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坤 馬毓新
摘要:對鮑威爾的批判是馬克思由哲學批判轉向現實批判的關鍵環節,正是在這一階段他抓住了批判的本質,即走向現實的批判才能使人真正擺脫宗教神學的精神統治。對以鮑威爾為首的自我意識哲學批判的完結,是馬克思解開人的解放關口的必要選擇,同時也標志著現實批判領域大門的開啟。馬克思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路徑對鮑威爾的唯心史觀進行了批判,明確指出意識是人類在社會存在的精神產物,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卻只是作為形而上學上的功用。馬克思指出了歷史的發展進程,使群眾作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成為主體自身思想的創造者,而鮑威爾僅將群眾看作是自我意識創造出來的傀儡。馬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徹底地批判和超越了青年黑格爾派的群眾觀和歷史觀,同時對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做了徹底的清算。
關鍵詞:西方哲學史;馬克思;布魯諾·鮑威爾;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9-0005-04
通過解析馬克思對布魯諾·鮑威爾(以下簡稱鮑威爾)哲學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路徑,從而闡述鮑威爾對黑格爾在哲學上的繼承關系、鮑威爾與施特勞斯的批判思想比較,以及馬克思通過對青年黑格爾派的鮑威爾因素的揚棄來實現其自身的哲學變革的思想歷程,進一步揭示批判思想在生產力維度下歷史性生成的原因,并對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的形成過程進行探析。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深刻地批判了以鮑威爾為首的自我意識哲學,指出只有將思想的批判在現實中得以實踐才能真正實現人的“類”本質的解放,過度地依賴自我意識只能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封鎖在精神的幻想領域。馬克思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徹底批判和超越了青年黑格爾派的歷史觀,為對資本主義市民社會以及生產方式的研究奠定了歷史觀上的基礎,同時對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做了徹底的清算。
一、批判的預備——從伊壁鳩魯到黑格爾
西方的宗教批判自古希臘伊壁鳩魯開始綿延不息,直到馬克思為止才得到了最為徹底的真正的批判,這一過程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步發展以及由此而來的在思想領域的反作用而導致的。伊壁鳩魯作為傳統西方哲學視角下的宗教批判的開端,從一開始就把將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作為自己哲學至高無上的任務和使命。伊壁鳩魯生長于戰爭頻繁、社會動蕩的古希臘時期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社會環境錯綜復雜,當時的人們開始關注如何使自己的內心世界獲得安寧和完滿,由于人們沒有戰勝自己身外世界的力量,因此他必須從自己的內心世界著手。在伊壁鳩魯看來,人的最大幸福的標準便是快樂,而快樂則時常受到命運的操控,快樂的出現毫無定數可言。在當時的環境中,人們很容易受到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給予的恐懼,由此轉化為對諸神的膜拜和信仰。伊壁鳩魯的宗教批判,起源于他對人的恐懼和對初期古希臘諸神的神話產生的分析。在他看來,要打開人們對諸神的無所知的恐懼,必須消除人們對超自然現象的焦慮和不安,打破對不可看見的諸神的畏懼,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正是這樣,伊壁鳩魯學派對古希臘諸神進行了批判,開啟了西方宗教批判的大門。理論領域的預備會在實踐領域條件成熟之時激發出現實的力量。
以亨利八世為代表的英國宗教改革運動使西方宗教批判在現實領域向前推進了一步。由于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資產階級的發展,社會各階層反對宗教神學的情緒不斷高漲。同時,英國國王的王權也在逐漸強大,其試圖擺脫羅馬教權桎梏的傾向也愈加強烈,使得英國的宗教改革無可避免地發生了。不僅如此,在歐洲大陸,反對宗教的勢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步提升也愈發明顯,以胡斯為代表的捷克人在英國宗教改革的積極影響下投身于教會改革事業,對當時混亂的宗教斗爭以及羅馬帝國的殘酷統治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胡斯在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期間,積極地投身于教會改革以及捷克民族主義運動,當時的羅馬教會和世俗統治者對胡斯采取殘酷的手段進行迫害,而胡斯的死在整個捷克產生了劇烈的反響,以此引發的胡斯戰爭在整個歐洲歷史上給了羅馬教廷統治以沉重的打擊,胡斯作為這一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深刻地影響了馬丁·路德。公元1517年到1546年,馬丁·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激烈地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使各國的王權得到了加強,同時也使歐洲各民族國家得到了更為有利的發展,并在經濟上使資產階級獲取了大量原屬于教會的財產,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的闡發,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為英國經驗派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英國經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等,他們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序幕時期的哲學家,雖然持著不同的哲學立場,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他們都承認知識和觀念起源于經驗這樣一個原則,在這樣的原則下,他們形成了反對理性主義派別的一致立場。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認為要服從自然、認識自然,就要破除束縛人心的種種錯誤觀念,首當其沖的便是各種虛無的宗教神學思想。洛克主張政教分離,提倡賦予人們宗教信仰的自由。由于這一時期自然科學大跨步地發展以及生產力的巨大進步,明顯地動搖當時的宗教神學的統治地位,在英國經驗派的批判和抨擊下,占據歐洲大陸傳統統治地位的宗教教會受到了巨大的威脅。英國經驗派的哲學家們在西方宗教批判的歷史上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的德國古典哲學,其批判的道路始終是唯心主義的。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批判顯得更為理性和富有邏輯。康德進行了深層次的理性價值研究,將宗教信仰與科學進行了范疇的劃分,將整個基督教置于他的道德觀念之上,以傳統的道德律令來代替基督教繁雜晦澀的教義,將道德意識作為基督教信仰的基石。康德的哲學成功地將上帝從現實的經驗世界中分離了出來,認為上帝只是人主觀思維世界里所認識及追求的現實,是現實的感性世界中的先驗對象,只有在實踐理性中的道德實體才應是人們所追求的。在康德的道德觀念的領域里,上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強道德觀念的效力,康德的實踐理性在道德領域上重新恢復了上帝的位置,而這樣一來道德與規律則不再來源于上帝,上帝便成為了道德意識及規范中所衍生出的一種概念。可以說,康德在很大程度上將宗教限制在了其道德理性的范圍之內。與此同時,康德提升了人的地位,他試圖喚醒人們心中自覺的道德律,以此來代替上帝的命令與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