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秀琳 王鑫



摘 要:如何認識集體化時期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不僅是經濟史上的重要問題,而且直接影響當前農村改革的路徑選擇。首先,本文通過回顧退社權假說及相關爭論,對以退社權假說為代表的主流解釋提出邏輯質疑,并指出過去的討論皆建立在報復策略為冷酷策略,且該策略在他人不合作時一定會被觸發這一過強的假設上。若放棄該假設,則農民選擇積極勞作或偷懶的博弈均衡在理論上都能實現。其次,本文納入具體歷史情境分析,認為彼時農民與單干時相較勞動積極性固有不足,但在諸多條件約束下也決不會以磨洋工度日。最后,本文討論了以往學界在理解相關實證工作時的一個重大誤區:由公社制到承包制的制度變遷對農業產量的回歸系數不僅不能理解為農民勞動積極性提高的結果,甚至不能簡單識別為去集體化所帶來的制度紅利。
關鍵詞:退社權假說;多重博弈;激勵機制;信息不對稱;勞動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1)10-0032-08
一、引 言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農村完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人民公社制的全面替代。此次變革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農業部門的組織形態,而且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根本轉變的前奏和先聲,伴隨農村組織變遷的是中國農業生產率前所未有的增長。據估算,中國農業部門1978—1984年的年均增長率為7.7%,顯著高于1952—1978年的2.9%[1]。當然,時間節點上的契合并不一定意味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源于組織模式的變革,學者們為識別其中因果關系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2]-[4]。盡管實證策略有所不同,但,多數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農村的這場組織變革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據測算,單是農村的組織模式變遷就可解釋1978—1984年間農業產出增長的約46.89%[1]。孫圣民和陳強[5]指出,即使充分考慮制度變遷的內生性問題,農村的去集體化依然對農業增長具有顯著正效應。
如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集體化時期農業生產組織模式阻礙了農業部門的發展就成為一個自然的推論。因此,學者們試圖通過尋找生產隊模式在組織生產中的弊端來解釋農村組織變遷所釋放出的巨大生產力[6]。最具代表性的是林毅夫提出的退社權假說,他認為,1958年農民退社權被剝奪是導致農業生產率出現斷崖式滑坡的根本原因,其核心邏輯為:農民退社權被剝奪使博弈結構從重復博弈變為一次性博弈,而在一次性博弈中自我實施的協議無法維持,這最終導致農民消極怠工和搭便車式的不合作行為[7]。盡管退社權假說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強烈質疑,但它依然被廣泛接受并成為判斷農業集體生產模式績效的主流觀點[8]-[10]。集體化時期農民在生產中普遍性出工不出力成為學界共識,承包制對公社制的替代更被視作效率機制驅動下誘致性制度(組織)變遷的典型[11]。從時間序列上來看,農民退社權的失與得恰與中國農業生產率的驟降和恢復相呼應,但有兩個問題依然令人困惑:第一,在理論上,多重均衡的存在使得成為博弈均衡只能證明某項制度具有自我實施性,至于為什么該項制度被選擇則需要借助于具體的歷史情境進行詳細分析[12]。那么包括退社權假說在內的討論,在極端缺乏基于具體歷史情境的約束時是如何確定農民皆偷懶的均衡將被精煉并最終被制度化,這種精煉背后是否還隱藏有其他假設呢?如果有的話,隱藏的假設又是否合理呢?第二,經歷過集體化時期的人們對當時艱苦卓絕的勞作生活印象深刻,這與退社權假說所預測的人們在生產中消極懈怠的閑散狀態之間存在極大反差,這種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張力源自何處呢?
