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山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學校常規的教學形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人才培養的需求,“互聯網+”新形態的教育變化正在改加速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引發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重構,在教育不斷改革的形勢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是改革的必然趨勢,于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催生了學校教育形態的轉變,諸多行業也提倡并應用互聯網絡技術,學校教學也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誕生了“混合式教學”,在這新的教學形態、 教育形態、組織形態和思維方式下,教學過程從教師的“教”轉變為教師指導和幫助下學生的“學”。
關鍵詞:互聯網+ ;教學;教育形態
1? 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教育與互聯網融合的產物,最早起源于國外教育機構,使學生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在學習方式上具有靈活、多樣、新穎,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尤其是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線上學習,加速了混合式教學的步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結合線上、線下學習,真正實現教學變革。這是疫情帶給我們的在教學上的挑戰,市西中學早于疫情爆發前就嘗試了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云平臺技術進行融合教學的探討,疫情提供了我們線上教學付諸實踐的機遇,同時也是檢驗我們前期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成果的一次機會。通過三個月的線上教學,真正實現了停課不停學而且保證了混合式教學的高水平,課堂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教學質量不下降。
2? 混合式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挑戰
混合式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習者學習方式靈活性、空間的多樣性,促進了教學的非程序化發展,基于這一背景下的教學不僅僅是互聯網技術與教學方法的簡單疊加,而是需要教師重新思考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的內在關系,積極轉變教學模式。
2.1? 教師需提升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力
由于課堂教學的復雜性及教學目標具有多維性,需要教師重構學習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課前教師在云臺上備課,制作微課、視屏、PPT等或者以Word文檔推送課前預習單或任務單,通過計算機統計分析準確把握學情,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信息支撐。課中依據大數據統計結果又針對性指導學生分組活動,在課堂互動中推送課堂練習、教學資源,在線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規定好學習時間,及時統計學習成果,在線指導教學,所有這些都有賴于教師提升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力。
2.2? 教師由重視“教”轉為強調“學”
線上教學由于少了學校和教師的約束,學習自主性、自律強的學生成績上升,出現好上更好,反之,對自己約束不嚴、自主性差的學生成績反而下降,使得學生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目前互聯網的教學更多的是單向交流,缺少監督與互動不足是線上教學面臨的實際問題,由于教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只有積極配合教師,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益,除了教師強化以學為中心教學觀念外,還需家長積極配合與監督。
2.3? 教師更應重視思維導圖的應用
由于線上教學相對于線下,在知識點上是“碎片化”的,為了幫助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串聯起來,構成知識體系,便于學生記憶和回顧,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構建成知識體系,可以是對每一章內容也可以是對每一節的內容,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更好地掌握每一章節的內容和知識構建體系及內在關聯,從宏觀上把握知識體系,促進對知識的更深理解。同時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發散思維將加深章與章、節與節之間的內在關聯,更好地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3? 家校協同配合,共育走向常態
借助云平臺,教師不僅方便地布置作業,發布信息,還可以對某一主題開展討論,師生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針對某一問題相互探討與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可以正向評價,相互點贊,孩子的點滴進步、成長軌跡可以借助平臺以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分享,家長對孩子的情況更加了解,根據平臺數據顯示結果,及時督促學生學習課堂預習內容,時時獲得學生課堂預習效果。這種互動反饋,針對性更強,輔導效率更加高效從而實現家校共育共同體構建[ 1 ]。
4? 成效與反思
(1)在大數據、云計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下,我校漫思實驗室建立起來了,為理科教師教學利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備課、課堂管理、課外輔導、考核評價等各個環節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課前下發的任務單,制作的微視頻、PPT等課件上傳到云端提前學習,課上通過大數據統計學生的學習情況后有針對性討論、答疑、拓展和遷移應用。在課上就有充足的時間開展一題多解、多題歸一的解題指導或是對某一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建構過程深入研究。在教學過程環節,也可以改變傳統的點名和提問方式,而且通過相應的軟件技術對于課堂教學現場的提問及每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時數據統計,既可以提高課堂提問的覆蓋面,又能夠及時準確反饋現場學習狀態[ 2 ] 。
(2)“互聯網+”家校共育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校表現行為同時也必須時刻了解學生在家的活動情況,我校實施的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是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施策,同時對部分家長增強“家校共育”意識,才能真正實現家校共育,打造教育新生態。相信有了新的教育理念,持久不懈地堅持下去,定會取得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 春.基于“互聯網+”家校共育的新樣態學校建設[J].現代教學,2020(1):29-31.
[2] 時偉,李歡.數字時代教師教學技術素養的反思與改進[J].課 程·教材·教法,2017(1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