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村地區是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關鍵陣地,需要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現實、緣由、路徑加以審視。當前,農村地區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存在受眾多元化、內容寬泛化、形式單一化等現實問題。這與農民熱衷封建迷信、專注于解決現實矛盾、沉迷于新興媒體創作等因素緊密相關。因此,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的傳播效果,必須區分群體進行分類傳播,擴大受眾的覆蓋面;圍繞農民切身話題,增強傳播內容的針對性;正面引導網絡輿論,打造有序化的傳播空間。
關鍵詞:農村地區;主流意識形態;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7-012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的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201839193,主持人:南珊妹;2019年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紹興名人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同向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B04
一、邏輯起點: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傳播的現狀
(一)傳播受眾多元化
一是年齡結構的層次性。按照年齡結構劃分,農民群體可區分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兒童等類型,每個年齡層次人群的關注點、興趣不同,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也有差異,這直接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有效性。尤其受當前多元社會思潮的深刻影響,不同群體思想動態嬗變,“農民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道德修養、價值情操正經歷著傳統與現代的交鋒,固守的人倫秩序、小農心理、文化傳統正經受著保守與開放的考驗”[1]。二是文化水平的多樣性。按照文化層次劃分,農民群體大致可區分為高中學歷、初中學歷、小學學歷,以及少數文盲,文化層次的多樣性直接決定了農民理解、吸收、領悟、內化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能力和程度不同。
(二)傳播內容寬泛化
一是傳播內容停留在照本宣科層面,政策宣傳工作居多,脫離農民思想實際。農民群體受限于文化水平、思維習慣、小農心理等因素,對政策宣傳中的政治術語、理論概念不感興趣、理解不清,甚至對文件精神產生排斥心理。傳播主體沒有對宣傳內容進行整合加工,尤其沒有結合農民群體的所思所想進行創造性的內容提煉,勢必會影響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目標的達成。二是傳播內容局限于理論宣講層面,沒有進行深度解讀與闡釋,與農民切身利益脫節。農民群體輕理論重實踐,學習理論宣講的“大道理”的動力不足,但是對就業、收入、教育等切身話題比較感興趣。傳播內容如果不能緊密聯系農民急難愁盼的問題,特別是闡明農民切身利益背后的理念實質,會導致傳播內容流于形式、千篇一律,難以提升農民群體的理論認知能力與水平。
(三)傳播形式單一化
一是沿用傳統媒介傳播主流意識形態,難以滿足農民群體多元的信息需求。農村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主要依靠廣播、電視、墻壁宣傳等傳統媒介,廣播多下發通知,電視節目大都推介商業信息,節目定位和內容與主流意識形態缺乏內在關聯,墻壁宣傳傳遞信息有限,且缺乏靈活性、針對性,難以激發農民群體特別是廣大年輕人的興趣。二是新型媒介利用不足,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民群體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凸顯不足。村民微信群僅停留在政策通知層面,農民成為被動接收者。抖音、快手等新興媒介上,農民群體較為主動,但大部農民群體運用智能手機進行娛樂消遣時,辨別力較低,廣泛轉發標題亮眼、內容低俗的短視頻,較少關注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如果任其蔓延會影響和沖擊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網絡陣地。
二、邏輯展開: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傳播困難的緣由剖析
(一)科學信仰力的淡化:一些農民熱衷于封建迷信
封建迷信的盛行,嚴重束縛著一些農民群體的思維方式,尤其是消極宿命論嚴重沖擊著這部分農民群體固有的文化傳統,制約和壓抑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美好生活,也阻礙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的傳播。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許多落后的封建觀念仍然束縛著一些農民群眾的頭腦,跪神參拜、打卦算命、燒香磕頭等封建迷信活動盛行,嚴重壓縮當前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的傳播空間。
(二)理論解釋力的弱化:一些農民專注于解決現實矛盾
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作為思想指導,提供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指引,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不能直接轉化為立竿見影的政策制度,不能直接以拿來主義解決現實問題,與農民切身利益存在較大的對接落差。因此,在農村進行大水漫灌式的宣傳,缺乏針對性和聚焦化,進而影響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解釋力和說服力。另一方面,農民的關注點在于急難愁盼的現實矛盾,比如農民工就業、家庭收入、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問題,這些現實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會導致農民群眾萌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感、排斥,產生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懷疑,進而加深對一些政策的質疑。
(三)信息獲取力的異化:一些農民沉迷于新興媒體平臺
“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思想和優良的社會風尚不去占領,落后的錯誤思想和消極不良的社會風氣就必然會去占領。”[3]一方面,隨著自媒體的迅猛發展,農村網民數量呈爆炸式增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成為農民群體消遣娛樂、彰顯個性的場所,人們的日常生活片段、情緒體驗、觀點看法可以通過自媒體發布,為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場域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渠道,為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場域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奠定了重要的平臺基礎;另一方面,農村自媒體空間魚龍混雜,嚴重擠壓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空間。農民群體廣泛登錄的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平臺存在大量低俗惡俗內容,或以吸睛標題賺取流量,或大肆宣揚虛假信息,嚴重影響農民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沉迷于娛樂至上的低級趣味和感官享受中,流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價值觀的泥潭中,嚴重沖擊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影響力和引領力。
三、邏輯歸宿: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地區傳播的建構省思
(一)量身打造:區分群體進行分類傳播,擴大傳播受眾的覆蓋面
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場域的傳播要充分考慮不同受眾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關注受眾理論訴求,針對受眾思想實際進行精準宣傳以達成價值共識。一是針對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群體,可以依托農村書屋、鄉村大禮堂等載體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的宣傳與普及,引導他們定期舉辦時政要聞交流互動的沙龍活動,拓展其知識層面,使得他們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宣講者與傳播者;二是針對文化水平一般的村民,可以結合重大紀念活動進行故事性的講述,如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做好革命先輩典型事跡、精神力量、道德品質的挖掘與闡發工作,或圍繞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進行解讀與闡釋,使村民感受到創造美好生活離不開黨的領導,增強其對黨的執政認同與信心;三是可以堅持“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原則,運用村民身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進行宣傳,特別是通過生活條件的今昔對比,引導其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配方新穎:圍繞農民切身話題,增強傳播內容的針對性
在農村場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必須對傳播內容進行整合加工,打造適合農民群體切身實際的專屬配方。誠如馬克思所言,“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4]而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也是當前農民群體最為關心的話題,直接決定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民群體心中的認同指數。因此,必須圍繞民生問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同時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內容必須緊扣農民切身利益,從農民關注的熱點、焦點、疑點、難點問題入手,進行針對性的傳播,才能提升理論指導的感染力、解釋力和引領力。
(三)搶占高地:正面引導網絡輿論,打造有序化的傳播空間
在農村地區,網絡空間已成為農民群體生產生活的新空間,占領網絡空間陣地是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應然之舉。一是基層組織要主動深入自媒體空間,傳播正能量。基層組織除了發揮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的優勢外,還要在村民微信群中發布官方新聞以提升農民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主動發聲,傳播主流聲音,提升村民對于官方信息的認同與信任。二是要鼓勵農民創作主旋律作品,弘揚真善美。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基層組織可以舉辦以重大紀念活動為主題的自媒體作品大賽,將物質激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定期在村里進行展演活動,提升村民參加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使主流聲音入腦、入心、入行,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四、結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當前農村地區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傳播主體、傳播受眾、傳播內容、傳播媒介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邏輯關系,需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與實踐論證,以進一步提升農村場域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徐建飛.“五W”傳播模式下農村場域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6):146.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1.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6.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3.
作者簡介:南珊妹(1991—),女,山西運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