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曉
【摘要】小學生是各種傳染病的易感人群,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形勢下,如果不做好小學生傳染病防控工作,校園傳染病就容易流行,學生的健康和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就無法保證。所以,做好小學生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筆者就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下如何做好小學生傳染病防控工作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生;傳染病防控
自2019年末湖北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趨勢較穩定,但時有波動。新冠肺炎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高,致死率較高,對于此病仍然有未解之處。小學生年齡小,免疫力弱,一旦發生新冠肺炎或其它流行傳染病,后果不堪設想。故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下抓好小學生傳染病防控工作十分緊要。而校醫是學校健康的“守門人”。那么,校醫該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下做好小學生傳染病防控工作呢?
傳染病有三個“助手”: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只要破壞這三個“助手”的協作,傳染病就無法發威。因此,防控傳染病就要抓住這三個環節。
一、管控傳染源
在學校而言,傳染源是帶有傳染病毒或細菌的學生。因此,監測學生身體狀況很重要。校醫負責每日對在校學生晨檢,一旦發現發熱、咳嗽、皮疹或嘔吐等疑似傳染病早期癥狀的學生,要求其就醫。由班主任每日具體進行學生的晨檢工作,對因病缺勤的學生進行追蹤,發現疑似疫情第一時間上報校醫。根據我國政府網發布中高風險地區的動態,適時全面排查學生戶籍、去向及接觸史,按照上級要求做好相關信息統計,協同相關部門做好學生健康管理,嚴格落實學校疫情防控各項措施,把新冠肺炎等傳染病扼殺在萌芽狀態。只要發現傳染病患者,就嚴格將其隔離,隔離期滿達到復課要求才能返校。如發現聚集性疫情,第一時間上報學校領導、教育局及衛生部門,積極落實上級部門指導的傳染病防控工作。
二、切斷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體外,經過一定的傳播方式,到達與侵入新的易感者的過程。根據傳播途徑的不同,采取相應的切斷措施,就能達到預防傳染病的效果。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是以呼吸道傳播及接觸傳播為主,切斷呼吸道傳播及接觸傳播就要求室場通風及消毒,校醫要對課室、飯堂及閱覽館等公共場所通風、清潔及消毒工作進行規范的指導,從而預防傳染病的流行。在學生的食品和飲水上,校醫要進行嚴格的把關,監督飯堂餐飲嚴格按照食品衛生法規及食品加工規范操作流程進行食品加工;督促定期檢測校園師生用水是否合格,確保水的安全。一旦發生聚集性疫情,校醫要實時聯系當地教育部門及疾控部門,根據上級指示進行積極的防疫工作,有效地切斷傳播途徑。
三、重點保護易感學生
提高學生的免疫力是保護易感學生健康的重要措施。那么,從哪些方面來提高小學生免疫力呢?
首先,接種傳染病疫苗是學生被動地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措施。小學生自身的免疫系統發育還在完善中,對傳染病的抵抗力較為弱,而接種疫苗可以提高小學生對傳染病的免疫力,這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措施。現階段,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新冠肺炎疫情也時有波動,盡快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非常必要的措施。校醫要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完成傳染病疫苗接種,使學生體內產生免疫力,提高預防傳染病的效果。
其次,防控傳染病,要將健康教育認真落實,促使學生養成健康行為生活方式,才是長久之計。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掌握基本衛生技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從而預防疾病。認真落實小學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學習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基本的衛生技能,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學習生活。校醫走進教室給小學生交流講授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為學生的困惑答疑解惑,使學生們樹立一個美好的健康生活的理念,形成良好衛生健康行為。除了健康教育課,還可以通過宣傳欄、國旗下講話及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建立健康宣教陣地。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及季節性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倡導環境衛生、科學洗手等衛生行為,提高學生們對新冠肺炎等多種校園傳染病預防措施的掌握。
最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鍛煉身體,這樣有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了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學生的抵抗力自然而然也就得以提高,有助于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
學校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在許多小學,學生人數多且年齡小,學校成了各種傳染病高發地方。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務必重視小學生的傳染病防控,為學生身體健康保駕護航,營造健康校園環境,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