為回答上述問題,首先,本文證明不僅基于博弈論框架的退社權假說在邏輯上不可能解釋集體化時期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問題,而且所有缺乏進一步假設的博弈模型在解釋農民行為時都不具有可行性。其次,在考慮更具體的歷史情境后,筆者指出農民在每一期都選擇努力的合作均衡反而更易成為制度均衡。再次,通過進一步的理論剖析,發現集體生產中農民選擇偷懶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所謂的退社權被剝奪,而在于信息不對稱和其他原因。最后,大量實證工作證明了中國農業的去集體化帶來了農業產量的激增,將勞動力投入的過密化特征和性別結構變化引入討論,表明以往在解釋實證結果時的一個誤區。實際上,即使有效控制其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和農產品價格變化,農業產量的增加既不能解釋為農民勞動積極性的提高,也無法單純理解為承包制替代公社制的制度紅利。
二、“林董之爭”、冷酷策略與無名氏定理
(一)重回“林董之爭”:作為懲罰機制的退社與偷懶
在首次提出退社權假說時,林毅夫并沒有給出正式的博弈模型,而是用文字表述為:“我認為,1959—1961年(農業生產)的滑坡主要是由于從1958年秋天開始農民退社的自由被剝奪所造成的。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組織形式的這種轉變使一個合作社的性質從一種重復博弈變為一次性博弈。生產之所以會滑坡,是由于一個農業合作社的成功最終取決于一個自我實施的協議。在這一協議下的每個成員都允諾對他自己進行管束。然而,在一次性博弈中,一個自我強制實行的協議是無法維持的”[7]。退社權假說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學者們的質疑。其中,Dong和Dow[9]認為,退社權被剝奪并不會使農民間的博弈從重復博弈變為一次性博弈;賦予農民退社權反而可能會使原本能夠達成合作的組織解體,因為偷懶的農民會利用退社權來逃避其他成員未來在組織內部對其實施的懲罰。他們用n人博弈模型進行說明:在n人博弈中,參與者i的收益有四種:一是uci,在合作社中,每個都不偷懶時的收益;二是uNi,在合作社中,每個人都偷懶時的收益;三是usi,在合作社中,除自己之外的每個人都不偷懶,自己偷懶時的收益;四是upi,單干時的收益。博弈過程為:(1)每個人在第一期都選擇努力工作;(2)如果他人都不偷懶,則自己也努力工作;(3)發現有人偷懶后,自己會施行報復行為。雖然Dong和Dow并沒有明確提出,但從計算過程可知報復行為將會發生在發現他人偷懶后的每一期,換言之,在這個博弈中,每個人堅持的策略都是冷酷策略。
冷酷策略指在博弈初期每一方都選擇合作,但一旦有一方在某期選擇不合作,則其他成員會報復性地在之后的每一期都拒絕合作的一種策略。那么針對他人的偷懶行為,成員i的報復行為有兩種:(1)合作社繼續存在,成員i在之后的每一期都選擇偷懶;(2)成員i退出合作社,回到單干狀態。Dong和Dow對退社權假說的質疑正在此處展開。他們首先指出,即使喪失退社權,合作社成員間的博弈依然是重復博弈而不會變成一次性博弈,因為與成員都具有退社權時相比,喪失了退社權的成員在長期內更是被緊緊綁在一起。接著,證明了如果個人在每個人都偷懶的合作社中所獲收益小于其單干收益,則退社權被剝奪反而可以更好地促成合作社成員間的合作。具體來看,設每個人的貼現率為δi,則保證合作社成員都合作的條件是:
uci/(1-δi)≥usi+i/(1-δi)(1)
其中,i為第i個農民在發現合作社中有人偷懶后實施報復策略后的每期收益,由于個體都采用冷酷策略,因而i只有兩種取值:uNi或upi。換言之,合作社成員可以通過自己(在合作社中)的偷懶行為懲罰偷懶者,也可以通過退出合作社的方式懲罰偷懶者。則保證合作的貼現率要滿足條件:
δi≥1-(uci-i)/usi(2)
顯然,如果對每個成員來說都有uNi 但是,對每個成員而言都有uNi 他指出,即使n足夠大也無法構成uNi 然而,林毅夫的回應忽略了兩點:其一,在剝奪退社權后,即使合作社中存在極度偏好閑暇的成員,在邏輯上也并不意味著冷酷策略下報復性的偷懶行為必然是其他成員之后每一期的選擇,這依賴于對其他成員效用函數的進一步假定。即在報復中選擇冷酷策略實際上是個過強的(隱藏)假設。其二,從林毅夫的這種觀點出發會衍生出一個略顯荒謬的一般性命題:在沒有退出權的組織中,只要存在一個極度偏好閑暇的成員,則該組織就無法形成合作均衡。這顯然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相去甚遠。 (二)被觸發的冷酷策略:一個過強的假設 1.作為唯一報復策略的冷酷策略 我們首先以一反例說明,即使冷酷策略是合作社成員進行報復時的唯一可選擇的策略,當組織中存在如林毅夫所言的極度偏好閑暇者,也并不意味著其他成員在發現其偷懶后的每一期就必然會選擇冷酷策略。我們的討論繼續依托于Dong和Dow設定的方程。假設每個成員的效用函數皆為u(y,e)=y-v(e),其中,y為個人收入,e為個人努力程度。為方便分析,我們假設組織中只有兩人i和j,努力程度為二值變量:偷懶el和努力ew,且努力的成本函數v(e)=e3。設生產函數為q=θ(ei+ej)-F。假設i極度偏好閑暇,即有uNi>uci>upi,因此,在合作中他一定會選擇偷懶。這時成員j的選擇在每一期皆努力的條件為:12θ(eli+ewj)-12F-(ewj)3>12θ(eli+elj)-12F-(elj)3?;喌茫?2(ewj+elj+ewjelj)。這意味著當θ足夠大時,即使對手偷懶,一直保持努力也才是成員j的理性策略。直覺上,只要組織成員在他人偷懶時自己努力的效用大于集體偷懶時的效用,冷酷策略就不會成為該成員的理性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雖然大多數組織內都難以避免極度偏好閑暇者的存在,但其中其他成員努力工作的博弈均衡依然可期。