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
摘要:為了推動職普通融,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北京推出高端貫通培養實驗項目。經過6年的發展,作為一名貫通教師對貫通學段數學學科教學進行不斷的探索。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模式,創新制定教學目標,使貫通數學教育能夠更有效,更有利于學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創新、高端貫通、數學、教學改革
一、職業教育創新模式之貫通培養
素質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業之本。傳承技術技能是職業教育的使命。職教體系日漸龐大與成熟,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逐漸建成。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為適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滿足首都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2014年,北京市推出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支持高水平職業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國內外大企業合作,選擇對接產業發展的優勢專業招收初中畢業生,完成全部學業可獲得本科學歷。2021年,北京市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項目在培養模式、招生專業、項目學校三方面進行優化,將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讓學歷、能力充分對應崗位需求,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二、適應高端貫通培養的數學教學
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就算職業教育沒有數學做基礎,也很難開展其他各類專業知識的學習。如食品綠色檢驗檢疫、藥品生物技術、計算機電工基礎、風景園林制圖等都是離不開數學這門課程。因而,數學在職業學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那么職業學校的數學又如何去教,如何去提高呢?特別面對高端貫通培養,為了滿足本科職教的學生繼續學習需求,對基礎學段的數學教育制定了區別于普通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
幾年來,通過對職業學校貫通培養項目數學的教學,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探索。貫通培養基礎學段數學教育雖然與普通高中使用同一套教材,但課程標準、數學課教學與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有很大的區別。數學課在普通高中作為一門主科,,學生基礎很好,學習興趣濃。而對貫通培養的數學的定位應該作為一門非主課的重點學科,是為各類專業課服務的。貫通學生數學基礎差,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毫無興趣,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針對這些特點,本人認為需要做好下列幾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數學知識教學的銜接
數學是前后連貫性很緊密的一個知識系統,因此,貫通教師要了解所教學生的專業對數學的需求,做好初中與貫通基礎學段數學知識教學的銜接,縮短知識距離,以便學生順利進入貫通培養數學的學習。如:初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數、銳角三角函數、與貫通數學知識一元二次不等式、拋物線、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等都有一定的區別和聯系。教師要適時滲透類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明確概念的內在聯系,做到溫故知新。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深入,在貫通培養基礎學段學習中克服起步難,入門慢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根據專業需求準確把握貫通數學課的地位
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做事,數學課程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取決于數學知識在該專業中的作用,以及在專業技能實踐中的需要。高端貫通數學教學,在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方面做了一定的增補與調整,盡可能的考慮了各專業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如:集合與邏輯用語、初等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二次函數、數列、概率與統計初步等知識要做重點講解,因為這些知識對機械類專業、計算機專業都有一定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中,由于有強烈的實用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高漲,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在教學中注重教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
通過對教材的靈活處理,制定不同專業的大綱,基本上適應了專業課對數學知識的需求。教師和學生必須從思想上認清數學課與專業課的關系,認識到數學課對專業課學習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水平,為專業課學習打好基礎。
3、注重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的融合
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和利用學科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我國思想道德的建設。貫通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文化類課程,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出發,將唯物辯證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貫穿到課程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教學過程的設計,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強調知識的系統與完整,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發展需要與專業需求。教師需要以提高學生興趣的為目的設計教學內容。以“對數與對數運算”這節課為例,結合數學歷史引出對數的概念,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對數的由來。引入新課時介紹對數的發展背景。在新課講授時,第一階段:形成簡化運算思想。第二階段帶領學生對數表進行探索。第三階段:引入對數符號(指數與對數的關系)。一節課中,經歷了發明對數概念的歷史過程,并再現了納皮爾和布里斯發明對數的歷史過。
4、實施分層教學
貫通學校學生數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對于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應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開展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
(1)備課中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把學生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礎差的學生適當降低教學起點,力求學會最基礎最主要的知識。對中等學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功夫,對所學知識具有分析歸納的能力和應用能力。對優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啟迪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個性特長。有了不同目標的設置,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因材施教。
(2)在授課過程中,從中,差生都能接受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對問題進行設計,分“難、中、易”層次的問題。提問時鼓勵差生作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對差等學生的答案可給予評價。難題讓學生思考,再讓優生回答。這樣全班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在布置作業時,設計分層次的題目。中下層學生會做課本例題和練習上的基本類型題目,優等生除做課本題目外,還可以加做練習冊和老師特編的思考題。或者就一個問題,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要求的作業。
在教學中實施層次化教學,能夠使好學生“吃得飽”、中等學生“吃得好”。
參考文獻
【1】蔣軍軍 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措施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 2021,(19),130-131
【2】李穎 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數學教學案例 【J】卷宗 202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