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建,杜紅蓮,漢瑞林,楊繼瓊,馬玉梅,周立為
(昆明市西山區農業農村局,云南 昆明 650100)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玉米等糧食作物上的重大遷飛害蟲。于2019年1月入侵中國云南,后逐步由南向北擴散,截止2021年初已有26個省(區、市)發現其危害,涵蓋2/3以上玉米種植區[1-3]。中國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目前還是以化學農藥為主,化學農藥容易造成草地貪夜蛾抗性增加,而大量化學農藥的使用易引發農產品安全、環境安全等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國都提倡生物農藥的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具有多重作用機制,且對環境安全,能夠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
苦參堿和印楝素都是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植物源農藥,且對人畜無危害[4-5]。有研究表明,印楝素的時效性雖然不如化學農藥,但對草地貪夜蛾具有較好的毒殺活性和拒食活性[6]。本試驗選取了印楝素乳油、苦參堿水劑以及苦參堿和印楝素的復配劑3種生物農藥進行田間藥效試驗,旨在為草地貪夜蛾的綠色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玉米品種為新玉1822。
試驗藥劑:1%苦參·印楝素乳油,云南綠戎生物產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登記證號:PD20110336)生產;1%苦參堿水劑,江蘇功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登記證號:PD20131467)生產;0.3%印楝素乳油,成都綠金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登記證號:PD20101580)生產。
試驗設在昆明市西山區海口街道雙哨居委會進行,試驗田塊總面積2333 m2。
試驗共設4個處理,包括3個藥劑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22 m2(2.2 m×10 m),隨機區組排列,四周設保護行。除藥劑處理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試驗前及過程中,試驗區不施用其他對草地貪夜蛾有防治作用的藥劑。
試驗期間共施藥1次,時間為7月29日(大喇叭口期)16:00時以后。各藥劑根據表1的小區用量兌水噴施,每個小區用水量為1 L。

表1 各藥劑施用量
施藥時草地貪夜蛾普遍發生,施藥前調查草地貪夜蛾受害株率接近100%,田間幼蟲在1—5齡不等,主要以3齡為主。
每個小區隨機選取20株玉米作為調查對象,掛牌標記,記錄活蟲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3 d、7 d、10 d分別調查1次,共調查4次。
防效計算方法: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口數-施藥后蟲口數)/施藥前蟲口數×100
相對防效(%)=(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進行試驗數據統計和分析。
由表2可知,藥后3 d,1%苦參·印楝素乳油(處理A)和1%苦參堿水劑(處理B)的防效差異不顯著,且防效較好,都在80%以上,極顯著高于0.3%印楝素乳油(處理C),其防效為53.41%;藥后7 d,處理A的防效為42.95%,處理B的防效為46.41%,二者差異不顯著,處理C的防效為19.65%,極顯著低于另外2個處理;藥后10 d,3個藥劑處理的防效差異顯著,其中處理A防效最好,為58.87%;其次是處理B,為47.94%;最后是處理C,為21.11%。

表2 各處理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1%苦參·印楝素乳油和1%苦參堿水劑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防效較好,藥后3 d的防效均達80%以上,具有較好的速效性,藥后7 d、10 d的防效均在42%以上,持效性也較好;1%苦參·印楝素乳油藥后7 d、10 d的防效都稍高于1%苦參堿水劑,說明1%苦參·印楝素乳油的持效性稍好于1%苦參堿水劑。0.3%印楝素乳油對玉米草地貪夜蛾也具一定防效,但整體表現都較差。
因此,在玉米草地貪夜蛾幼蟲期宜選用1%苦參·印楝素乳油和1%苦參堿水劑進行防治;在實際生產上也可將1%苦參·印楝素乳油和1%苦參堿水劑與化學農藥交替使用,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延緩草地貪夜蛾抗藥性的產生。