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一節優質課的反思與改進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高中生物學實際教學中的舉例,為教師掌握舉例藝術增加一條途徑。
關鍵詞:課堂教學舉例藝術、高中生物學教學
背景信息
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教學逐漸走向生活化、人性化,讓學生直觀感知事物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學中注重學生直接思考和參與的問題越來越多。教師能否選取典型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顯得重要。在生物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內容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這時,教師們常會舉一些例子,來加以解釋。如果舉例注意藝術性,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理解教材的難度,啟迪學生的思維。反之,如果教師的舉例缺乏藝術性,所選的例子低級庸俗,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甚至昏昏欲睡。可見,在教育學教學中注意舉例的藝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通過分析作者參加觀摩的優質課---“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教學舉例來淺談舉例藝術在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
案例正文
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引發的思考
這天的生物課與平常一樣,L老師通過精心備課之后來到了高一3班,今天的講課內容是“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課時)”。課后卻發生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有同學來到L老師的身邊,問到:“可以把同源染色體的聯會想象成牛郎織女相會嗎?”L老師一下子不知該如何回答,沉默幾秒后突然想到,也許對于學生來說,枯燥乏味的知識不如生動有趣的生活更使人印象深刻,于是L老師回答:“你的想法非常不錯,同源染色體聯會就像是牛郎織女千里相會,這是運用了舉例子,可以回去查閱資料還有哪些生物知識可以舉例?”
回到辦公室后,L老師也開始思考,課堂教學舉例藝術如何運用于生物學課堂,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于是便查閱資料,著手改進生物學課堂。
二、“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改進設計
在重新完成教學設計后,L老師帶者精心準備的導學案和模型構建需要的教具,走進了高一2班的課堂。
教學過程片段如下:
以某生物精原細胞為例,探討一個細胞如何經減數分裂形成染色體數減半的配子
教師:來看一下減一后期具體的動畫展示。那怎樣才能保證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移向兩極呢?也就是說,減一中期染色體應怎樣排列?誰來和我模擬一下?
學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的兩側。
教師:只有這一種排列方式嗎?
學生:不是。有兩種。大紅小紅一起,或者是大綠小綠一起。
教師:這說明同源染色體分開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可以自由組合。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的兩側。那么,前期染色體可能有怎樣行為?
學生:在一起。
教師:前期同源染色體要在一起,發生同源染色體配對的現象,稱為?
學生:聯會。
教師:同源染色體聯會就像是牛郎織女,有“源”千里來相會,這個“源”指的是“同源染色體”,聯會時這兩條是什么關系?
學生:姐妹染色單體。
教師:這兩條呢?
學生:非姐妹染色單體。
教師:科學家發現在減一的前期還會發生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纏繞并交換一部分片段的現象,稱為?
學生:交叉互換。
教師:剛才我們就闡述了減一前中后的各個時期,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的分析將減一前、中、后期的染色體變化用學具模擬出來。
教師:其他小組呢?我們說小組之間呢要相互配合、團結協作共同研究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希望大家以后增進小組間彼此的交流,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積極展示自己。接下來看一下大家的模擬情況。
教師:這是初級精母細胞,接著進行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的兩側,這樣的排列方式決定了同源染色體在后期會彼此分離,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非同源染色體會自由組合,移向細胞兩級,接著減一結束,形成兩個子細胞,稱為次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進行減數第二次分裂,這是次級精母細胞,這是初級精母細胞,你來比較它們的染色體有什么不同?
三、兩節課的對比、反思與評價
在高一2班和3班兩個平行班的生物學課堂中,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是對教學重難點的處理,3班采用的是以講授客觀事實為主,而2班則增加了舉例藝術的運用,通過實際舉例使學生對同源染色體的行為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L老師說:“學生提出的想法使我有了這次的改進,在課堂上運用教學舉例藝術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查閱資料,我發現舉例藝術的運用也是有講究的,在本節課中主要是同源染色體聯會和分離時,學生對其行為可能會產生模糊認識,通過大家所熟知的牛郎織女千里相會的例子,讓學生理解該知識,對減數分裂過程的認識也更加深刻一些。除此之外,我還準備了下一課時的舉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對比,減數分裂是有‘源千里來相會,有絲分裂是有‘源無分。不止這些,在生物課堂中諸如此類的舉例還有很多,我還會繼續研究下去。”
在課后的評課交流時,各個老師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A老師:“本節課非常出彩的地方在于學生模擬操作,既鍛煉學生操作能力又讓學生在模擬中深刻體會減數分裂過程及其特點。”B老師:“一節課處處圍繞教學難點、重點鋪展開來,隨時設疑調動學生積極性,問題具有啟發性,模擬操作、小組討論都使課程逐步推進,在平和中解決學習困難。”
參考文獻
[1]李如密. 教學藝術論(第二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孫菊如,陳春榮. 課堂教學藝術(第二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3]陳國華.教學授課的舉例藝術[J].教學與管理,2000(08):41.
[4]曾智昌.論教育學教學的舉例藝術[J].課程.教材.教法,2000(04):50-53.
[5]閆洪雨.注重舉例藝術 ?提高課堂實效——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舉例藝術的運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09):37.
作者簡介:韓婉璐,(1996--),女,漢,山東淄博,碩士在讀,學科教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