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停,徐宏貴,韓黠蔚,梁立陽,方建培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兒科臨床見習教學是兒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學生接觸兒科臨床的開始,為從學生角色轉換為醫生角色的重要過渡時期[1]。但目前兒科見習教學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即見習帶教教師講課,學生跟查房、床邊教學等,教學效果的評價也多為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存在基礎知識與臨床的脫節,學生對兒科疾病本質、臨床認識的精準度及深度不足等問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動態發展和培養重視不足。為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十分有必要進行兒科見習教學改革及改善評價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索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在兒科見習中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如下。
選取2020年在我院兒科見習的臨床學生120名,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即研究組(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組)與對照組(傳統教學結合總結性評價組)各60名。研究組中男 34 例,女 26例,年齡 21~24歲,平均(22.37±0.42)歲;對照組中男 32例,女 28例,年齡 21~23歲,平均(22.29±0.37)歲。
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結合總結性評價,研究組采用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體系,具體模式如下。
1.2.1 見習筆記 見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寫見習筆記,比如通過閱讀有相關見習內容的基礎和臨床教材、文獻,記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以及掌握知識程度,還有對難點、重點以及疑難問題的理解等,見習帶教教師根據見習筆記,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學習指導,并進行成績的評定。
1.2.2 PPT團隊制作和演講 把見習學生分成小組并組成團隊,布置PPT制作和演講的任務,比如一組學生演講兒童腹瀉病,即需共同準備一個有關腹瀉病的教學PPT,并在特定時間演講。由帶教教師及其他學生對PPT制作水平進行評價,包括對教學大綱的掌握度、對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的掌握度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等。
1.2.3 基礎與臨床融合的PBL病例討論 根據兒科見習大綱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臨床病例,讓學生參與病例討論,病例討論中會涉及基礎與臨床的內容,提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前準備病例討論所需的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然后組織學生參加病例討論,在病例討論中提出基礎與臨床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的基礎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讓學生總結病例特點,并根據病例討論的目的說出自己的看法,通過基礎與臨床融合的PBL病例討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促使學生形成嚴謹的臨床思維,并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此過程中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臨床思維的建立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1.2.4 教學實踐活動 主要評價學生基礎知識水平、醫患溝通能力、運用臨床知識的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等。臨床和基礎課的教師一起參加教學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綜合表現,包括掌握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情況及技能操作能力和實踐教學報告等進行評定。
1.2.5 座談與問卷調查 定期開展學生座談會,在座談會上讓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教師及時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特定的時間,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開展不記名的調查。通過以上方式完成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形成性評價,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1)基本和專業技能考核成績。基本技能考核包括兒科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歷書寫等,專業技能考核包括骨髓穿刺術、腰椎穿刺術、氣管插管、兒童心肺復蘇等,成績均為100分,分值與技能水平呈正相關。(2)學習能力。采用自制學習能力調查問卷評測,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5項內容,單項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以0~5分為范圍,分值越高,學習能力越強。(3)臨床思維能力。采用自制臨床思維能力調查問卷,包括應變能力、疾病信息整合、個案分析能力、診療計劃制定,單項為100分,測評分值越高,提示臨床思維能力越強。(4)教學模式認可度、滿意度。采用自制教學模式認可度、滿意度問卷,前者包括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等內容,總分為100分,>80分為認可;后者包括提高慎獨意識、增強醫患溝通能力等內容,總分為100分,>80分為滿意。
研究組基本和專業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基本和專業技能考核成績對比(±s,分)
表1 基本和專業技能考核成績對比(±s,分)
組別n 基本技能成績 專業技能成績研究組對照組60 60 tP--90.40±4.72 85.42±4.17 6.125 0.000 93.75±3.74 87.73±3.91 8.618 0.000
研究組學習能力各維度即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學習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學習能力評分對比(±s,分)
組別n 自主學習能力 團隊協作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 觀察分析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研究組對照組60 60 tP--4.79±0.19 4.30±0.25 12.087 0.000 4.85±0.12 4.52±0.31 7.689 0.000 4.80±0.13 4.55±0.24 7.095 0.000 4.75±0.21 4.42±0.39 5.771 0.000 4.82±0.12 4.54±0.23 8.360 0.000
研究組臨床思維能力即應變能力、疾病信息整合、個案分析能力、診療計劃制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思維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臨床思維能力評分對比(±s,分)
組別n 應變能力 疾病信息整合 個案分析能力 診療計劃制定研究組對照組60 60 tP--93.59±3.12 87.75±4.30 8.369 0.000 90.42±3.91 85.50±3.20 7.543 0.000 90.72±3.88 84.05±4.20 9.036 0.000 91.64±2.14 85.19±2.81 14.145 0.000
研究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教學模式認可、滿意度對比[n(%)]
目前,兒科見習帶教教師在帶教的過程中大多偏向臨床病例教學,更多分析的是癥狀、體征、檢查和治療,而病例背后的發病機理涉及甚少,與醫學基礎知識聯系不足,對于疾病發病機制的闡述也比較粗略,這會造成學生對兒科疾病本質、臨床認識的精準度及深度缺乏,且采取“一考定成敗”的兒科見習評價體系,往往使帶教教師只重視兒科學課本知識的傳授,對學生見習過程中學習能力的動態發展和培養重視度偏弱。上述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兒科見習教學發展的需要,為達到“厚基礎、強能力、發展后勁大”的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十分有必要進行兒科見習教學改革。
目前精準醫學的發展勢必有更多的技術和學科參與到兒科疾病的診療過程中來,使得學科領域逐漸向更深的專業化方向發展,不斷出現的新知識將產生跨學科的交流。兒科知識點多,有很多知識點會涉及基礎知識,兒科教研室在見習教學中應用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對某個兒科疾病由教學案例相關的臨床和基礎學科教師組成教學團隊,進行有針對性的見習教學,分別從各自專業角度,讓基礎學科的教師講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及藥物治療的藥理,兒科臨床的教師講解疾病的臨床表現及藥物治療,針對同一病例的診斷及治療等對學生進行指導,最后匯總、討論后得出對患兒最有利的診療方案。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好地把學到的基礎知識和臨床聯系起來,既強化了基礎知識,又很好地掌握了臨床知識,并學會了融會貫通。
在開展基礎與臨床融合教學后,如何評價教學效果也顯得尤為關鍵。形成性評價是近幾年國際上推崇的新型教學評價方法[2-3],重在過程評價,貴在即知即改,它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學生知識技能及態度形成過程的跟蹤評價與完善,讓教師與學生明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期獲得理想效果的一種教學評價方法[4-5]。我們將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和形成性評價體系聯合應用于兒科見習教學中,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兒科臨床教師和相關基礎課教師的教學熱情,促進學生對兒科相關疾病基礎與臨床知識的掌握,鍛煉了學生兒科的臨床思維;另一方面形成性評價體系作為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反饋,不斷對教學和學習過程提供雙重的指導和改進[5-6],從而有效地保證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本研究中,研究組所采用的形成性評價形式包括見習筆記、PPT團隊制作和演講、基礎與臨床融合的PBL病例討論、實踐教學、座談與問卷調查等。結果顯示,基本和專業技能考核成績、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評分、教學模式認可度和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以上研究結果提示基礎與臨床融合式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可培養學生見習時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并融會貫通的能力,訓練學生全面的兒科臨床思維,改善兒科見習教學評價方式,激發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兒科見習教學質量,為培養出以臨床勝任力為導向、綜合素質高、崗位勝任力強的卓越醫學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時,對醫學本科生臨床見習教學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對高等院校附屬醫院臨床見習教學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