這顯然更符合現實。 如果努力水平是連續變量,那么正如林毅夫所指出的,當偷懶成為斯塔克伯格領導者的占優策略時,其他勤勉者的努力水平確實會降低。原因在于,此時勤勉者的一部分成果被偷懶者無償占有,導致激勵水平下降。然而,此時勤勉者的努力水平是否如林毅夫斷言的僅僅會維持自己(和偷懶者)不被餓死則十分值得商榷。實際上,理性的勤勉者對努力水平的選擇始終決定于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問題:只要邊際收益還大于邊際成本,勤勉者就會增加努力直至兩者相等。而林毅夫的斷言則意味著勤勉者的努力投入停止在總收益等于總成本處,這顯然不符合經濟邏輯。進一步,如果把二人博弈擴展為n人博弈,則可能出現另一類均衡:極度偏好閑暇者始終選擇偷懶,但其他成員則形成合作均衡(每人都盡最大程度的努力)。邏輯上,只要在這些勤勉者內部對每個人而言都有δi≥1-(uci-uNi)/usi即可。這意味著針對個別偷懶者,其他個體集體性地以冷酷策略進行報復很可能并不是理性選擇??梢栽O想,在規模更大的組織中,將極度偏好閑暇者排除在外的局部均衡更容易出現。 另外,“林董之爭”中還存在另一被忽視,但更加嚴重的邏輯問題:如果像他們模型所暗含的,每個人的真實努力水平都可以觀察到,那么為什么不干脆用一個基于努力水平的簡單合同保證成員的努力呢?這實際上牽涉到組織成員努力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信息不對稱,我們將在后文中對這一點進行討論。此處我們意在說明,即使報復性的策略只有冷酷策略這一種,并且組織中存在極度偏好閑暇者,冷酷策略也不一定被選擇;如果進一步把冷酷策略分為不同強度,那么以自己不被餓死為限進行報復的冷酷策略更不會被選擇。 2.作為報復策略之一的冷酷策略 如果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冷酷策略僅僅是無窮期博弈中眾多策略里的一種,退社權假說將變得更不可信。其他的策略,不僅有爭鋒相對、以牙還齒和以齒還牙等可以用“有限自控機”表達的策略,還有無法用“有限自控機”表達的更隨機化的策略[13]。實際上,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農民會將其他策略棄置不用。從這個角度考慮的話,以往討論的局限性更加凸顯,其結論也更令人難以信服。根據無名氏定理,只要參與者保持足夠的耐心,任何滿足個人理性的可行的支付向量都可以通過一個特定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得到。這意味著在缺乏足夠外部約束的條件下,即使將一些組織成員設定為對閑暇極度偏好,單單從博弈論角度我們也不能斷言其他組織成員在每一期對偷懶或勤勉的選擇。換言之,由于多重均衡的存在,若缺乏足夠的外在約束,用博弈理論解釋集體化時期農民勞動積極性問題在根本上缺乏可行性?!傲侄疇帯敝械慕Y論都建立在人們以冷酷策略進行報復的基礎上,但冷酷策略被選擇本身卻是一個沒有任何理論與現實依據的過強假設。 如果把博弈的演化過程也考慮在內,則冷酷策略被選擇的可能性會再次降低。根據“阿克塞爾羅德錦標賽”的結果[14],在重復囚徒困境中,以牙還齒(或稱為“一報還一報”)才是最成功的策略。 以牙還齒策略是指參與者以合作開始,隨后只模仿對方上一步選擇的策略。如果是二人博弈,針對一方的始終偷懶,以牙還齒和冷酷策略并無不同。但如果將博弈范圍擴大到n人,則合作均衡可以在一個更小的將偷懶者剔除的范圍內形成,那么經過演化,冷酷策略將被淘汰。這再次說明,以往討論中將冷酷策略視作理所應當的報復策略實際上是個過強的假設。 三、重回歷史:集體化時期的努力與偷懶 無窮期博弈納什均衡的多重性是以往基于博弈模型的解釋無法成立的根本原因。要從諸多博弈均衡中選擇符合現實的一個,就必須在現實中尋找更為具體的約束。同樣,在我們探討取消退社權后合作社成員的勞動積極性問題時,也必須回到彼時的現實當中,尋求他們面對的現實激勵和約束。 (一)集體生產中的努力 1.熟人社會與關聯博弈 在自然村這種熟人社會里,合作社成員之間除了有生產中的協作關系外,在生產和生活中還存在許多其他方面的關聯。農村中其他的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將會影響到生產博弈。具體來說,若某人在集體勞動中持續性地選擇偷懶,則他的壞聲譽將在村落成員中迅速傳播,這很可能會影響他在其他方面的收益。很容易想象,一個在集體生產中被公認的懶漢不僅會在擇偶等私人事務中遭遇麻煩,而且在村莊的集體事務和公共生活中也會被排斥。實際上,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村莊內,單是來自他人的歧視就足以顯著降低個人生活質量。青木昌彥 [15]認為,關聯博弈會對原博弈產生影響,進而改變最終的均衡結果。在集體化時期,村民間緊密的個人關系可構成關聯博弈的基礎。以Dong和Dow構建的模型為例,這意味著在他人偷懶時,成員i偷懶的收益由原來的uNi變為uNi-α,其中α為一正數,代表偷懶行為策略所導致的偷懶農民在其他活動(博弈)中的損失。α的存在可以提高成員皆努力的合作均衡出現的可能性,如將冷酷策略下的合作條件由δi≥1-(uci-uNi)/usi放松為δi≥1-[uci-(uNi-α)]/usi,而且若α足夠大,使單期收益uNi-α 2.糊口水平與農業生產的季節性 產權理論的基本邏輯是人們會根據回報多寡來決定自己的投入水平。但在運用產權理論解釋集體化時期的激勵問題時,學者們卻忘記了人只有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后才會考慮將收益最大化。換言之,生存水平是一個閾值,在該閾值之下即使回報率再低,人們也會付出最大努力去勞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極低、國家竭力推進工業化進程的背景下,農民生存閾值的約束更有力。