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艷茹
摘要:對于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性理解是全部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基礎性內容,《手稿》作為“天才世界觀萌芽的種子”,其“實踐原則”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理論起點之所在。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國民經濟學家的二律背反是實踐原則的來源,異化勞動思想是實踐原則的批判手段,感性對象性關系是實踐原則的內容,共產主義是實踐原則的最終走向。重思《手稿》作為馬克思哲學革命起點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它不僅解決了理論界對“異化勞動”思想地位的爭論問題,為系統理解哲學基本問題貫穿了一條紅線,而且彌補了馬克思思想發展史的空缺。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革命;《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圖分類號:B0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9-0009-03
現如今,對于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理論界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實踐唯物主義,二是實踐本體論,三是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無論哪一種觀點,“實踐原則”無疑是馬克思哲學革命最核心的內容。“實踐原則”的最初表達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的“感性對象性關系原則”,這也是把《手稿》作為馬克思哲學革命理論起點的依據之所在。但《手稿》自公開發表之日起就備受爭議,因此筆者首先就《手稿》成熟度問題、《手稿》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二者的關系這兩個問題加以澄清。其次是深入分析《手稿》中實踐原則的來源、批判手段、內容以及最終走向,為系統地理解《手稿》理論地位、哲學基本問題以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提供了根據,以期解決理論界對于馬克思哲學革命理論起點的爭論問題。
一、對于《手稿》作為馬克思哲學革命理論起點的兩點思考
對于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性理解,首先涉及的且具有實質性問題導向的便是對革命理論起點的定位。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主要集中于以下三點:一是認為《手稿》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理論起點,二是認為《提綱》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理論起點,三是認為《手稿》是“馬克思實踐觀思想的內篇”[1],《提綱》是外篇。基于此,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澄清關于馬克思哲學革命理論起點的爭論。
(一)關于《手稿》的成熟度問題
多數學者以《手稿》是一篇不成熟的著作為由,斷言馬克思哲學革命的起點不是《手稿》,而是《提綱》,并以恩格斯對《提綱》的高度評價,即“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2],來例證自己的觀點。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深入分析馬克思在寫作《手稿》時期所處的哲學立場。多數學者認為《手稿》中馬克思思想的不成熟之處在于仍舊是從費爾巴哈式的人本主義出發,其出發點在于《手稿》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所作的高度評價:費爾巴哈為“國民經濟學”和“整個實證”的批判“打下真正的基礎”[3]112。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馬克思在《手稿》中也含蓄地指出了費爾巴哈的錯誤所在:“由此可見,費爾巴哈把否定的否定僅僅看作哲學同自身的矛盾,看作在否定神學(超驗性等)之后又肯定神學的哲學。”[3]200因此,可以得出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并不是全盤贊同的。另外,在寫作《手稿》之前,馬克思在1843年3月致盧格的信中也曾指出費爾巴哈的不足之處:“他強調自然過多而強調政治太少。”[4]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馬克思內容表達的不成熟不能代表馬克思就是一個費爾巴哈主義者,認為《手稿》是不成熟的著作,從而否定馬克思在這一著作中的理論貢獻。
(二)關于《手稿》和《提綱》的關系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厘清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整個歷程。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是在批判西方舊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力圖從此岸世界的現實的人出發解決“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問題。關于這一問題,馬克思早在1843年的《論猶太人問題》中便區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問題。他開始注意到要突破唯心史觀的禁錮,因此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要通過無產階級來實現人的解放,即“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3]18。繼而,他在《手稿》中開啟了這項研究。他關注到“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3]156這一社會現實,他深入市民社會,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深刻命題。他還關注到了人的異化現象,并通過“感性對象性活動”這一原則揭示了人的本質就是自由的自覺活動。這也正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起點之所在。隨后,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繼續深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他從人對物質生產資料的依賴關系轉向人與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必然性聯系。最后,在唯物史觀形成的《提綱》和《手稿》中,指出了人是實踐的存在、歷史的存在,人在自己歷史的過程中最終實現人類自身的解放,也就此完成了哲學革命。由此可見,對于回答馬克思哲學革命理論起點這一問題,《手稿》和《提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一脈相承的關系。由此,類比恩格斯的提法,筆者將《手稿》稱之為“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種子”。
二、對于《手稿》作為馬克思哲學革命理論起點的深入分析
在《手稿》中,馬克思從國民經濟學家的二律背反出發,通過異化勞動的思想來闡明實踐原則的具體內容是“感性對象性關系原則”,實現了實踐原則的最終走向——共產主義。
(一)國民經濟學家的二律背反是實踐原則的來源
1843年,在《萊茵報》被查封之后,馬克思開始對自己信奉的黑格爾的國家、法的唯心主義思想觀念發生了懷疑,他開始深入社會現實考察人的存在。據此,他在《手稿》中指明了國民經濟學家以下五個方面的二律背反現象:一是“依照概念來說,勞動的全部產品是屬于勞動者的”與“實際上工人得到的是產品中最小的、萬萬不能缺少的部分”[3]122這一現實相違背;二是依照概念“一切東西都可用勞動來購買”與“工人不但遠不能購買一切東西,而且不得不出賣自己和自己的人性”[3]122這一現實相違背;三是依照概念“勞動是人的能動的財產”與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處處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對工人發號施令”[3]123這一現實相違背;四是依照概念“勞動是唯一不變的物價”與“再沒有什么比勞動價格更具有偶然性、更容易發生劇烈波動的了”[3]123這一現實相違背;五是依照概念“工人的利益從來不同社會的利益相對立”與“社會卻總是而且必然地同工人的利益相對立”[3]123這一現實相違背。這一系列的二律背反現象最集中地體現于國民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和實際工人工資規律的矛盾。據此,馬克思深入市民社會的實際,揭示了國民經濟學家勞動價值理論所展示的勞動不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勞動是私有財產前提下的勞動,即異化了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