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霍凱璇 黃寧 賀雅婕
摘 要 加強生命教育是國家教育改革的戰略決策,中小學教師作為引領學生發展、承擔一線教學職責的群體,在提升學校生命教育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谖錆h市4560名中小學教師的調研,發現教師對生命教育的知曉度和認同度較高,但在實踐方面有所欠缺,教學任務繁重、相關知識欠缺等因素是影響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面臨的主要因素。教育部門和學??赏ㄟ^拓寬生命教育開展途徑、加強教師理論與技能培訓等措施來提升生命教育實施水平。
關鍵詞 武漢市;中小學教師;生命教育;抽樣調查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06-0084-03
2020年初,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暴發,激發了社會大眾對個體生命健康、人與自然關系等問題的深入思考。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如何加快生命教育的發展步伐、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成為當下倍受關注的話題。學校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陣地,中小學教師作為引領學生發展、承擔一線教學職責的群體,在提升學校生命教育水平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將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知狀況和學校生命教育開展現狀作為兩個一級維度,從知曉度、認同度兩個二級維度調查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知情況,并從實踐情況、開展情況、開展效果和未來展望四個二級維度調查學校生命教育開展現狀。調查面向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14個學科的教師,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基礎教育學段。為了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出武漢市中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知狀況和學校生命教育開展現狀,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本研究從武漢市中小學教師中隨機抽樣選取了部分教師作為調查研究樣本,總計回收問卷4560份,其中有效問卷4322份,有效回收率為95.57%。
一、武漢市中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知狀況
研究表明,17.40%的教師認為自己非常了解生命教育的概念,43.83%的教師認為自己比較了解生命教育的概念,35.05%的教師認為自己對生命教育的概念有一些了解,3.72%的教師認為自己不了解生命教育的概念。教師認為生命教育內容較為寬泛,除了“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以及“健康生活觀念和生命安全的常識”之外,挫折教育、死亡教育、生態環境保護教育、青春期教育及性教育也應當包括在生命教育之中。教師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包括任職學校培訓(66.65%)、教師間交流學習(53.38%)、入職教育(50.09%)、大學期間學習(46.20%)、教師資格證備考(35.05%)和自主學習(2.12%)。武漢市部分中小學舉辦的各類講座培訓中已涉及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教師之間形成了一定的交流、學習氛圍,但自主學習生命教育相關知識的教師占比很少。
86.38%的教師非常贊同學生在校接受生命教育,但4.82%的教師表示“比起在課堂上花時間進行生命教育,還是講好自己的課程以提高學生成績對學生的意義更大”,6.97%的教師不確定是否應該開展生命教育。這說明雖然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同度較高,但當面臨現實選擇時,仍可能更加注重學生學習成績,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促使教師進行生命教育的動機依次為青少年自殺事件的發生(91.18%)、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89.21%)、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88.79%)、生態環境的破壞(67.71%)、動物虐待事件的發生(56.7%)和傷醫事件的發生(45.62%),可見其動機來源較為廣泛,主要為與中小學身心健康相關的事件。39.25%的教師認為本次疫情的發生對自己對于學生接受生命教育的看法影響很大。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緊張、焦慮等過激心理反應,學會調節情緒,構建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武漢市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開展現狀
(一)武漢市中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踐行情況
調查發現,33.90%的教師經常在班級內開展生命教育活動,44.41%的教師有時開展生命教育活動,19.11%的教師偶爾開展生命教育活動,2.59%的教師從不在班級內開展生命教育活動。這表明教師對于生命教育的踐行度還有待提升。雖然91.0%的中小學教師認為進行生命教育并非班主任的專門職責,但在非班主任的教師群體中,經常在自己的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內容的教師比例僅占23.16%。這表明未擔任班主任的教師缺乏對生命教育的課堂實踐,因此需要進一步加以引導。
對學生生命教育非常關注的教師占比49.03%,比較關注的占比40.78%,偶爾關注的占比9.71%,不關注的占比0.49%。影響教師對生命教育關注度的因素依次為繁重的教學任務(87.11%)、對生命教育的相關知識不了解(59.22%)、教育部門對生命教育的重視不夠(51.90%)、學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視不夠(48.30%)、對生命教育的意義不清楚(42.95%)。還有一些教師認為相關課程規劃不明確、課時設置太少以及家長的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積極性。總之,影響教師對生命教育關注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的主觀因素,也有來自外部環境的客觀因素,其中客觀因素如教學任務繁重、缺乏相關知識、上級部門重視程度不夠等占主導地位。
(二)武漢市中小學教師對學校生命教育開展情況、開展效果的反饋
調查發現,60.15%的學校每周開展一次生命教育,29.28%的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頻率為每月一次,9.09%的學校每學期開展一次生命教育,1.48%的學校不開展生命教育。學校現有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基礎的生命科學知識(82.96%)、健康生活觀念和生命安全常識(78.68%)、如何正確認識自我(78.50%)、如何面對挫折和心理輔導(76.48%)、如何正確處理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69.7%)、如何正確對待生死(61.39%)、生態知識和環境保護理念(59.3%)、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50.71%)、如何提升自我生命價值(44.65%)和就業方向指導(17.28%)。我們對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的方式進行了調查,發現87.25%的學校通過舉行相關的活動如地震演習、消防演習、知識競賽和講座等開展生命教育,85.90%的學校進行相關宣傳教育,83.16%的學校利用主題班隊會、晨夕會活動進行生命教育,還有不少學校通過組織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和觀看電影開展生命教育??梢?,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方式較為多樣,主要集中在校內,缺乏校外實踐活動。
