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松華
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思維的深廣度受到限制,這就對閱讀教學帶來很多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閱讀深度不夠,閱讀只是局限于文字的表面,缺乏深度閱讀。學生要達到深度閱讀的要求,教師就要嘗試在教學中采用追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深處。追問的定義是指教師運用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向縱深發展,學生的探究活動在教師的追問中層層深入。在選擇追問的時機時,教師要精心對預設的良機精心設計,將這些良機設計在導學時、閱讀中、難點處,促使學生的深度閱讀順利進行。
一、追問在導學處,導進深度閱讀理念
在閱讀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必須采用多種形式進行附加設計,問題輸入法是這些方法最常見的應用。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從意識方面強化對學生提問、啟發和引導,鼓勵學生順利進入課文的深度閱讀,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為認知語文打下基礎。在課堂導學的語境下,學生的閱讀思維處于“準備”狀態。如果教師的探究有趣、有用,自然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作用就很重要。
比如,教《景陽岡》這篇課文時,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信息,用閱讀題來引導:武松打老虎的故事流傳甚廣,家喻戶曉,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有什么實際意義?學生們開始思考和討論,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同學說,要學習武松不怕吃苦的精神;有同學表示,要增強自己的意志力和勇氣,不要畏懼困難。教師不停地問:作者寫了武松打虎,為什么要大量寫他喝酒的情節?在具體的描述中,也凸顯了武松的倔強,這樣的判斷合理嗎?同學們再次進入深度反思環節,課堂上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信息,并結合閱讀題,順利引導學生思考閱讀。在學生們對武松的形象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教師開始提問,讓學生們討論武松的固執和酗酒。這里的追問很中肯,因為酗酒和固執與武松的精神完全格格不入,自然會帶來更加強烈的調節效果。同學們開始深入思考,逐漸明確了閱讀的方向。
二、追問在閱讀中,體味深度閱讀真情
長期以來,教師認為寫作策略單元精讀課文只需要努力寫作,而不是一般的課文閱讀方法。因此,教師在解讀寫作單元的文本時,往往停留在對文章上下文進行調節的步驟上。事實上,大聲朗讀對寫作單元的重要性不容小覷。讀書等于吸納,寫作等于傾吐(葉圣陶語)。學生只有通過朗讀的情感積累洞察力,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溫暖,進而寫出溫暖的作文。
比如,在教學《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借助追問有意識地來導引學生朗讀的感情充沛,以使本單元“了解把事情寫清楚的方法”這一語文要素得到落實。教學中,當教師滿含深情地讀出“站在天都峰腳下向上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這一句時,學生們就“啊”讀出了幾種聲調,拉長的,短促的,先揚后抑等,最終選擇了先揚后抑的讀法,在顫抖的聲調中讀出了天都峰之高,之陡,令人驚訝之余油然而生敬畏之感。對于爬山的過程,師生經過互動,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了“奮力”“攀”“手腳并用”“爬呀爬”“終于”這些詞進行重讀,極言爬天都峰之難和爬天都峰的竭盡全力。
認識文本表達和理解寫作策略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分不開的。激發情感沖動的最佳方法是帶著情感大聲朗讀。真正的學習只是基于情感閱讀的語言學習。即使在閱讀學習策略單元的課文時,教師也不應走捷徑,因為不大聲朗讀會延遲學生的情緒形成,使課文的表現力降低為簡單的詞句連線游戲。
三、追問在難點處,突破深度閱讀瓶頸
在突破課堂最重要、最難點時,教師的選擇可以是利用問題調整。當學生遇到閱讀思維的瓶頸時,教師要對其進行相應的梳理和引導,也可以利用問題進行調整,讓學生深入思考后解決問題,讓扎實的閱讀感知更深刻。因為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困惑,當遇到學生這種情況時,教師會用后續問題讓學生嘗試厘清文章的邏輯線索,厘清線索后解決閱讀問題。追問是不斷增加思考,引出原題,需要和前面的問題形成銜接和聯動規則,教師不僅要仔細設計問題,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群體的閱讀實踐,以提高后續問題的相關性。
比如,在教授《兩莖燈草》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始自主閱讀,了解課文情節、人物等。由于文本是小說,教師主要圍繞三個要素的實施來設計閱讀和引導。課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一定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提問:嚴監生這一形象你怎么看?學生開始閱讀課文內容,對人物展開有針對性的分析。有同學認為嚴監生是守財奴一個,兩株燈草一口氣就咽不下,是活脫脫的吝嗇鬼。有同學說,嚴監生對人和事并不是都吝嗇,這個人很矛盾,我們根本就不能把他定義為吝嗇鬼。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展開問題設計:嚴監生是主角,作者最初將他定位為吝嗇鬼。在我們看小說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人物不簡單,因為他在一些事情上不是很吝嗇。如果分析小說的細節,可以看到這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你讀過《儒林外史》嗎?通過詳細的分析,你能正確認識嚴監生的性格嗎?
教師使用問題作為具體的指導要素,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機會。通過學生閱讀思維的表現,可以看出教學組織和教師指導相對存在,可以引導學生隨著課文內容分析某些人物形象,學生創造的學習感悟會更加豐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發展語感、發展思維……”因此,基于原來的簡單問答,教師要拓展一個可以深耕的空間,通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實踐引向更深的地方,賦予語文課堂獨特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