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勝磊
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包括硬腦膜動靜脈竇、顱內動脈瘤及頸動脈海綿竇瘺等疾病,其特點是病情危重且易復發,致殘及致死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命安全[1]。腦血管病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一旦發病需立即采取搶救治療,其治療核心是清除腦血腫,降低顱內壓,緩解臨床癥狀[2]。開顱手術是臨床治療腦血管病的常用手段,可借助CT 在視野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清除血腫,但手術造成創傷較大,產生并發癥較多,對預后恢復造成一定影響[3,4]。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介入手術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病治療中,其微創術式造成創傷較小,有利于預后恢復,療效確切,但其操作相對更精細且復雜,稍有不慎會釀成嚴重后果[5]。本文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112 例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介入治療和開顱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112 例腦血管病患者,通過計算機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各56 例。試驗組患者男女比例30∶26;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55.86±7.55)歲;疾病種類:硬腦膜動靜脈竇15 例,顱內動脈瘤14 例,頸動脈海綿竇瘺10 例,腦動靜脈畸形17 例。參照組患者男女比例31∶25;年齡36~77 歲,平均年齡(56.28±7.45)歲;疾病種類:硬腦膜動靜脈竇14 例,顱內動脈瘤15 例,頸動脈海綿竇瘺11 例,腦動靜脈畸形1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符合腦血管病診斷標準;②經患者及家屬確認后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并上交至倫理委員會后獲批。排除標準:①患者及家屬拒絕簽訂知情同意書;②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③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④合并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參照組行開顱手術治療,具體措施:術前進行常規檢查了解患者病情,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頭部墊高,給予硬腦膜外麻醉,使用電鉆打開頭顱骨,利用CT 可視條件確定血腫位置,將血腫及其周圍損傷組織徹底清除,并引流腦血腫,操作過程中要避免主干及正常腦血管組織損傷。試驗組患者實施介入手術治療,具體措施:叮囑患者術前大小便排空,加強心電監護,將手術區域進行常規消毒,實施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利用干導絲將其引入動脈內部,通過全腦動脈造影檢查實施肝素化治療,利用栓塞材料將微導管、球囊導管置入病變部位。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山西蘭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980,規格:100 mg)100 mg 口服,1 次/d;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規格:75 mg)75 mg 口服,1 次/d;連續用藥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前后Vs、Vd、NHISS 評分 利用NHISS評定患者語言障礙、下肢運動、面癱、視野、意識水平、肢體協調及感覺等,滿分42 分,分數越低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
1.3.2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恢復正常,殘疾程度分級為0 級;有效:患者意識清醒且生命體征趨于穩定,殘疾程度分級為1~2 級;無效:患者意識模糊且生命體征持續異常,殘疾程度>3 級。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3 并發癥 包括急性腦梗死、術中出現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腦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s、Vd 及NIHS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s、Vd 及NI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Vs、Vd 及NIHSS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s、Vd 及NIHS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s、Vd 及NIHS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4.64%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3.57%明顯低于參照組的19.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腦血管病發病機制與腦血管狹窄、腦供血不足等方面關系密切,其中高血壓、頸動脈病變及動脈粥樣硬化等是引發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現階段,人們飲食及作息不規律導致腦血管病在各年齡階段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老年群體合并較多的基礎性疾病,機體逐漸衰退,血液粘度較高伴發嚴重的血管狹窄,極易引發腦血管疾病[6]。腦血管病患者臨床通常表現為健忘、偏癱、語言障礙、意識模糊等,嚴重患者會出現昏厥及猝死等癥狀,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臨床常用開顱手術治療腦血管病,其優勢是操作簡單,可直觀消除腦部血腫緩解臨床癥狀,但手術創傷引發并發癥較多,預后恢復較慢[7]。介入治療是臨床針對腦血管病研發的新型微創手術,其原理是通過股動、靜脈插管利用血管本身的自然腔道治療腦血管病,該術式具有創傷小、療效好、預后恢復快等優點,但不適用于深度昏迷患者[8]。介入治療可直接疏通栓塞的腦血管,改善腦梗死,置入支架可從根本上解決病灶,治療后不易復發,但該術式要求手術醫師操作更精細[9]。
本文研究發現,介入治療術后產生并發癥中有腦血管痙攣和急性腦梗死,腦血管痙攣是支架置入對血管造成一定影響,無需針對治療即可恢復;急性腦梗死的發生與原有血管內斑塊脫落、肝素滴注不暢及抗凝時間較短形成血栓有關[10]。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Vs、Vd 及NIHSS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充分驗證了腦血管病通過介入治療臨床療效優于開顱手術,更有利于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改善微循環,其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對比開顱手術,介入治療腦血管病臨床治療效果更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微循環,降低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少并發癥產生,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