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志勝
摘 要:農村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對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備較強的道德和法治觀念,才能端正學生的行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根據農村的教學實際和農村學生的特點,尋求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努力縮小城鄉教學間的差距。文章分析了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教學的現狀,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生;農村初中;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3-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21
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初中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可以幫助初中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提升初中生的行為習慣,還能教給初中生基本的法律常識,讓初中生懂法、守法、用法,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標準提出:要體現青少年文化特點,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做負責任的公民。但是,縱觀我國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可以發現,農村教學和城市教學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信息資源、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還比較落后,為了縮小教育差距,教師要創新教學策略,整合利用農村的各種教育資源,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為農村初中生搭建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舞臺。
一、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脫離生活實際
很多農村道德與法治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較深,在教學時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把教學重點放在對課本知識的講解上,并沒有真正地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課堂氣氛單調枯燥,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也停留在文字表面,認識不到它們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不能用于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有些案例脫離了農村生活,使得農村學生學起來感覺陌生,不能透徹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知識,增加了教學難度,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初中生的必修課,是培養初中生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課程,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初中生的道德養成和法制觀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對初中生采用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式評價。而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仍以考試成績為主,忽略了對初中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樣得出的結論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對初中生的學習起不到激勵作用,也使學生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知,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和方向。
(三)農村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薄弱
在農村初中學校里,有很多學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正確的引導,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和責任感,容易養成自由、散漫的不良生活習慣,在行為上缺乏法制觀念的約束,在思想上缺乏道德意識的引導,沒有樹立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貢獻力量的崇高信念,認識不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另外,農村中還存在著“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使得很多學生對待學習消極怠慢,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目標,在課堂上混日子,甚至出現遲到、曠課等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了道德與法治教學,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長。
二、提高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的“一本課本、一本教案、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農村中小學校也已經得到普及,利用現代化技術輔助完成教學任務是現在和未來教學發展的趨勢。因此,農村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件內容和課件形式,實現聲、像、圖、文的有機結合,打破傳統“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喚起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度。信息技術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融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將課本上單調、枯燥、抽象的道德法治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初中生通過觀看直觀的視頻、圖片、動畫等,思考問題,直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義,強化了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培養了初中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拓展農村初中生的眼界,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廣泛搜集各種資料,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將當前國內外最先進的理念傳遞給學生,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帶給農村初中生更多有價值的道德與法治資源,實現課堂高效教學。
(二)借助案例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在以往的農村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和學生之間很少交流和互動,課堂氣氛沉悶、無趣,致使很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失去興趣,課堂教學陷入僵局。案例教學法的引入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沉悶,案例教學具有開放性,教師將枯燥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融入案例中,為初中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促使初中生積極投入案例的課堂討論中,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了師生互動。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時首先要注重案例的選取,案例選取的是否得當直接關系教學效果。道德與法治教學案例的選取要緊貼教材內容,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時還要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情節性,最主要的是要有教育意義,讓學生在案例的研討中受到道德、法治的熏陶。在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創設案例情境,將復雜的案例具體化、生動化,促使初中生能夠快速融入案例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對于案例的分析總結,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小組內自由發表意見和看法,通過不斷的分析和探討,在小組內達成共識,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做出本小組的案例總結,教師做最后的總結。在案例討論中教師要學會傾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引導,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在班內進行集體討論,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在討論中相互啟發,實現知識的優化和互補,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