這無疑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組織結構和農業生產函數的配置特性,也會影響農民效用函數的內在結構。更具體的,集體化時期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先國家,后集體,最后才是個人。這種超經濟的強制保證了國家工業化所需的巨額投入,但其后果是使農民始終處于糊口水平。如果投入巨大的努力才能保證生存或溫飽,農民在生產中還普遍地選擇偷懶是不可想象的。 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很強,有農忙與農閑之分。在農忙時節(如江南地區的“雙搶”時節),農活繁重,時間緊迫,此時不努力干活則來年的口糧就難有著落。這意味著只有在勞動投入對產量影響有限的農閑時節,磨洋工、搭便車才是可能的。其實,即使在推行了被認為具有高激勵的承包制后,農民在農閑時節對農業的勞動投入依然很少,所不同的只是后來農民可以選擇進城打工而非留在土地上磨洋工而已。 回到Dong和Dow的模型。在真正決定生產績效的農忙時節,集體偷懶將導致每個成員的生存都難以為繼,有uNi=-,這意味著冷酷策略下的合作條件δi≥1-(uci-uNi)/usi總能得到滿足。實際上,當一些成員選擇偷懶后,其他成員以自己餓死為代價以同樣的偷懶進行報復也是一種不可置信威脅。最終成員偷懶或努力的選擇可能取決于博弈順序,也可能取決于權力分布。但無論如何,當農民始終處于糊口水平時,集體性的偷懶不可能是博弈均衡。 3.工分制與勞動激勵 工分制是集體化時期被普遍采用的勞動計酬方式,它起碼有兩個機制可促進勞動積極性:其一是底分評定時的“自報公議”模式;其二是與計時工分制相對應的計件工分制。底分是逐步增加的,因此,對底分尚未達到滿分的勞動力而言,努力勞作以求盡快提升底分是他的理性選擇。而在計件工分制下,個體所獲工分多寡取決于任務完成的數量,這自然會形成對勞動者積極性的強激勵,促使其努力以完成更多的工作。 以往對工分制的詬病在于認為工分制無法將報酬與勞動者努力水平直接掛鉤,因此,會扭曲勞動者的努力水平。這種看法并沒有錯,但只片面性地看到工分制抑制勞動積極性的一面。實際上,給定退社權被剝奪的外部約束,作為獨立核算單位,意在獲得更多產品的生產隊必然會不斷改良其內部的激勵機制。換言之,雖然工分制并不是最優的激勵機制,但在現實約束下,工分制在具體實踐中演化出的形態很可能是次優的——如此才符合基本的經濟邏輯。 (二)集體生產中的偷懶 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任何組織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道德風險問題。組織中的激勵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治理道德風險,但若想使組織成員的努力水平達到最優則往往并不現實[17]。生產隊中同樣如此,計時工分制自不待言,計件工分制雖可激勵成員努力勞作以提高勞動成果的數量,但這卻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本質上,以往討論將偷懶的原因歸于搭便車行為,無需成員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假定,這時有許多機制和外部條件都可促使合作均衡出現。然而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偷懶程度則實際上是表現出的努力水平與實際努力水平之間的差距,它很難消除,相關激勵機制往往也只能使結果達到次優——作為帕累托最優解的成員皆努力的合作均衡無法實現。 至此我們可以指出以往討論中的另一重要邏輯錯誤,即以往討論實際上是在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框架下進行的,此時成員表現出的努力水平與實際努力水平并無差別,個人的努力水平實為共同知識。這意味著每個人的最大努力水平是共同知識且每個人是否盡到最大努力是共同知識。在這種條件下,組織完全可以借助非常簡單的合同激勵成員努力,例如,若某個成員在生產中沒有盡到最大努力,則取消他的一切報酬。只要組織在報酬分配時具有排他性權利,該合同就是可以實施的,且可保證每個成員在生產中的最大努力。也就是說,以往討論所暗含的信息對稱假設實際上使進一步對策略互動的討論變得毫無意義。更符合現實的是放松該假設,將信息不對稱納入考慮,則策略互動可能會激勵農民努力——因為表現出的努力水平畢竟比磨洋工時高,但與最高努力水平相較還是要打折扣的。 除了成員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偷懶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成員的生產積極性。第一,生產隊長作為勞動監督者也是激勵機制中的重要一環,但生產隊長的目標往往與集體目標并不完全一致。如擁有自利動機的生產隊長可能會安排親友來做一些強度較小、工分值較高的工作。這同樣源自道德風險問題,會顯著影響對他人的激勵。第二,成員偷懶的另一原因來自集體化時期的分配機制。彼時分配的首要原則是先國家,后集體,個人勞動與所獲報酬脫節,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自然會降低。 因此,如果與單干時的努力水準相比,集體生產中成員的偷懶幾乎是必然的。不僅在集體化時期的生產隊中如此,在其他任何組織中同樣如此,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和組織化生產所衍生出的分配模式總會在不同程度上隔斷個體努力水平與報酬間的直接關聯。所以更關鍵的問題應該是,這個偷懶的程度究竟如何?與之相關的治理機制是否有效?