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嬋菲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班級文化開始得到專家和一線教師們的重視,各種研究的文章見于各報刊書籍雜志。一般認為,班級文化包括班級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教師們非常重視教室布置等物質文化,班規制定等制度文化建設,而忽略隱性的精神文化建設。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優秀的班級,其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一定是卓有成效的,班級特色一定是鮮明的。
一、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黃正平主編的《班集體問題診斷與建設方略》中寫道:“班級精神文化是指班集體中帶有傾向性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情感態度等,是班集體文化建設的靈魂。”可見,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共同價值的追求,是一個班級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班級自下而上的發展動力和成功的關鍵。它影響、制約、規范著每個學生的行為,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搞好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有助于鞏固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的成果,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有助于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有助于校園文化的深入。
二、中學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班級精神文化。班級精神文化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往往被教師忽視,很多教師認為教室布置好了,班級管理制度完善了,班級文化建設就完成了。因此,很多班級沒有自己的班名、班歌、班訓、班徽、班旗、班級目標等。教師們認為這只是班級建設的一種表面形式,不知道這種形式會無形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二)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師即使提出了班名,選出了班歌,制定了班訓,確定了班級目標,也沒有具體落實,這些內容像一種口號,喊過就晾在一邊,從此不在班級建設與管理中提及。有些教師則把這些內容粘貼在教室墻壁,作為美化教室的一種材料,而不是一種精神的滲透。
(三)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缺精神的引領。精神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引領,“用什么樣的精神作為班級的成長的靈魂?”大多教師缺乏這樣的思考,他們把其它班級的精神文化套在自己班上,使得班級精神文化沒有班級個性。
(四)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單一。部分教師以“分數論高低”,就把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方向定位為學習,幾乎沒有學習以外的精神方面的主題和內容,對學生其它品質的形成,如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不能起到良好的引領作用。
三、中學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策略
有效的班級精神文化應該細水長流,潛移默化,滲透在學生成長的三年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建設班級精神文化。
(一)明確共同的奮斗目標
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明確了奮斗目標,就可使全班同學有了思想和行動的方向。班主任應從接班的第一天起,向學生講解班集體的意義以及對每位成員的重要性,讓全體學生都能樹立良好的集體主義意識,把班級當作自己的家,懂得“班榮我榮,班辱我辱”的道理,并及時制定出班級的共同發展目標。而要發動學生參與目標的制定,除了集思廣益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成為班集體建設的主人,成為建設班集體這座大廈的“設計師”,而不是成為班集體這座大廈的“房客”。只有人人參與制定目標,才能使學生把班集體建設當作自己的事情,與班集體同呼吸共命運,把自己融化在集體中。這樣,學生從走進班集體的第一天起,就樹立了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有了主人翁的意識。
班級目標可有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可以涉及學習的,也可涉及行為規范的,道德情操的,目標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符合本班的實際情況,能體現全班學生的共同愿望,目標也應隨著時間和班級情況發生變化。總之,目標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激勵作用。圍繞共同的奮斗目標,全班學生會積極參與,獻計獻策,努力把個人的聰明才智奉獻給集體,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集體凝聚力。
(二)確定班名、班訓、班歌
班名是一個班級文化與特色的精簡體現,一個師生共同認可的班名可以提高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學生自覺維護班級榮譽,對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進取意識非常有效。如,“博雅”班級,體現一個班級追求知識上的廣博和語言行為的文雅。“梅花”班體現一個班級對自強不息、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的追求。
班訓指的是為了營造積極進取、團結友愛的班風而以簡短的語句形式形成的班級口號,其特點是主旨突出、語言簡潔、富有教導和勸誡意義。班訓的確立,要兼顧內容和形式,要符合班級目標,符合班情,貼近學生心靈,最好由師生共同商議確定。如,筆者班的班訓知禮·樂學·友愛·感恩。從日常行為、人際關系、學習、感恩方面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鞭策語。
班歌是用音樂的形式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用歌聲點燃學生向上的火焰。班歌的選擇可以由學生自薦,再公投的方法選出。所選歌曲的歌詞一定是健康積極向上的,旋律是歡快的,比如,筆者上屆學生的班歌是《怒放的生命》,每當學生唱到:“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就像穿行在無邊的曠野,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顛,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擁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整間教室都散發出一種昂揚向上的激情。
(三)創設正確的輿論氛圍
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正確的班級輿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班級輿論,就是在集體中占優勢和學生們贊同的正確言論和意見,是班主任教育和學生自我管理的手段。它需要班主任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全班學生的共同努力而形成。
剛接手新班級時,筆者會告訴學生:“我們是一家人,我是這個家的大家長,和大家一起成長,我們需要團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然后在班級管理中,及時表揚好的行為現象,樹立榜樣,鼓勵先進,弘揚正氣;及時批評錯誤思想和言論及不文明行為,抵制歪風邪氣。這樣一來,在整個集體里,學生們學有榜樣,不良的行為和錯誤的輿論就沒有了立足之地和成長土壤,整個集體的輿論氛圍會越來越好,逐漸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
除此之外,班級日志也是創造輿論氛圍的一個陣地。在筆者的班級中,學生輪流寫班級日志,記下班級每天發生的正能量的事情。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班級日志擦亮學生尋找美的眼睛,為班級美好的人與事提供了呈現的窗口。再者,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還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案例分析等形式讓學生明辨是非,懂得“真善美”“假惡丑”。有了這種輿論氛圍就會無形地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為和集體生活,班級學生的精神面貌也會與眾不同。
(四)開展班級活動,不斷強化班級精神文化
實踐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文化只有通過一定的實踐形式才能深入人心。如果沒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搭臺,那么不管有多么好的班級精神文化也會窒息。因此,班主任要把優秀的精神文化內化為學生成長的驅動力,就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如,筆者的班級選定《論語》中的君子品質來引領學生的精神文化,筆者先后策劃了《論語》“君子品質”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講君子故事大賽的活動,設計了主題班會,邀請了校外人士做相關的主題報告,以及讓學生演君子等,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好學,誠信,孝順,言行一致,心胸寬廣,有理想”等美好的君子品質慢慢滲透學生心理,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導師。
實踐證明,開展有效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增長各種見識,為適應未來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通過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和情感交流,彌補一些學生在情感、心理上的缺失,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綜上所述,精神生命的成長是每個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中學又是人生成長的的關鍵時期——青春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心理發展還處在不穩定時期,其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養還不夠高。作為班主任,一定要重視引領學生精神成長的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探索更多有效的途徑。
[本文系惠州市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學研究(2019—2020年度)課題“《論語》中的君子品質在中學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9hzkt01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陶思銀,任啟容.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17:304.
[2]陳薇.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遼寧教育,2018.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