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穎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近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迅速,但不同高校的工作狀況差異較大,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運行情況受地域、學校類型等多種因素影響[1]。不少研究發現,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偏低[2-3],仲穩山[4]認為,高職高專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應當與本科院校有所區別,因為高職生和本科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有差別的。學生的受益程度是評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指標之一[5],本研究以某醫學院校為例,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對其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影響因素進行探究,以期為構建該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一定實證依據。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對某醫學專科學校47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得到有效問卷47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其中男生152人,女生324人;大一171人,大二210人,大三95人。
1.2.1 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問卷 使用趙崇蓮[1]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問卷,該問卷采用Likert 5點計分,包含服務質量、服務隊伍、服務形式、服務內容4個維度。
1.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使用SCL-90量表評估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有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附加項10個因子,量表總均分和各因子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心理健康程度越低。
1.2.3 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問卷 采用Likert 5點計分,主要評估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了解程度、對心理健康服務所持態度、對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羞恥感、對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信任程度及對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專業能力的信任度[1]。
使用統一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問卷以網絡形式作答。為保障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未按要求作答(多答或漏答)無法提交答卷,問卷回收后再將有明顯反應傾向(如答案具有某種明顯規律)的答卷剔除。
用SPSS 2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連續數據用(±s)描述,離散數據用頻次描述。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Person積差相關回歸分析,檢驗水平α=0.05。
2.1.1 醫學專科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特點整體分析 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問卷各項目理論中值為3分,醫學專科生的問卷總均分為(3.80±0.46)分,服務質量、服務隊伍、服務形式、服務內容4個維度的平均得分也都超過了3分(見表1),說明他們整體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較高。進一步對問卷各維度得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見表1),心理健康服務質量、服務隊伍、服務形式、服務內容的得分差異極顯著(P<0.001),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服務質量得分>服務內容得分>服務形式得分>服務隊伍得分。
表1 醫學專科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問卷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1 醫學專科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問卷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注:***P<0.001
維度 平均得分F服務質量服務隊伍服務形式服務內容4.29±0.59 3.42±0.59 3.53±0.52 3.92±0.62 219.78***
2.1.2 醫學專科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性別差異分析 對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各維度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學生在服務隊伍維度、服務形式維度、服務內容維度和總體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得分上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但服務質量維度得分差異顯著(P<0.05),表現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醫學專科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性別醫學專科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s,分)
注:*P<0.05
維度 男生 女生t服務質量服務隊伍服務形式服務內容總分4.17±0.68 3.44±0.59 3.49±0.56 3.85±0.66 3.75±0.51 4.35±0.54 3.42±0.58 3.50±0.50 3.95±0.60 3.83±0.44-2.95*0.40-1.19-1.60-1.85
2.1.3 醫學專科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年級差異分析 對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各維度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年級學生服務隊伍維度和服務形式維度得分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但服務質量維度、服務內容維度和總體服務需求得分差異顯著(P<0.05),見表3。多重比較結果顯示:服務質量和服務內容兩個維度,均表現為大一學生的得分高于大二和大三(P<0.05),而大二和大三學生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在心理健康服務總體需求上僅表現為大一學生得分高于大二學生(P<0.05)。
表3 不同年級醫學專科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s,分)

表3 不同年級醫學專科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s,分)
注:*P<0.05
維度 大一 大二 大三F服務質量服務隊伍服務形式服務內容總分4.42±0.49 3.40±0.56 3.59±0.52 4.06±0.58 3.87±0.43 4.23±0.62 3.40±0.57 3.48±0.48 3.85±0.59 3.75±0.45 4.18±0.65 3.55±0.65 3.54±0.60 3.83±0.72 3.79±0.54 7.02*2.59 1.83 6.80*3.29*
2.2.1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的相關分析 對總體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健康狀況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相關性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而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存在非常顯著正相關(P<0.01),見表 4。

表4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的相關分析
2.2.2 各因素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回歸分析 使用分層回歸分析來預測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變化,各預測變量分步進入。首先將性別和年級轉換為虛擬變量,將它們作為控制變量第一步進入,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第二步進入,心理健康狀況第三步進入。結果顯示,所有回歸方程都達到顯著性水平,但只有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預測作用達到顯著水平(P<0.001或P<0.01),見表5。說明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態度越客觀、對服務人員的信任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越大。

表5 各預測變量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分層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得分整體比較高,總需求和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理論中位數3分。此外,趙崇蓮[1]使用同樣的調查問卷對廣東省多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醫學專科生心理健康總體需求得分和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廣東省大學生(P<0.05),這表明醫學專科生確實存在較高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出現這一現象可能是受專業類別或學校層次影響,也可能是隨著經濟水平提升、大眾對心理健康關注度提高等,使整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相較于10年前有了提升,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醫學專科生對心理健康服務4個維度的需求存在一定差異。他們最關注的是服務質量,希望能夠切實解決心理問題、提升心理素質,希望服務人員技術精湛,能夠做到保密等。
醫學專科生對心理健康服務質量的需求存在性別差異(P<0.05),女生對服務質量的需求要比男生更高。不同年級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質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P<0.05),相比于大二、大三學生,大一學生對服務質量的需求更高。此外,不同年級學生對服務內容的需求也不相同(P<0.05),仍呈現出大一比大二和大三學生更高的現象,大一學生希望在學習、人際交往、戀愛、自我意識、性格等方面獲得更多幫助。張遠平[6]認為個體自身社會適應狀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程度,大一學生由于初入校園,在適應校園方面比其他年級更有可能出現問題,這或許是導致其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更高的原因。
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能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態度越客觀、越信任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越高。由此可見,學校在構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可以將改變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態度納入建設范疇。如果能增強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專業勝任力,同時讓學生科學認識心理咨詢、了解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減少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羞恥感、增強學生可能獲得幫助的信心,就能讓學生更積極地看待心理健康服務,以便其在需要的時候更愿意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