換言之,簡單認定集體化時期農民在生產中偷懶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單干時的勞動積極性其實是理論上作為基準的極大值,不可能被超越。有意義的問題是以怎樣的機制激勵成員的努力水平逼近這個極大值。 綜上所述,我們可將對集體化時期農民勞動積極性的判斷概括為:雖然與單干時相比積極性確實更低,但由于現實條件的諸多約束,這種積極性也絕不會低落到人人磨洋工的狀態。 四、顯著為正的系數:過密化、性別結構還是勞動積極性 大量實證結果表明,承包制對公社制的替代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這種提高一般被認為是對農民勞動積極性釋放的結果。對此持異議的學者指出,組織變遷與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可能是種偽相關關系,農業生產率提高更可能來自技術和氣候等因素的變量。面對這種質疑,實證者會聲稱回歸方程中已經盡量控制了這些外生變量,但質疑者的看法代表了對用計量方法解釋組織變遷績效的深刻懷疑:過多的干擾因素使得要識別出組織變遷與農業生產率間的因果關系十分困難。本節聚焦于辨析另一問題:如果農村組織變遷與生產率提高之間確有正向因果關系,20世紀80年代初期農業產量的劇增是否就可解釋為農民勞動積極性的提高?筆者認為,學術界在對這一點的認識上有混亂之處。 集體化時期的農業生產有顯著的過密化特征[17]。所謂過密化,是指過量的勞動生產力被積壓在土地上,導致極低的勞動生產率。伴隨組織變遷和農業人口外流的是農業生產的過密化狀態逐漸緩解,勞動生產率開始回升。這就猶如在農村組織模式的變遷前后,農業勞動力的質量有了很大提升。那么,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固然可以理解為組織變遷的結果,但卻不能認定其源自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換言之,組織變遷也許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在現有的估計中,生產積極性提高所帶來的影響并沒有被識別出來。關鍵一點是,勞動力流動制度的變革并不等同于承包制對公社制替代的組織變遷,前者與后者雖有關聯,但它們擁有截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這意味著以往的實證研究中組織變遷顯著為正的系數不僅不能被認定為勞動積極性提高的影響,甚至不能理解為去集體化過程產生的制度紅利。 與之類似的還有農業勞動力中性別結構變化造成的影響。集體化時期為了家庭可以獲得更多工分,參與農業生產的婦女數量激增,農業勞動力的性別比例(女性人數/男性人數)急劇提高。隨著承包制對公社制的替代,農業勞動力的性別比例開始回落。由于農業生產中有大量重體力勞動,因此,一般而言,男性的勞動生產率會高于女性。在以往的實證中僅僅控制了勞動力的數量,而無法將參與生產的勞動力性別結構納入方程,這意味著作為重要控制變量的勞動力的質量(表現為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在實證研究中再次付之闕如,勞動力質量提高的影響又一次被并入組織變遷變量前的回歸系數中,這意味著組織變遷變量前正的系數并不能代表農民勞動積極性提高。 五、結論與啟示 對集體化時期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存在兩種判斷:一種從經濟邏輯出發,認為在弱激勵條件下農民的理性選擇是搭便車和磨洋工;另一種源自對集體化時期極大勞動強度的民間記憶以及對史料的深入挖掘,認為當時的勞動積極性并不低。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這兩種判斷,并澄清了過去討論中存在的一些混亂和誤區。 首先,本文回顧了經濟學界對集體化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著名爭論,指出以往討論隱藏了一個關鍵假設,即冷酷策略是當其他成員偷懶時必然選擇的報復策略。該假設不僅沒有任何理論和現實依據,而且一旦放棄該假設,理論上各種可以促成全體成員勤勉的策略組合都可被選擇。其次,本文回到具體的歷史情境,討論了集體化時期影響農民勞動積極性的因素,認為與單干時相比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固然不足,但諸多條件約束下農民也決不會以磨洋工度日。最后,本文分析了以往在理解相關實證工作時的一個誤區,指出雖然去集體化后農業生產率提高的部分原因可歸于組織變遷,但并不能進一步理解為勞動力積極性增進的結果。 有三點需要特別說明:第一,本文旨在厘清以退社權假說為代表的,以往關于集體化時期農民勞動積極性問題討論中的種種邏輯混亂和局限,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認定公社制是在效率上優于承包制的組織模式。本文的討論被嚴格限制在關于農民勞動積極性的范圍之內,公社制績效的高低與本文論題無關。第二,本文所關心的并非僅僅是經濟史問題,在農村改革逐漸深化的今天,對過去組織模式及其績效的理解尤為重要。關鍵在于,如果連生產隊規模(約20—30戶左右)的簡單農業合作都無法實現,就更遑論更大規模的組織建構與更復雜的生產協作了。如格雷夫[18]所言,已經消亡的制度仍然能夠影響其后的制度及其變遷,而信念是其作用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所關注的正是影響中國農村組織變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重要的信念之一。第三,本文討論的是一個經濟史問題,但對該問題的正本溯源對今天的農村改革依然意義深遠。