22.05%的教師對于當前學校開展的生命教育表示非常滿意,67.0%的教師表示滿意,10.53%的教師表示不滿意,0.46%的教師表示非常不滿意。高中教師選擇非常滿意的比例最高,為30.99%,初中教師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人數分別占比18.22%和0.67%,不滿意程度高于其他兩個學段。進入青春期后,尋求獨立是個體心理發展最重要的主題,初中生往往在行為上力圖彰顯個性,表現得較為叛逆。[1]這需要教師進一步探尋適合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的生命教育方式。
(三)武漢市中小學教師對未來生命教育開展的展望
武漢市中小學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多重阻礙,“缺乏合適的生命教育教材”占比最大,為64.68%;其他阻礙按選擇人數比重大小排列依次為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生命教育(61.1%)、缺乏合適的教輔及課外讀物(61.01%)、沒有明確的評價方法(58.89%)及教學目標(53.43%)。從教師自身層面出發,有53.32%的教師認為自己對生命教育的內容和生命知識了解不夠。上述調研結果表明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因此有必要在師范院校中加設生命教育課程,提升職前教師生命教育知識儲備;同時,中小學校也應加強教師生命教育培訓,建設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教師認為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加強生命教育建設。93.23%的教師支持將生命教育作為單獨項目納入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體系。92.17%的教師認為學校應該設置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對于生命教育課程的開設課時問題,63.91%的教師認為應控制在每周1課時,25.06%的教師認為應當控制在每周0.5課時,11.03%的教師認為應控制在每周2課時。通過分析教師對完善生命教育內容的建議,我們發現不同學段的教師對于生命教育內容的選擇情況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高中教師更注重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與社會、自然的關系,且對未來職業方向指導的需要高于其他兩個學段。這也表明隨著學生生理及心理的不斷成熟,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
關于教師對未來生命教育發展的期待,我們也進行了調查。60.70%的教師認為提高學校及教師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度、設立獨立的課程、加大師資的投入等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著力點。39.83%的教師認為學校生命教育中需要增加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內容,如挫折教育、死亡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等,重視生命教育的校內及校外實踐,達到知行合一。14.46%的教師認為學校應當積極促進家校溝通,聯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
三、提升武漢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水平的建議
(一)拓寬中小學生命教育途徑,優化教學效果
缺乏健全的課程體系是制約中小學生命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地應匯聚生命教育優質師資力量,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要,嘗試編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及配套讀本,完善課程設置,著力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體系改革。針對開展生命教育的時間不足的問題,可以考慮采取微課程的教學模式,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國旗下講話等,通過搭建“微組織”,創造“微平臺”,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我、社會、自然的關系。[2]初中生命教育相對于小學、高中較為薄弱,初中學校應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及學生探索欲強的心理,可考慮開拓實踐領域,達到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已有研究表明,對初中生而言,以學生為主導開展的生命教育效果優于以教師為主導開展的生命教育。[3]因此,初中學校可以考慮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轉換師生課堂角色,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優化教學效果。
生命教育課程應當是以生活為根基、以活動為主軸的綜合活動課程。在校內,學??衫脠F日活動、班會活動的契機,開展如征文比賽、生命主題的影片欣賞、生命體驗工作坊活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生命價值;還可以設立發展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工作能力等為目標的社團課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豐富校園文化。校外實踐活動的嘗試中,學??梢越M織學生參觀生命教育實踐基地,到所在社區養老院開展志愿服務,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生命體驗,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
(二)重視教師教育培訓,整合優質教學資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教師真正提升了自我的生命價值,理解了生命的內涵,擁有健康的生活觀念,才能夠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學生。教師應積極了解、學習生命教育知識,主動進行教學實踐,將之與本學科的知識體系相結合,在課內外的教學活動中提高生命教育的踐行度。學校應加強對生命教育師資力量的培訓,為教師搭建跨學科知識網絡學習平臺,構建培訓體系,使生命教育的人才培養更加專業。另外,學校應積極落實和響應政策號召,增加生命安全教育教師序列職稱評審和評優選模機會,使參與生命教育工作的教師得到更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師范院校也應設置相關教育必修或選修課程,培養后備力量,為生命教育的發展打好人才基礎。
華中師范大學周洪宇教授指出,進入教聯網時代,生命教育的價值追求轉變為促進學生信息素養與創新素養的均衡發展,推動科技教育與人本教育的齊頭并進,同時更加關注科技革命與生命進化的相輔相成。[4]學校應在擴充生命教育內容、增加生命教育頻次、創新生命教育形式的同時,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探索優化生命教育教學路徑,使教育成果可視化。教育部門應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觀測、解讀和反饋數據,對當地中小學生命教育開展情況進行及時并準確的多元化教學評價。近年來,不少科普新媒體蓬勃發展,彰顯了其高互動性、強時效性的優勢[5],教育部門可以將科普圖書與科普新媒體的優勢相結合,挖掘合適的生命教育科普資源,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打造中小學生命教育的教學資源庫。
(王欣? 霍凱璇? 賀雅婕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武漢 430079;黃寧,武漢市江岸區教育局,武漢 430010)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王勍.社會轉型:少年初中生心理健康結構與特點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1):215-221.
[2] 葉柯男.生命教育微課程的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0(2):108.
[3] 王晶. 生命教育對初中生生命意義感和心理健康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34-35.
[4] 周洪宇,齊彥磊.教聯網時代的生命教育:智能與生命的雙和諧[J].現代教育管理,2020(8):1-7.
[5] 王欣,張自然.原創科普作品的現狀分析與改進建議——以武漢市為例[J].科協論壇,2018(8):4-6.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