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立軍 高雙慶 郭圣治 劉慧敏 李瑋
胸腔鏡技術是目前廣泛應用于肺部手術的一種微創技術,該種技術具有創傷低且切口較小等顯著優勢,采用該種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恢復更快,住院時間也會相應的縮短,所以該種手術的實踐應用價值較高[1-3]。胸腔鏡技術適用于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葉切除等手術之中,患者往往可以獲得較為良好的手術效果,但是術中的肋間神經擠壓以及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的刺激仍會使患者術后出現一系列的應激反應,而疼痛正是其中之一。疼痛會使患者的功能康復進程滯緩,并令其產生抑制呼吸及咳嗽的主觀思維,患者因此產生肺部并發癥的可能性較高,而肺部并發癥又會削弱患者的恢復效果,導致其住院時間進一步增加,患者飽受機體疼痛及心理壓力的雙重折磨,康復速度也隨之變慢,所以術后疼痛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存在著十分顯著的負面影響[4-6]。在對患者進行微創手術的同時有效控制胸腔鏡術后疼痛是治療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加速康復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鎮痛可以減輕患者的主觀痛苦,充分體現醫務人員的同理心及關懷度。研究表明神經阻滯具有較為理想的削弱患者痛感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康復情況,本文基于此為探析該種鎮痛方式的實際作用,選擇本院80 例符合條件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取得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5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胸心外科行擇期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6 例、女44 例,年齡41~76 歲,術前完善凝血、生化、肺部增強CT 等相關檢查,符合手術要求。納入標準:①美國麻醉師協會(ASA)評分為Ⅰ~Ⅱ級;②行擇期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熟知VAS 評分、PHPS 評分及靜脈自控鎮痛泵的使用方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INB 組和PCIA組,每組40 例。INB 組男女比例為19∶21,平均年齡(59.97±7.11)歲,PCIA 組男女比例為17∶23,平均年齡(59.07±7.7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審批,且患者或其家屬簽字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患者患有其他惡性疾病,或存在精神問題無法與其溝通。
1.2 方法 INB 組患者于關胸后超聲引導下采用鹽酸羅哌卡因進行第5 肋INB,對患者注射5 ml 鹽酸羅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63)。PCIA 組待患者麻醉復蘇后予以行PCIA,鎮痛藥劑的配方為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00)200 μg+右美托咪定(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48)200 μg+托烷司瓊(哈爾濱三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46)5 mg 加生理鹽水稀釋到200 ml,背景劑量為3 ml/h,自控追加劑量為2.5 ml,鎖定時間為30 min。兩組患者如出現疼痛無法耐受的情況,則另外予以患者地佐辛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329)肌內注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術后首次胃腸道排氣情況、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術后追加地佐辛用量及帶管時間、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VAS 評分與PHPS 評分。患者術后胃腸道排氣時間節點為:<12 h、12~24 h、24~48 h、>48 h。采用VAS、PHPS 評估患者疼痛情況,評分越低疼痛越輕。患者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眩暈、過度鎮靜及皮膚瘙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胃腸道排氣情況比較 術后INB 組患者首次胃腸道排氣情況與PCIA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胃腸道排氣情況比較[n(%)]
2.2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INB 組惡心、嘔吐發生率分別為10.0%、5.0%,均低于PCIA 組的37.5%、2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眩暈、過度鎮靜、皮膚瘙癢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術后追加地佐辛用量和帶管時間比較INB 組患者術后追加地佐辛用量(17.12±7.50)mg 少于PCIA 組的(22.12±6.87)mg,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帶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追加地佐辛用量和帶管時間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追加地佐辛用量和帶管時間比較()
注:與PCIA 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節點VAS、PHPS 評分比較 INB 組患者術后6、12、24 h 的VAS 評分均高于PCIA 組,術后48、72 h 的VAS 評分均低于PCIA 組,術后6、12、24、48、72 h 的PHPS 評分均低于PCIA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節點VAS、PHP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節點VAS、PHPS 評分比較(,分)
注:與PCIA 組比較,aP<0.05
疼痛是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最易出現的應激反應之一,盡管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等顯著特點,但不能充分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受,患者在術后飽受身體不適的折磨,其功能康復進程因此受到滯緩,住院時間大幅增加,術后康復速度放慢,所以術后疼痛對患者而言百害而無一利[7-10]。行胸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痛感多來自于切口或胸腔閉式引流管,患者會因自身機體情況的差異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上述兩種因素的影響繼而產生疼痛的感覺,疼痛感會致使患者不自覺的壓制自身的呼吸頻率,因此其出現肺炎等并發癥的可能性較高,若不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則會將其演化為慢性疼痛,最終使患者的手術效果大幅下降。胸腔鏡術后采取有效的鎮痛方法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加快術后患者個方面功能恢復的有效方法之一[11-14]。本研究中,PCIA 組不良反應少,大大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其原因在于良好的肋間陣痛可削弱術后阿片藥物用量,進而降低該類藥物可能導致的患者出現惡心或嘔吐的可能性,所以該組患者在手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更少,疼痛感也更弱。兩組患者術后帶管時間、術后胃腸道排氣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本次研究所選的樣本數量存在一定的關系,若想深入探討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關聯,還應當擴大樣本數量進行研究。也有文獻報道INB 和PCIA 均有不同程度的鎮痛不全[7],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個體區別,不同的患者對于鎮痛的需求不同,其主觀感受到的痛感也不盡相同,所以患者可能對兩種鎮痛方式具有不同的感受,INB 和PCIA 聯合鎮痛的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行INB 鎮痛安全有效,術后鎮痛效果滿意,不良反應少,利于術后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恢復,因此應當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