集體生產中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自然比不上單干時,但這種差距并非源自合作社或生產隊模式的特殊性,而是信息不對稱和激勵扭曲下的必然結果——這在任何其他組織中也無法避免。組織的形成源自擁有互補性稟賦的成員合作帶來的效益增進,與此同時就必須承擔組織運行中產生的諸多成本,這是組織問題中一般性的兩難選擇。實際上,中國農村集體化生產的特殊性并不在于成本,而在于收益,公社模式雖被廣為詬病,但該模式有助于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技術,以及便于對農業剝奪以實現工業化。如何將這些收益納入對集體化時期農業組織“收益—成本”的綜合考量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術問題。與之相應的,對彼時農民勞動積極性的判斷只能來自實證材料,而案例研究所得結論的一般性又令人生疑,因此,如何在計量研究中正確識別出中國農村組織變遷后勞動積極性變動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是另一個極具意義而有挑戰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Lin, J.Y.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1):34-51. [2] Mcmillan, J., Whalley, J., Zhu, L.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4):781-807. [3] Kalirajan, K.P., Obwona, M.B., Zhao, S.A Decomposi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Cas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Growth Before and After Reform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2):331-338. [4] Carter, C.A.Reforms, the Weather,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Grain Sector[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9(4):1266-1277. [5] 孫圣民,陳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中國農業增長的再考察——來自面板工具變量法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 2017,(2):379-396. [6] Putterman, L.Entering the Post-Collective Era in North China: Dahe Township[J].Modern China,1989, 15(3):275-320. [7] Lin, J.Y.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3,17(6):1228-1252. [8] 李懷印,張向東,劉家峰.制度、環境與勞動積極性:重新認識集體制時期的中國農民[J].開放時代,2016,(6):179-197. [9] Dong, X.Y., Dow, G.K.Does Free Exit Reduce Shirking in Production Team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 17(17):472-484. [10] Kung, J.K.S.Transaction Costs and Peasantss Choice of Institutions: Did the Right to Exit Really Solve the Free Rider Problem in Chinese Collective Agricultur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3, 17(2):485-503. [11] Lin, J.Y., Nugent, J.B.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5,3(5):2301-2370. [12] Lin, J.Y.Exit Rights Exit Costs, and Shirking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Repl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3,17(3):504-521. [13] 肯·賓默爾.博弈論教程[M].謝識予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90-316. [14]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合作的進化[M].吳堅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1. [15] 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52-57. [16] Holmstrom, B.Moral Hazard in Team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2):324. [17] 黃宗智.