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匡治國(1977-),男,漢族,湖南株洲人。主要研究方向:大健康,節能環保項目投資及投資管理。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各個行業領域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也更加常見。并購重組是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實現快速發展、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措施,是實現規模擴張、經營結構調整、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途徑。并購不是簡單的制定計劃就可以達到目標,擬并購企業的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在并購前需做好盡職調查工作。本文主要圍繞中小企業的財務盡職調查進行討論分析,首先明確中小企業財務盡職調查的意義,然后分析了中小企業財務盡職調查的重點以及難點問題,最后提出強化財務盡職調查的有效措施,目的在于提升財務盡職調查質量,為中小企業并購重組活動夯實基礎,提高并購成功率。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盡職調查;重難點
財務盡職調查是企業獲取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的必要途徑,這是一個耗時又十分注重細節的過程,為做好財務盡職調查,企業需要切實優化調查工作,緊抓調查重點,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加快推進企業并購進程。
企業財務盡職調查意義
通過財務盡職調查可以發現并購交易中的潛在風險,提前預測財務風險對企業并購交易的影響程度,提前做好相對應的措施進行預防控制。同時有效的財務盡職調查可以為企業確定交易對價提供準確的數據信息,方便企業對目標中小企業進行價值預估。而且并購前的財務盡職調查也是影響企業是否要繼續并購的關鍵,在對目標企業的戰略發展規劃、內部控制、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進行盡職調查過程中,一旦發現目標企業存在較大且不可控的風險,企業可隨時停止并購業務[1]。由于并購雙方企業在并購投資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并購投資方企業在談判交易中處于劣勢地位,如果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提前掌握目標企業的關鍵信息則可以改變這種狀況,提升投資方的談判地位,合理制定有利于并購方的交易協議和條件。
中小企業財務盡職調查重點
企業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關鍵,同樣也是企業并購投資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由于中小企業正處于發展階段,其內部管理體系尚未成熟,其內部控制相比大型和成熟企業較為薄弱,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點。因此并購投資方需將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列為財務盡職調查重點,財務盡職調查人員需要對目標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控制執行情況等進行調查,對目標企業的內部控制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企業運營狀況
企業運營狀況是企業進行財務盡職調查的關鍵內容,審計主要目的是出具符合審計準則的報告,保證財務報表數字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與審計的工作側重點不同,財務盡調更看重對公司業務狀況的分析,通過對目標中小企業的營業收入進行調查,了解目標企業產生收入的業務項目,檢查目標中小企業的業務合同內容和交易合同,提前發現其交易活動中存在的不規范或者違法行為,對各類合同進行深入調查,為并購活動排除財務風險[2]。通過調查營業收入,并購投資方企業可以及時掌握目標企業的產業結構和業務類型,識別業績的關鍵驅動因素,并提前為并購后整合工作打下基礎。
稅務風險
財務盡職調查人員應對中小企業的稅務管理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對比目標企業的稅務申報報表和財務報表的差異,分析判斷企業在繳納稅款是否合規,提前發現企業稅務風險,關注企業與稅務機關的溝通情況,查驗是否遭受稅務機關處罰。同時財務盡職調查人員要對中小企業應用稅收優惠政策的合理性進行調查。然后財務盡職調查人員應事先與企業高層進行有效溝通,并要注意調查方式,對于一些較為敏感的問題要妥善處理,避免目標企業對財務盡職調查感到不適,進而不配合財務盡職調查工作。
資產與現金流
企業在實施財務盡職調查階段,需要對中小企業的資產規模進行分析,提前預判目標企業的價值增長趨勢,在資產調查過程中,首先要檢查的是資產是否擁有相關的歸屬權限證明,判斷資產是否還能夠正常運營并創造價值。此外,產品或服務的成本、費用以及毛利率等都需要被納入調查范圍。還需分析中小企業歷史營運資金情況,基于此判斷資產利用率和盈利能力,財務盡職調查人員要重點關注盈利來源是否是穩定的業務訂單還是偶爾出現的業務訂單,區分經常和非經常損益,調查中小企業展開多次合作的客戶群體是否穩定,深入分析目標企業的盈利情況。
負債與股權
調查中小企業的負債情況也是決定并購重組活動順利推進的關鍵,財務盡職調查人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調查:第一,企業應付賬款,檢查企業是否存在預期內拖延應付款項的問題;第二,檢查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是否出現遞延資產情況;第三,調查企業的融資金額及融資成本;第四,調查企業的租賃業務,是否存在租賃負債及相關利息支出。關于企業股權,中小企業中的股權問題對企業并購的影響較深,如果目標企業股東和實際掌握控制權的人員信用狀況調查不清晰,則在后期融合過程中容易引發股權風險。
中小企業財務盡職調查難點分析
目標企業真實經營情況
中小企業的內部管理存在缺陷,管理不到位,且企業內部的關鍵信息記錄不完整,業務管理形成閉環,財務盡職調查對目標企業進行調查過程中無法進一步深入,難以掌握目標企業的真實情況[3]。目標企業提供的信息存在隱瞞甚至刻意作假的可能性,由于財務盡職調查人員不了解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因此在審核財務信息時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現其中的問題。如中小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出現上下浮動較大的收支,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數據遠遠高于同行業其他企業,與企業實際的現金流量不吻合。與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相比,調查人員對行業和企業的了解往往不夠,若是中小企業有意隱瞞真實的財務信息,財務盡調人員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進行深層次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