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軍 張雅潔
摘要: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有機構成,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治理思想,主要包括:社會管理職能是國家階級統治的基礎,利益關系的調節是社會治理的關鍵,公平正義是社會治理的價值追尋,人民主體地位是社會治理的終極目標,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領導核心,教育是實現社會治理的良策和基石。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民;社會治理;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D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9-0126-03
一、社會管理職能是國家階級統治的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管理的思想建立在其國家學說的基礎之上。首先,他們對國家的認識是在批判黑格爾的國家觀的基礎上深化的,他們從國家起源的角度出發,認為國家是從社會中產生并凌駕于社會之上,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各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該時代的整個市民社會獲得集中表現的形式。”[1]國家階級統治作用的發揮是以社會管理職能的發揮為前提和基礎的,社會管理職能是國家的基本職能。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和衰弱的專制政府有多少,每一個專制政府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它們首先是河谷灌溉的總管,在那里,沒有灌溉就不可能有農業……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究其本質,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具有明確的歷史性,不同社會歷史形態下,社會管理作用的發揮也不盡相同。直到無產階級掌握了這一“公共權力”,把資產階級國家這個機器徹底摒棄,用嶄新的方式組織一個新的社會。
隨著社會的變遷,利益關系發生變化,社會治理逐步淡化了階級和政治性質,只是作為純粹的服務和管理職能的社會治理保留了下來,社會管理職能逐步轉變為社會利益的簡單管理和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成為自由人的聯合體,社會全體成員自己學會了管理公共事務,自己掌握了這個事業,“政府的壓迫力量和統治社會的權威就隨著它的純粹壓迫性機構的廢除而被摧毀,而政府應執行的合理職能,則不是由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機構,而是由社會本身的負責的勤務員來執行。”[2]也就是說,社會是有自主性的,社會作為主體也是有相對獨立性的;同時,社會在既定的秩序框架下能夠有效運轉,而且社會的自我完善也進一步推進了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學性。
二、利益關系的調節是社會治理的關鍵
利益關系是社會建構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形態變遷的原動力,是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的重要根基。正如馬克思說過的:“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相關。”利益問題是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問題。隨著市場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社會結構轉型和升級,各種利益關系不斷涌現,逐漸形成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網絡,而利益矛盾則影響著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因此,能否及時準確地協調處理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基本利益問題,決定著我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以及能否真正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關系我黨的執政根基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故此,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深入研究和探討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為人們正確處理利益關系提供了秘密武器,為人們調解利益關系找到了理論指南,有利于穩定社會利益關系,有利于促成社會和諧穩定。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一切行為的背后都在于利益關系的存在,一切階級斗爭和社會沖突的背后都是對利益追求的結果,利益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因。他們始終堅持一般與個別相統一的方法,認為利益關系和諧的本質在于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和諧,指出:“包含著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本身就是國家的目的這一論斷抽象地規定了國家的現實性、國家的生存。”對于共同利益與特殊利益的矛盾分析則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調節利益矛盾的主要矛盾,更是社會和諧關系形式的關鍵。這就是說,我們必須發現人們行為背后的深層次行為動因,找到人們互動的錯綜復雜利益關系,同時正確處理共同利益與特殊利益之間的關系,促進不同利益構成的共同發展。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以“現實中的個人”作為基本單元,闡釋了共同體生成的客觀必然性和必要性,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個體則是有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個人與社會有機體的真實關系是共在共存和相互確證的“共生關系”。
三、公平正義是社會治理的價值追尋
公平正義歷來都是人類追求的社會價值,就治理而言,公平正義更是社會治理的當然選擇,是社會治理努力實現的價值。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治理必然要求公平正義,同時,公平正義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良好的社會治理。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個人要得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只有個人的基本需要在得到滿足的時候,人才會有更高的社會追求,也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才會成為可能。換言之,需要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的需要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存在內在的邏輯性關系。在生產力水平未高度發達之前,社會治理首先要滿足人的社會生活需要,即民生的需要,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社會政治制度下不同的階級關系又決定了社會公正的程度。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按需分配”和計劃經濟為馬克思指明了一切社會不公正的真正源頭——私有制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剝削壓迫等各種不公正的根源。
要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正現象就只有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革命,徹底廢除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因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才能實施按需分配的辦法,實現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滿足社會成員不同的需求,保證人的平等的自由狀態,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從而達到社會公正。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注重對階級社會的分析,他們認為國家和政府為實現社會穩定,避免社會不公正所導致的社會失序態勢,且人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能夠縮小人群之間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的差異性,也實行了一定的社會保障制度。而資本家的社會保障政策只是出于為了緩和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才被迫采取了如救濟工人或赤貧工人等措施,以保證勞動力的再生產,保障資本主義社會的順利生產。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工人階級受剝削壓迫的社會現實,并沒能真正縮小兩極分化現象,也就無法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有序。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剝削與被剝削的階級關系不復存在,物質財富極大增加和豐富保證了人與人之間自由平等社會關系,但社會上已經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存在著一些不能勞動或喪失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仍然需要作為輔助措施而存在,從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中扣除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障資金,努力提升弱勢群體的經濟地位,從而在整體上真正實現社會的平等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