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 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總結點評,這種教學方法無法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嚴重影響課堂效率。基于此,本文就構建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策略展開探討,分別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施合理的過程性評價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并列舉了相應的課堂實例,幫助學生提升信息素養,從而促進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一節高效的信息技術課,應具備五個特征: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廣泛的認知范圍;有深層次的認知體驗;有高層次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科知識的有效遷移運用。因此,構建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要堅持以“問題探究為主線、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原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教學策略。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一)巧設目標情境,激起學生的創作激情
將直觀的東西展示給學生,如電腦繪畫、電子板報和電腦動畫等作品,學生以好作品為范本,有了具體、明確的目標,能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當向學生展示優秀作品時,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然后分析思考作品的關鍵問題,最后建立目標,制作出自己的作品來。如閩教版四年級上冊《逛海西,排游記》一課,教材要求編排游記。教師首先展示兩篇《游福建土樓》文檔,一篇是單調的文字組成,另一篇有藝術字、圖片和邊框等元素。然后提出問題:“對比兩篇文檔,你喜歡哪一篇,并說出理由。”學生通過賞析,都表示喜歡有配圖的文檔。接著教師又問:“第一篇文檔怎么修改,才能趕上第二篇文檔的藝術水平?”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說出了它們的異同;最后教師再問:“第一篇文檔怎么再修改,使它超越第二篇文檔的藝術水平?”此時,學生產生了自己制作一篇更好的游記的愿望,最終編排出獨具個性的游記。
(二)巧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的知識運用
世事洞明皆學問,說明知識源于生活。生活情境是指教師創設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學生對經歷過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容易產生研究的關注點,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實踐價值,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目的。如閩教版五年級上冊《網上查找資料》一課,教材要求制作小學生交通安全知識宣傳卡片。教師將學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情景教育基地”的體驗引入課堂,“道路交通安全情景教育基地”是指學校操場附近的道路變身十字路口,路面上劃有斑馬線、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交通安全標識一應俱全;此外,路口還設立了紅綠燈,走在校園內,就像走在城市的馬路上一樣,還有民警來上交通安全課。正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使他們在課堂上興致勃勃,很快便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掌握了網上查找資料的操作方法。
(三)巧設游戲情境,凸顯學生的童真童趣
好玩是人的天性,用游戲設置教學情境正是對這種天性的承認和尊重。游戲情境就是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所創設的情節和環境。一個好的游戲情境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可以讓幼兒對體育游戲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游戲帶有競技性和挑戰性,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會融入進去,并自主地學習相關的技能技巧。游戲教學要求學生在玩中學,在學的過程中玩,實現寓教于樂、開發智力的目標。如閩教版六年級下冊《小貓走迷宮》一課,教材要求制作小貓走迷宮游戲。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學會用鍵盤按鍵控制角色動作,自主體驗Scratch迷宮游戲,學生學習Scratch的欲望自然而然產生,然后逐步開展制作迷宮游戲的六個步驟:設計平面迷宮圖、選擇游戲角色、制定游戲規則、編寫游戲腳本、測試游戲效果、優化游戲腳本、改善游戲效果。整節課,學生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障
(一)問題教學法,我的問題我解決
問題教學法以情境引出問題,按照既定的目標,應用各種思維活動、技能操作等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巧設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問,有了疑問,才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打開學生智慧的大門。如閩教版三年級下冊《菁菁校園》一課,教材要求畫樓房的輪廓和窗戶及復制窗戶。教師演示的過程中,沒有選定窗戶圖形,而是直接打開“編輯”菜單,“老師發現電腦中的復制按鈕是灰色的不能單擊怎么辦?”這時學生感到很困惑,教師適時提出“能不能從課本中找到答案呢?”聽了教師的提示,眼明手快的學生欣喜道:“報告老師,因為您忘記選定窗戶圖形”。此時,其他學生通過操作驗證了這個結論。接著教師正確演示復制功能,“老師又發現,怎么點了復制按鈕后,卻沒有再變出一扇窗戶圖形呢?”學生學會剛才的方法,向書本“老師”請教并解答:“老師,您復制之后還要單擊粘貼命令,才能成功變出窗戶圖形”。通過將“選中、復制、粘貼”知識問題化,指引學生逐步向正確的結論靠近,最后問題得到解決。
(二)嘗試教學法,讓任務引領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針對某個問題進行嘗試練習,當學生基本弄清了問題后,教師再做講解,形成了“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教學模式。大部分信息技術教材都是以主題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從教材主題中提煉出任務,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嘗試完成任務。如閩教版五年級上冊《制作有動畫效果的幻燈片》一課,教材要求用自定義動畫制作簡單的連續動畫。教材以“歡喜中國年”為主題,根據此線索,教師設置了“竹報平安”的學習任務,利用幻燈片中“男孩、爆竹、煙火”三張圖片制作放爆竹的動畫。學生一聽到放爆竹,都興奮地躍躍欲試,進入到“竹報平安,又快又響”的角色狀態,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的形式成功解決了爆竹圖片的路徑、爆炸效果、音效、開始時間等重難點。整個過程,學生的創作熱情高漲,知識點在放爆竹歡樂的活動氛圍中得到理解和掌握。
(三)平臺教學法,展多元學習方式
網絡平臺匯集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進行個性化學習,更適合進行合作、討論、自主、探究等學習,便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應用網絡平臺中可以采用演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和啟發教學法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如借助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智慧校園系統,教師可以利用平臺進行智慧教學、智慧評價。學生可以利用平臺智慧學習,完成課前導學,隨堂檢測、自主學習等活動;利用網絡空間曬作品、評價他人作品、分享學習心得。利用平臺不僅留下可視化的學習軌跡,還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借助網絡空間中提供的大量優質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
三、實施合理的過程性評價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點
(一)學生自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自評是指學生對課堂上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通過回顧,把自己的探究發現、探究遇到的問題分享出來。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有重要的意義。如閩教版三年級下冊《魚兒悠悠》一課,課堂中,學生通過繪制小魚等操作掌握曲線的繪制方法,并在繪畫作品的同時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評價。
(二)小組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過程性評價中,還可以開展小組評價,既促進組間的競爭,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又能加強組內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要對同伴的發展狀況做出判斷,要對評價的進程和質量承擔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綜合評價,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采用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形成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通過教師和學生民主參與、協商、交往的過程,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
總之,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施合理的過程性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要精心地設計每一節課,做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創設者、思維靈感的點火者。教師要全面關注學生的認知與個性,從根本上引導學生愿學、能學、樂學,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游建波.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信息技術編寫組.信息技術(福建省義務教育教科書2016年修訂版三年級下冊)[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