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卷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65-86. [18] 阿夫納·格雷夫.大裂變:中世紀貿易制度比較和西方的興起[M].鄭江淮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15-16. Retirement Rights Hypothesis,Multipe Game and Incentives Mechanism: Re-Examination of the Farmers' Enthusiasm for Labor in the Collectivization Period QI Xiu-lin1, WANG Xin2 (1.Busines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ichuan Chengdu 610000, China) Abstract:How to recognize the labor enthusiasm of farmers in the collectivization period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ssue in economic history,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s the path choice of the current rural reform.The mainstream interpretation of returning rights hypothesis is logically untenable.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returning rights hypothesis and related arguments, pointing out that the past discussions are based on the grim strategy of retaliation strategy, and this strategy will be triggered when others do not cooperate.If this assumption is abandoned, the equilibrium of the game in which farmers choose to work actively or be lazy can be achieved theoretically.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believes that the peasants and the single-handed are inherently less motivated than the labor enthusiasm, bu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many conditions, they will never loaf on the job.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a major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past whe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understands the relevant empirical work: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from the commune system to the contracting system on agricultural output cannot be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the labor enthusiasm of the peasants, or even simply identified as the institutional dividend brought about by collectivization. Key words:retirement rights hypothesis; multipe game; incentives mechanism; information asymmery; labor enthusiasm (責任編輯:巴紅靜) 收稿日期:2021-07-3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C2F認購式訂單農業的交易機制、合約結構與優化路徑研究”(19YJC790101);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河南省村莊社會異質性對小型農田水利管護績效的影響研究”(2019-ZDJH-299) 作者簡介:齊秀琳(1986-),男,河南洛陽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制度與經濟增長研究。E-mail:qixiulin@zzu.edu.cn 王 鑫(通訊作者)(1985-),男,重慶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經濟史研究。E-mail:ba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