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科 袁理
摘要:民國初年,我國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知識階層開始對民族學人類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形成了包括西方民族學人類學知識在內的新知識系統。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以進化論思想為中心,討論了社會變遷和生物進化,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胡適、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大學等高校開設相關課程,滬江大學、上海大學等先后設立社會學系、人類學系和有關研究機構,開展調查和研究,創辦民俗學刊物,對傳播民族學人類學知識做出了貢獻。民初民族學人類學知識的傳播,體現了知識階層對它的認識與理解,這與“變法為強,救國保民”的呼聲相符,是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民國初年;知識階層;胡適;民族學;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K2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9-0074-03
一、引言
“民族學”和“人類學”兩詞都譯自英文,隨著西方地理大發現而出現,一直被認為是西方的“特產”,直到蔡元培發表《說民族學》,我國才明確使用“民族學”這一名稱,其學科體系繼而得到初步規范。
在此之前,我國知識階層已有了對民族學、人類學的初步認識,大量關于進化知識的作品出現。1884年,康有為的《人類公理》中就主張人類歷史是向前發展進化的,他將自己的進化觀與《公羊春秋》的“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及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附會起來,提出“三世說”的進化論。1898年嚴復譯《天演論》時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中國未來記》大力宣揚“適者生存”思想,他用生物進化論來解釋社會的發展,以實現富國圖強。同年,廣智書局出版有賀長雄的《族制進化論》。
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知識階層就開始介紹西方的民族學、人類學及相關的理論。最早的譯著及其觀點的介紹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民種學》,原作者是德國學者哈伯蘭,由魯威英譯,書名為Ethnology,林紓和魏易譯為漢文,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由北京大學堂官書局印刷發行。1913年嚴復發表《天演進化論》,介紹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而后論述人群社會的進化、男女夫婦的進化、婦女地位的變化等,對進化論觀點進行了更詳細的闡述。
民國初年形成了包括西方民族學人類學知識在內的新知識系統,章炳麟《訄書》結合社會學、民族學理論,在《原強》中,對有關種族分類、游牧和農業文化區別及其相互關系等問題也有討論,另一文章《序種姓》對西方民族作了簡略的介紹和評論。
對西方學說進行介紹之后,我國部分知識分子用自己的哲學思想對外來理論進行修正和思考。通過編譯西方有關著作,我國新一代知識界初步了解了西方進化論等學術思想,進而將其應用于對本國歷史與文化的解釋和思考。西方著作的引入,為我國知識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評價世代生活于其中的文化。隨著民族學、人類學譯著的大量傳入,知識階層已對其有了簡單而粗略的認識,那么其究竟對人類學的認知處于什么樣的階段,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對此進行了討論。
胡適的這部著作此前被作為思想史的作品來看待,很少有學者挖掘到隱藏其中的民族學、人類學知識。胡適作為當時聲名顯赫的著名學者,以其代表作為中心進行討論,無疑可以窺見當時知識階層對民族學和人類學知識的認知。
二、胡適生平及其著述《中國哲學史大綱》的背景
胡適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骍,安徽績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5年進學堂,讀了《天演論》和《群己權界論》。1910年7月用“胡適”的名字考取清華庚子賠款留學美國官費生,后正式將“胡適”作為自己的名字。1912年轉康奈爾大學文學院學習哲學。191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繼續學習哲學。
1916年,胡適與陳獨秀等討論文學革命,并寫成《文學改良芻議》寄給《新青年》,并于1917年發表,同年胡適獲博士學位,完成論文《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中文名《先秦名學史》,論文的體系為導言、歷史背景、孔子的邏輯、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邏輯、進化論和邏輯等五部分,在基本觀點、研究方法、主要內容、史料、體系上為《中國哲學史大綱》提供了積累。
1917年,胡適被蔡元培聘請回國,任職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編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1918年成書后送交給蔡元培,蔡元培作序后推薦給商務印書館,發行后被讀者搶購一空。
三、《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的民族學人類學知識
胡適1910年從上海坐船去美國,1917年6月才回北京大學任教。這段時期美國最流行的是進化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之前,進化論一直占據主流地位,身處其中的胡適當然深受影響,他著述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不可避免地帶有進化論思想。
(一)社會變遷論
進化論思想不是西方特有的,早在先秦時期,先賢就已經開始討論“變遷”。胡適指出,老子使用“有”“無”的概念來表述萬物的運動變化,他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在于無。”孔子的“易”便是研究“萬物變遷”的結果。“孔子則以為萬物起于簡易而演為天下之至賾……這便是其進化論。”胡適認為,莊子將“萬物變遷”作為其哲學論述的起點。
老子生在大亂的時代,《詩經》中說“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故老子認為天地無有恩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假設一個“道”的存在,道是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說清楚,老子便想到了“無”,“無”即是虛空,一切若沒有他,便沒有用處。所以他說“三生萬物”,又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胡適指出,這是老子關于天地萬物的變遷觀念。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天地萬物都像這河水,一直變化,這便是“易”的意義。天地間的變化,都起于“動”,“動”是什么,來自天地間的剛柔兩種原力,互相沖突推擠,便有了運動和變化,所以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孔子說萬物變化完全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