.2%的人年收入明顯高于2019年《廣東統計年鑒》[8]報告的韶關市全市常住居民人均最低可支配收入(23 676元);80%以上的養老護理人員是本地居民,工作地點離家較近,上下班方便,能兼顧自己的家庭,得到家人支持。
63.6%的養老護理人員表示非常需要相關培訓,65.9%的人希望通過課堂講授、專家講座的方式根據老年人的特點開展相關知識學習,提高自身服務水平。成人學習具有問題式、即學式、結果式等特點,他們的學習動機往往具有很強的理論實用性和鮮明的專業性,即希望所學知識可以立即應用于實際工作。關于培訓內容,職業道德和相關法律法規、護患溝通技巧、老年人常見疾病照護知識、老年人心理護理知識、老年康復護理知識以及老年安全知識等需求程度相差不大。養老護理人員的主要工作為生活照料,76.0%的養老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開展老年人生活護理技術培訓。研究結果顯示,24.8%的調查對象因培訓效果不滿意而不參加培訓,再加上讓養老護理人員一次性擠出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參加培訓也不符合實際。因此,開展針對性的、有效、實用的培訓尤為重要。
目前,醫學護理模式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意味著養老護理人員不僅要密切關注養老機構中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還要掌握心理疏導、提高老年人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知識和專業技能[9]。主管部門要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養老護理在社會上的認可度;引進人才,優化養老護理隊伍人員結構,為我國養老護理事業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大部分養老護理人員學歷較低、接受能力較差,老年護理培訓應以臨床案例展開,利于其接受。老年護理人才培養要在高校以及職業學校中進行,通過開設老年護理專業,培養具有扎實老年護理專業知識以及熟練操作技能的老年護理人才。就長遠發展來看,政府等相關部門應重視改善老年護理人員就業環境,為吸引更多老年護理人才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